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前方战云密布、刀枪如棘,
大英帝国的军人何惧马革裹尸。
要么凯歌高奏,要么埋骨异乡,
勇士的命运就是战斗到最后一息。(www.xing528.com)
攻占厦门之后,大英帝国海军编队一路北上,突入晋江三角洲河道。福建滨海重镇——泉州,即坐落在晋江南岸,与河流入海口相距仅数英里之遥。因为此港是中国禁烟运动烽烟最炽的地区之一,中英冲突爆发之后,大清当局即大张旗鼓地修长防御工事,将泉州城打造成抵抗英军侵略的桥头堡。关于两国军事冲突期间发生的诸多荒诞不经之事,战争亲历者斯托达特上尉交由阿洛姆先生处置的一幅版画比任何苍白无力的文字渲染都更具说服力。画中一支英国海军陆战队在数艘战舰翼护之下,正奋力攀登晋江北岸的一处岬角;其时大清水师作壁上观、始终游离于火炮的射程之外,而坚守炮台负责狙击抢滩登陆之敌的八旗兵虚放几枪便落荒而逃,一应枪炮弹药辎重悉数委于敌手:仅镇海一地缴获的战利品——岸炮,价值就不止一万英镑,不过始终未发一弹,形同虚设。不过这还不是荦荦大端。闽洋海防工程的全线崩塌,意义远大于阵前斩获、装备得失。
泉州是一座滨海城市,晋江航道为其海上及内陆交通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市场经济发达,是大清帝国境内屈指可数的大都会之一,亭台楼阁、耸寺高塔,公共建筑随处可见。泉州是“府”级建制中心,下辖三级(郡县)城市七处;泉州城街巷宽阔敞亮,从整体规划到基础设施建设,可圈可点之处甚多;城外晋江水面上有一座造型奇特的桥梁,堪称文明圭臬、建筑之绝响。卫匡国撰写的旅途见闻录曾述及此桥,溢美之辞流诸笔端:“因缘际会,我与这座东方大桥有过两次邂逅,其庄严肃穆的外观、别具一格的构造,每次都令我驻足流连、大感震撼。这座大桥通体使用黑色巨石搭建而成,外观并非中国司空见惯的拱式结构:三百根梭形桥墩楔入河床,略显膨胀的中段、尖削的端头提高了桥体的抗洪能力;桥面铺料是整块的条石,五块一组,每块的宽度根据本人实测足有十八步。千余块石材经工匠一斧一凿打磨成外形尺寸完全相同的制材,然后严丝合缝搭建成平整的桥面,人力消耗之大,可想而知。桥墩前后端各填拱石加固,上镇卧狮,栏杆各处雕花镂草、意趣盎然。晋江两岸地形虬曲盘绕、地质构造复杂,湍急的河流奔涌而下,波翻浪涌,蔚为大观。此桥落成之前,一水阻隔、犹如天堑,沉船事故时有发生;一位主政泉州的地方大员不忍看生灵涂炭,倾其私囊捐建大桥;如果中国通杜赫德所言非虚,此桥的建造费用当在五十万英镑以上。”
武当盛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