你的帽子有特定的用途,
戴在头上才叫适得其所。
——《哈姆雷特》
在中国,帽庄是经营场所,也是闲人的俱乐部。帽庄的外观与普通商铺一样,都是沿街一间店面,门脸两边悬挂大红灯笼,中间是店铺的标牌,显眼的位置自然少不了“价格公道、童叟无欺”一类标榜商誉的陈词滥调;阔绰人家使用的是烫金字体,讲不起排场的至少也会嵌几块木牌,那黑黢黢饱经风霜的板面见证着岁月的尘迹。柜台的外缘安装有一圈低矮的护栏,也是摆样子的成分多、安全防护作用小,伦敦、巴黎的帽庄亦采用这样的装饰风格,不过品位要高雅不少。帽庄常有行脚僧光顾,站在大门外轻言细语地祈求施舍;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这些僧人还会敲打一种法器——外形有几分像梨、末端开有一道口子的木鱼。(www.xing528.com)
本书插图刻画的帽庄实有所指,系广州城内一家闻名遐迩、堪称业内翘楚的老字号商铺,其装饰风范、货品陈列方式等均有一定的典型性与代表性。古希腊人、罗马人都没有佩戴帽子的习惯,后人在各类雕像中见过的头饰,仅限各类竞赛活动乃至战事中脱颖而出的胜者所戴的桂冠。帽子进入寻常百姓家,作为标准单兵作战装备的头盔引入军事领域,是进入中世纪以后的事。拥有数千年文明传承的中华民族,国人早先也是习惯于撩起衣袂遮阳挡雨,戴帽子的历史也就区区几百年的时间。诚然,汉人主政时期的中国人,无论男女均蓄长发,覆额披肩的发丝冬日保暖、夏天纳凉,功用非常大。满人入关后采取“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血腥政策,强迫汉人剃去顶发,只留脑后一绺头发,梳成长辫以示臣服。江山易手、容颜不再,中华民族经历了一场空前绝后的浩劫。
满清贵族是否戴帽子、戴什么帽子跟节气有关,并没有什么成规定例。温暖的季节里一物不着,转凉后戴一顶瓜皮小帽,天冷时再戴细藤条编织的卷檐帽子,不管居家还是外出,都是这副行头,春夏秋冬,一成不变。盛夏时节,大清帝国的子民换戴凉帽,使用薄薄的竹膜加工制作而成,底面宽大,向上收束形成尖顶,配饰或红或蓝或金黄色的顶珠,外观酷肖一架中空的圆锥体;顶珠的样式、颜色取决于佩戴者的品秩头衔,便帽的顶珠简化为一枚不透明纽扣。顶珠之下引出一大团取自水牛腹部的红色长毛,披于锥体的侧边沿之上。有些帽子的前缘还嵌有一块玉石,玉、玛瑙、天青石,质地不一,价值各异,阳光下灼灼发亮。冬天戴的帽子要厚实许多——藤条缠结的帽体更加致密,且有可翻卷的防寒帽檐;不过顶珠、帽穗的款式、规格与夏帽并无二致。这个季节里,中国人特别是北方地区的居民户内也戴瓜皮帽子,一种没有顶珠花翎的便帽。中国是一个皇权思维根深蒂固的文明古国,衣食住行这些生活琐事也受到朝廷颁布的各类条条框框的限制,包括换季着装都有定例。各地大小官僚往往率先垂范,确保辖区内士农工商各色人等的服饰适时应景、不逾法度。
中国的鸦片烟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