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山县革命老区:基础设施改善、扶贫政策落地

马山县革命老区:基础设施改善、扶贫政策落地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78年,马山县面临的贫困状况是“两缺两难”。20世纪80年代初至20世纪末,广大群众为改善山区的落后面貌,付出了极其艰辛的劳动。为了解决马山县“两缺两难”,从1984年12月起,马山县委、县政府根据自治区和南宁地委的指示,对全县的经济工作实行分类指导,7个山区乡被列为受援乡。1985年,国家对贫困地区实行粮棉布以工代赈修建道路水利的扶持政策,马山县被列为自治区级扶贫县。到1998年,马山县山区群众的茅草房全部改造完毕。

马山县革命老区:基础设施改善、扶贫政策落地

1978年,马山县面临的贫困状况是“两缺两难”(缺钱、缺粮,行路难、饮水难)。全县有88%的农村人口未解决温饱问题,有25万人饮水难,有28万人用电难,有90个行政村不通公路,扶贫攻坚任务极为艰巨。

20世纪80年代初至20世纪末,广大群众为改善山区的落后面貌,付出了极其艰辛的劳动。为了解决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问题,山区群众采取多种方式动员男女老少齐参与,肩挑背驮运材料、外出务工筹集资金、劈山开路、在山腰上修建蓄水池、高山顶上架银线等,留下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为了解决马山县“两缺两难”,从1984年12月起,马山县委、县政府根据自治区和南宁地委的指示,对全县的经济工作实行分类指导,7个山区乡被列为受援乡。首先给受援乡的1128名中小学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减轻当地群众负担。1985年,国家对贫困地区实行粮棉布以工代赈修建道路水利的扶持政策,马山县被列为自治区级扶贫县。山区群众掀起劈山修路、建池蓄水的高潮,出现乡乡争项目、村村抢任务,男女老少上工地的动人场景。1985年至1993年,自治区拨给马山粮棉布和配套资金3070万元(含县自筹717万元),经过干群齐心奋战,修通公路60条186公里,建成桥梁12座192米,码头6236米,解决10个乡镇51个村17万多人的行路难问题;修建人畜饮水工程819处13万立方米,小水利15处,电灌站10个,解决了10万人7万头牲畜的饮水难问题,改善和恢复灌溉良田0.08万多亩;完成砌墙保土2.14万亩,坡地改梯田0.35万亩,改造中低产田2.23万亩,种植水果1万多亩,植树造林0.18万亩,封山育林2万多亩。马山人民的奋斗精神得到国务院扶贫办领导的充分肯定,1992年后,马山被列为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予以扶持。(www.xing528.com)

大石山区的蓄水池(里当瑶族乡党政办供图)

1993年,国家统购统销的粮、棉、油市场价格放开,扶贫工作实行国家扶持与群众集资出力相结合的以工代赈政策。通过实施联合国世界粮农计划署WFP3730项目、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从1994年至1998年共投入1090万元,修通村公路50条385公里,解决87个行政村行路难问题;投资890万元修建人饮工程5087处,解决14万人的饮水难问题;投资100万元整治农田11.6万亩,修复水库3座及5处水利工程,恢复扩大灌溉农田1.8万亩;同时还投资114万元,改造565户山区群众的茅草房为瓦房。到1998年,马山县山区群众的茅草房全部改造完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