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至1976年,我国爆发了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在长达10年的运动中,中共马山县委带领全县人民排除各种干扰搞建设,全县经济建设在曲折中前行。
(一)农田基建
加方乡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造出的“梯地”(马山县委党史研究室供图)
1968年,马山县通过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掀起了向大山要田要地的热潮,全县在宜农荒山上大力开垦土地。住在大石山区的古寨公社加显大队加运生产队,大搞砌墙造地整地,从1968年至1974年,炸石砌墙863道,平均墙高1.5米,总长32公里,填土1.15万立方米,砌成110多亩耕地,耕地由原来80亩扩大到125亩。该队由于平整了土地,粮食亩产由1968年的186公斤提高到1975年的506公斤。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曾以题为《大石山区红旗飘》播报了该队的新闻。金钗公社加妙大队大搞“万里千担一亩地”,在39座大石山腰上,炸石39万多立方米,砌成599道共41公里长的石墙,挑来6万多担土,造成252亩水平梯地。1971年,这个队的粮食亩产从1968年的203公斤提高到363公斤。10年中,马山县开荒造地逐年增加。
1975年建成的马山县大朗水库(林永立 摄)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共马山县委动员大量人力、财力和材料投入水利建设,先后掀起3次水利建设高潮,全面开展了蓄水、引水、提水、防洪排涝、人畜饮水等工程建设。全县共建各项水利工程1522处,发挥较大作用的有853处,其中蓄水工程382处,引水工程213处,提水工程258处。总工程量完成土方2808万立方米,石方581.5万立方米;用水泥3140.7吨,钢材613.55吨,木材1899.9立方米;总投工5421.45万个工日,总投资4295.62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316.62万元,县财政及群众自筹1979万元。工程设计灌溉面积23.44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6.28万亩,保证灌溉13.76万亩,保灌面积占水田面积的75.72%,实灌面积最高年(1976年)曾达到18.94万亩,占当年水田面积19.80万亩的95.67%。另外,在兴建农田水利的同时,还建成了较大的人畜饮水工程184处,其中水池、水柜139处,简易自来水45处,解决了12.99万人和10.63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建防洪排涝工程68处,耕地排涝面积达1.54万亩。
“文化大革命”期间建成的六朝水库高线渠道(覃永武 摄)
五女隧洞(林永立 摄)
在“农业学大寨”中,马山县加方公社局仲大队弄池生产队蓝月海、蓝月风、蓝月龙、蓝凤勤、蓝秀英等5位女民兵,立下“打不通隧洞,坚决不结婚”的誓言,奋战34个月,在村口大石山打通一条173米长的隧洞,解决了全队66亩水涝地的排洪问题。为了表彰5位女民兵的功绩,人们把这个排洪洞命名为“五女隧洞”。
(二)“五小”工业
1969年4月,马山县又掀起了大办“五小”工业的高潮。从1970年到1976年,先后兴建了3000千瓦火电厂、红旗水电站、东风水电站、金钗煤矿、勉圩煤矿、冶炼厂、酒厂、糖厂、氮肥厂、水泥厂、制碗厂等。1976年底,全县共有地方国营工业企业25家,职工1511人。同时,还有麻袋厂、文具厂、建筑构件预制厂等3家集体企业和城厢公社的被服厂、五金厂、木器厂等3家手工业企业。(www.xing528.com)
“文化大革命”期间建成的马山县水泥厂(马山县档案馆供图)
(三)电力建设
“文化大革命”期间,很多被夺权的领导干部,都下放到基层抓电力建设(含工业企业建设)。从1968年6月成立县水电厂,到1970年,全县建成投产发电的小水电站51座,共装机55台,装机容量786.5千瓦。其中较大的是国营下滩水电站,装机容量120千瓦。县锰矿于1968年建成火电厂,装机容量402千瓦。1970年,全县水、火电共发电量73.9万千瓦时,其中水电69.3万千瓦时。1971年,从四川峨眉山中央办的六七厂无偿调入1500千瓦的火力发电机组设备,建设较大的发电厂。同年还兴建红旗水电站,装机容量400千瓦。1972年,巴更和鳌鱼山两个水电站停产。1973年,各公社及社直的供销社、卫生院、粮所和中学等自办小水电,社、队集体办的小水电亦有所增加。
(四)交通事业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共马山县委排除各种干扰,着力抓好全县的交通建设。全县境内一共建成各级公路20条,总长268公里。其中国道200线马山段杨圩至红渡全长43公里。1973年,县委发动沿线的群众对此路段进行降坡裁弯改直,将路面由原来的6.5米加宽至8米。这一路段的扩建和改建,使马山县从杨圩至红渡这一南北向的大通道的交通拥堵得到大大地改善,对促进马山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其余路段为县、乡、村级公路,这些路段建成通车以后,方便了城乡交融,深受山区群众的欢迎。
“文化大革命”期间修建的山区公路(老灯 摄)
(五)卫生事业
1966年,中共马山县委决定由县人民医院创办卫生学校,招收一个班46人,由该院医师执教,培训和提高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业务水平。1970年,天津市医务及事业、行政人员28人和南宁市支援马山县农村医疗工作的15名医护人员也全部安排到农村。同年,全县农村推行合作医疗制度。为了提高农村“赤脚医生”的医疗水平,从1970年起,马山县卫生局每年都对农村卫生员和接生员进行培训。
为了加强农村妇幼保健工作,1972年12月至1973年3月,马山县开办各公社妇幼工作负责人员和县锰矿站卫生室人员共18人的妇幼保健人员学习班。随后,组织各公社卫生院、公社妇联、“赤脚医生”共107人对全县妇女进行妇科病普查。在普查妇科病的同时,县里还组织公社卫生所和保健所医务人员共11人,在全县范围内的11个公社,对7岁以下儿童进行了健康检查,受检7156人。1976年,进行全县儿童死因调查,当年发生15岁以下儿童死亡共874人,其中婴儿死亡461人,占52.8%,主要死因是肺炎、破伤风和重症腹泻等。因此,中共马山县委对此非常重视,发挥天津及南宁来的医护人员作用,组织全县“赤脚医生”和接生员加强培训,提高妇幼保健业务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