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丝绸业发源地,成就千古文明

中国:丝绸业发源地,成就千古文明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足够的证据表明,中国是丝绸业发端的地方。中国的文人墨客坚称,泱泱中华乃礼仪之邦,朝廷吊民伐罪、奖掖农桑,成就千古文明。从培植桑树——丝绸业基础原材料生产者丝蚕的食物桑叶的来源——发端,直到蚕儿破茧化蛾,中国人一路精心呵护,付出了至为艰辛的努力。美国发展丝绸业的地理条件不输中国,从南部边界起至北纬44度止,美国南部广大地区的气候特别适合植桑养蚕。

中国:丝绸业发源地,成就千古文明

有足够的证据表明,中国是丝绸业发端的地方。中国的文人墨客坚称,泱泱中华乃礼仪之邦,朝廷吊民伐罪、奖掖农桑,成就千古文明。种植庄稼的技术,就是天子亲自下田扶犁、向草民传授的;至于植桑养蚕,也是经由皇后本人手把手教导,才得以在中原大地传播开来。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建构模式,就这样演化为一段神奇的传说,寄托了中国人美好的期望。有一部钦定的农学著作,内中对农事活动,从稻谷的播种插秧到收割贮藏、从桑树的栽培到缫丝织锦,解说极其翔实。中国人生性务实,除了朝廷采取重农抑商的基本国策之外,农用机械的发明、水利设施的建造,举凡与提高农业生产力有关的活动,都能得到官府的大力支持;在这个领域内卓有建树的人,生前荣宠有加、死后名垂青史。不过表面文章做得再好,也无助于改善中国的民生状况。

中国丝织业发达,工艺水平天下独步。从培植桑树——丝绸业基础原材料生产者丝蚕的食物桑叶的来源——发端,直到蚕儿破茧化蛾,中国人一路精心呵护,付出了至为艰辛的努力。不过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最后得到的回报也相当丰厚。北纬30度横穿四川、两广、江西、浙江诸省境内桑园、丝绸作坊,但以浙江绿阴森森、风光无限的丘陵河谷地带养殖的桑蚕发育最好,丝品也最为世人推崇,堪称业中翘楚。古代中国人跟蒙昧时代的他国之民一样,绩麻作布,捋毛为氅;衍至汉文帝一朝,丝绸业大起,以蚕丝为原料制作的绫罗绸缎便成为上层人士的标准着装。浙江及其毗临的江南省部分地区生产的蚕丝质量上乘,广州市价为其余地区同类产品的两倍;注重品质英国纺织厂商趋之若鹜,宁愿付出超额的采办成本,也不愿拿印度、土耳其、意大利诸国所产取而代之。

蚕以桑叶为食,桑叶以鲜嫩为贵。为了采摘足量的鲜嫩桑叶,中国蚕农在桑树的栽培上做足了文章:修剪老枝、催生新芽,以牺牲桑树开花结果的机会为代价,保证萌生的桑叶细软适口、营养丰富。桑属植物有很多品种,饲养桑蚕的树种是黑桑和白桑,其中白桑为中国原产,黑桑出自意大利(英国境内也有分布);不过作为东西方连接纽带的波斯地区,黑桑、白桑均有繁育。美洲是红桑的故乡,该树种以木质坚硬著称,因而被广泛应用于造船业,是制作龙骨的主要原材料。桑树的繁殖有播种、嫁接、扦插多种方式,种子繁殖更符合自然法则,也更有利于传递开花结果优势基因。

中国人开发的桑园,土壤的肥育和保墒工作做得非常到位。除采用梅花型栽培法、桑株间遍留沟垄外,株下还覆盖约略一英尺厚的塘泥、草木灰等肥料。株行间的浅壕既可用于排水防涝,又可间种粮食作物如水稻玉米、豆类,可谓地尽其利、物尽其用。中国桑农防治病害的手段花样翻新,技术上也非常成熟。桑树枝干纤细,负重能力较差,农民喷洒防虫药剂、采摘桑叶多使用人字梯,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叶是草木维持生命活动不可或缺的器官,其重要性不亚于动物身上的肺,采摘桑叶破坏桑树的生长发育,由此可见一斑。针对这一问题,中国桑农采取了“整枝除蘖”一类补救措施,确保用最少的桑枝供养最好的桑叶。失去养护价值的老病桑树,桑农会及时清除,移栽专门培育的桑苗。

家蚕生物学上属于昆虫纲,鳞翅目,大蚕蛾科,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动物。从针头大小的蚕卵孵化出来的幼虫体色较深,经三四次蜕皮(具体次数视品种而定)即可发育成白色带蓝色或黄色斑纹的幼虫成体。桑蚕幼虫从孵化到长成,这个过程总共历时三十天左右;使这种普通的昆虫名播天下、在自然与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之笔的蚕丝,就是这一阶段的杰作。长成之后的第一天,桑蚕即放弃进食、停止一切活动,并从鼻腔内的两道孔隙中喷射出黏稠的液体,吸附于天然存在或桑农提供的固着物上;第二天,蚕丝会源源不断地从桑蚕的鼻隙中喷射出来,初为黏液、遇到空气后迅速凝结成丝,抟成一团椭圆形的线球——蚕茧,其主要功能是防范天敌的袭扰、保温除湿抵御恶劣的天气;第三天,蚕茧完全闭合,桑蚕幼虫蛰伏其中,进入下一发育阶段。

