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连绵起伏的远山,
送来朗润清新的空气。
我神往的目光所到之处,
盈动的阳光洒满谷地。
——L.E.L
耶稣会有一定学术素养的教士迄今为止做过的有关中国和中华民族的描述,虽不乏错讹、偏见和夸大其词之处,但总体说来尚属可信;唯独关于扬州的记录,无论历史还是现状都漏洞百出,譬如此等说辞:“扬州人对子女的教育严苛到令人发指的地步,女孩子不仅要学会做家务,还得修习吹拉弹唱、画工女红,养出大家闺秀的风范以后再卖给达官贵人填房;运气好一点还能做正妻,算是攀了高枝,运气不好就只能做小妾,永无出头之日。”此说完全背离客观事实:扬州不存在养女深闺、待价而沽的情况,女性的地位还没有沦落到奴隶或者商品的地步。在一个奉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奴化社会里,除了高高在上的皇帝一人,谁不是奴隶?同为奴隶,焉有此贵彼贱、相互奴役之理?中国家庭训练女子诸般才艺的情况确实存在,意在使其掌握各项生存技能,包括出入高门大户、山场梨园甚至寻常巷陌表演节目,赚取微薄之资的能力。如果耶稣会教士的言论止于“扬州诗礼传家,琴棋书画教习甚勤”之类,那倒是不争的事实。
扬州地区气候宜人、景色优美,温馨田园与野趣天成的大自然交相辉映,徜徉其间,恍若置身意大利南部地区,游历西西里天堂之岛,满目都是地中海沿岸风光。扬州经济发达、商旅云集,三教九流各色人等从四面八方赶到这里,奔波一日之生计,流连无上之胜境。
扬州城外有一座平拱桥,桥下奔涌的河水与扬子江相接,这便是扬州城内外交通的大门——古渡口。桥外巨石攒聚,蔚然成丘,芳卉披亭阶,佳木绕戏园,是休闲娱乐的好去处。登高望远,江南省无边旖旎尽奔眼底,扬州渡因而又名“观景石”。每至日落月升、夜幕隐晦之际,成千上万的市民涌至桥头、攀石踏阶径上石矶,以致人流拥塞、略无插足之地。渡口常备的小船这个时候就能派上用场:数码宽的河面,摇橹即渡,不仅缓解拱桥的通行压力,还能体验到一种别样的情趣。常有地方大员的轿子趟过熙熙攘攘的人群,仆役亲随阵容强大、前呼后拥;对权势人物素怀仆奴敬畏之心的中国升斗小民闪避不迭,运气不佳挤落水中者,大有人在。(www.xing528.com)
扬州古渡口设有码头,沿岸常有贩盐的官船抛锚停泊;官私货品包括贵重器物在这里分装,再由大小河渠中均畅行无阻的小型船舶发送至江南省各个角落。
时下的欧洲作家不经实地考察,仅凭掉书袋获得的一鳞半爪的知识、搬运耶稣会教士偏执一端不讲其余的论调,妄下扬州人贩奴、堕落一类断语。他们大肆渲染扬州女性的美色,但所言始终未脱耶稣会僧侣的窠臼。他们侈谈发生在“仙人掌大桥”——亦即扬州古渡周边地带的奇闻轶事,但这些故事恰如白云苍狗、雪爪鸿泥,没有任何事实依据。
扬州府历史悠久,现有常住人口多达二百余万。春秋时期(公元前600年前后)扬州先属吴国、后归越国,战国年代则为楚国所有;迨至强秦并吞六国、一统天下,扬州自成中华发展历程中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一部分。秦以后扬州行政隶属关系及地理名称几经变迁,一度为九江郡下属县级建制,前后更名江都、广陵、刊州等,大宋一朝恢复古制,定名“扬州”;汉族政权最后一朝——明朝初叶,朱元璋军占领扬州,改扬州路为淮南翼元帅府,寻改淮海府,属江南行中书省;大清沿袭旧制,再复“扬州”之名。扬州大区涵盖两府七县,境内大铜山自春秋战国时代起即以擅铸币之利名闻天下。此外扬州尚有以山体挺拔、轮廓分明著称的观音山,悬垂于长江滚滚洪流之上的骆驼山,均以文化遗产丰富、风物独特优美见长。
扬州山小,但自然资源并不匮乏。极具观赏性又有一定药用价值、细分多达三十余个品种的芍药、风姿绰约的琼花,以及枝繁叶茂蒙络如云的香樟等遍布扬州山野。妄冠“英国梧桐”之名的悬铃木,其实也是引自东方的外来树种。据称悬铃木古树颇具灵性,母树病则子树萎,毫厘不爽。蒙古铁骑南下,占领中原锦绣河山期间,悬铃木曾大面积枯死,仅剩一株尚存一线生机。元世祖遂命能人异士取原木嫁接梧桐,这一珍贵树种以此得以起死回生,延续种群余脉。
喜欢吟风弄月的中国文人墨客,自古以来喜欢拿扬州“二十四桥”做文章。这些桥坚固有余,设计风格却乏善可陈,多有违背桥梁建筑科学之处。扬州游客最不可放过的一大景点是盘古墓:根据中国的神话传说,盘古是“开天辟地”第一人,全人类的始祖。除此之外还有一处景点值得一看,那就是位于龙塘的隋炀帝陵;附近还有广陵古城遗址,旧墙老树,伴随日升月落,别有一番情趣。扬州古渡旁边有寺庙建筑群,奉祀古圣先贤的祠堂、孔夫子庙杂处牌坊、宝塔、佛寺之间,文化气息十分浓厚。
江南省的西山寒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