十天后,家蚕幼虫的生命周期结束,化身为蛹,不食不动蜷缩于蚕茧之内,静待羽化成蛾的那一天。卵、幼虫、蛹、成虫是昆虫类动物共同经历的四态变化,化蛹为蛾的家蚕触角、胸足齐备,背负美丽的翅膀破茧而出,披一身天光云影,翻飞于花木之荫。某些地区的蚕桑文化有保障家蚕自然发育不受外界干扰的传统,禁止人为破坏蚕茧、伤害蚕蛹,直待这些小精灵蜕变为蚕蛾后,再将雌雄两体配对,摆放到柔软的布料或其他合适的媒介之上,交配产卵。蚕卵外敷胶质层,极易粘附于物体表面;不过使用冷水浸泡的方法可清除胶层,晾干后稍加拂拭便脱离原附着面。(www.xing528.com)

家蚕的致命威胁来自噪声和寒冷。突如其来的吼叫或大笑、犬吠之声,会让旋转在声源附近的蚕卵整罗筐死亡;一声炸雷,更会使保护措施不当的蚕卵大范围灭绝。故此蚕农构筑蚕卵孵化棚,都会选择人迹罕至的偏远场所,以防外人贸然闯入,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环境温度的控制也是蚕卵孵化的关键难题,欧洲大部地区并不具备适宜的温度条件。孵蚕的最佳温度是华氏55度(约等于12.8摄氏度);随着气温的增高;孵化周期会相应的缩短。家蚕幼虫破壳而出的时间过早,将会面临桑叶未发、无物可食的困境,存活率将大打折扣。中国养蚕的省份10月、11月间早晚气温维持在55华氏度左右,正午时分升至65度(约合18.3摄氏度),天高气爽、清露凝香,正是蚕卵自然孵化的好时节。事实上,中国广大南方地区的年最高气温很少超过85华氏度(约合29.4摄氏度);在此环境条件下,桑蚕无须采取任何降温措施,完全可以露天养殖。幼虫孵化时间与桑树抽枝发叶保持同步,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造就了中国丝绸业的兴旺发达。

美国人在培育本土丝绸工业方面投注了大量心力,发展势头也相当迅猛,桑园、丝织工厂恰如雨后春笋一般,在美国各州纷纷涌现。鲁桑——美国人普遍种植的饲蚕树种——在美国绝大部分州长势良好,其中十二个州原丝产量居高不下,桑园主借美国政府大力扶持之契机,个个赚得盆满钵溢。1842年,仅马萨诸塞、康涅狄格、纽约宾夕法尼亚、田纳西、俄亥俄六州,蚕丝产量即达三万磅。美国发展丝绸业的地理条件不输中国,从南部边界起至北纬44度止,美国南部广大地区的气候特别适合植桑养蚕。家蚕养殖业的巨大成功催生了完整的经济产业链,美国生丝加工业、纺织业、制衣业依托强大的原材料供应能力,短期内即在全国各地形成规模,相关发明创造充斥大都会展厅,备案的专利也不输中国、欧洲等起步更早的国家地区。美国的丝制品需求一直居高不下,年进口额超过两千万美元,而法兰西、普鲁士两国的年产量折合美金分别为两千五百万元、四百五十万元。经济学家估算,如果每一百位美国人中有一位从事养蚕业且年产生丝以一百磅计,则美国仅生丝单类产品的年出口额即达棉花海外销售收入的两倍、烟草的九倍。拥有四百万人口的威尼斯和伦巴第大区年产生丝六百万磅,结合美国的人口基数,上述匡算数据断非一般的主观臆断可比,具有极强的说服力。不过产量是可控因素,产值却只能由市场决定。如果美国丝绸生产能力强大到足可将威尼斯打落尘埃的那一步时,只恐蚕丝的身价将降到萝卜白菜的层次。抛开价值规律侈谈经济,不啻痴人说梦。

印度蛾类动物资源丰富,与家蚕生活习性相近的昆虫也不乏其类。不过大自然的厚偿带给人类的往往不是丰饶而是怠惰,本来塞道盈途的蛾子,印度人从来不认为有精心饲养的必要。以菩提树叶为食的斑蛾,在阿萨姆邦一带地区分布极广;而拥有多个亚种的天蚕寄生于白果树叶间,是目前已被发现的蛾类昆虫中体型最为庞大的一种,翼展可达数英寸。天蚕茧大如鸡蛋,旁遮普、加尔各答等地市场上多有出售。印度有饲养以蓖麻叶为食的透翅蛾的传统,其余大天蚕一类飞蛾则尽为阿萨姆人所弃。

蛛丝质地柔韧、色泽鲜亮,波恩先生曾向英国皇家纺织学会、巴黎科学院展示使用这种原料编织的手套。可惜人类对蜘蛛的偏见根深蒂固,穿戴用蛛网制作的服饰,首先需要克服心理障碍;其次,蜘蛛是张网捕食的动物,不便集中养殖;如果没有足够的苍蝇填满这种自然界最丑陋的动物那贪食无厌的大肚子,自相残杀的悲剧便会日日上演。

编织袜子的中国妇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