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立那马县革命大本营
国民党那马县当局对那马县革命根据地的“围剿”以失败告终,引起桂系军阀极度不安。为了彻底扑灭那马县革命烈火,桂系军阀决定派出国民党南宁(武鸣)区民团和国民党军队3000多人开赴那马县进行大扫荡,那马县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为了避敌锋芒,保存实力,根据上级指示,从1931年12月起,中共那马县总支委和革命武装力量,分散转入深山岩洞隐蔽,继续对敌展开游击战争。
中共那马县总支委书记李凤彰和红七军独立团第三营营长韦成篇均为州圩乡山城村人,两人分别住在坡马屯和江庄屯。坡马屯和江庄屯相距仅300米左右,其后背山称为感应山,山中有一个岩洞叫感应岩,洞口矮小,就在山脚下,洞内有一个宽敞的“大厅”,可容纳1000余人。洞里有地下河穿过,一年四季流水不断。此洞在半山腰有一出口,在山的另一面还有一个“后门”。国民党当局“围剿”期间,李凤彰、韦成篇、徐泽长等人经常在洞内隐蔽、办公、食宿,领导人民开展革命斗争。那马县党组织领导机关转移后就设在感应岩。1931年12月,红七军二十一师党委委员、那马革命运动创始人黄书祥在感应岩洞召开中共那马县总支委扩大会议,在总结工作和部署当前任务后,黄书祥亲自把感应岩洞命名为“那马革命第一大本营”。黄书祥后来又多次在该岩洞以及其他革命大本营里召开中共那马县(包括右江下游)领导人重要会议,指导革命运动的开展。
那马县地下党和红七军独立团第三营游击队经常活动的岩洞营地还有不少。为了方便联系,那马县革命根据地领导人把常驻的十几个岩洞分别命名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革命大本营及其支营。州圩村新村屯后背山的罗汉山岩洞,称为第三大本营;清山村横秀屯后背山半山腰的横秀岩洞,称为第三大本营第一支营,又称为革命大礼堂;位于坡鉴屯后背山的坡鉴岩洞,称为第三大本营第二支营;永固乡巴是屯右侧山上的四方岩洞,称为第四大本营;位于永固乡造加村感拉屯后背山半山腰的感拉岩洞,称为第四大本营第一支营;州圩村州圩街后背山半山腰的凤凰山岩洞,称为第五大本营;永固乡台山村感益屯左侧山上的感益岩洞,称为第六大本营;俊龙村邑苗屯后背山的邑苗岩洞,称为第七大本营;共和乡良开村的定线岩洞,称为第八大本营;德育村弄怀屯左侧山上的弄怀岩洞,称为第九大本营。上级党组织的领导人如黄书祥、黄永祺、黄松坚、陆浩仁、滕国栋、赵世同、陈岸、覃桂荣等曾先后在这些被称为革命大本营的岩洞中开会、食宿和指导开展工作。
第二大本营入口(那马革命纪念馆供图)
由于巧妙地利用了这些岩洞,那马县党组织不但有效地避开了国民党当局的“围剿”,保存了自己,而且壮大了革命力量。上级派来那马县革命根据地指导工作的同志均利用这些岩洞作掩护,确保安全。
(二)成立那马县革命同盟会
为了纯洁革命队伍,继续推动右江地区各县的革命发展,1931年12月,黄书祥来到那马县,在州圩乡山城村坡马屯后背山感应岩洞里召开中共那马县总支委员会扩大会议。宣布将那马县农民协会改组为那马县革命同盟会,重新审查吸收新会员,以整顿老区,巩固老区,开辟新区。会议决定调整各片区负责人的工作。韦成篇、黄美珠到那马县的片圩,武鸣县的灵马、英利、三塘、黎圩等乡开展工作;徐泽长到州圩、宁寿、杨圩等乡村开展工作;李凤彰到清山、造加、育才、山城等乡村开展工作;农经祥到武鸣县的四坡、隆安县的敏阳等乡开展工作;徐千福到感巴、良台、俊龙等乡村开展工作;韦成珠到什陇、共和等乡开展工作;陆奇彰到果德、平治县的旧城、乐育、达敢、凤梧、榜圩等乡开展工作。那马县各乡村相继建立革命同盟会,发展党员。同时,还派员到那马县的贡川、片圩乡,果德县的旧城、乐育、堆圩等乡,武鸣县的四坡、灵马、三塘等乡村新区活动,在这些新区建立了乡、村、屯的农民革命同盟会组织。那马县还建立了妇女会、学生会等组织。
1932年4月,中共右江特委派特委常委、红军右江独立师(即红七军二十一师)副师长黄松坚,委员陆浩仁、黄大权等来到右江下游的思林、向都、果德、那马等县,会合黄书祥、滕国栋开展工作。8月,黄松坚到达那马县,与中共那马县负责人李凤彰、韦成篇、徐泽长等在州圩乡坡马屯主持召开那马总支委员会会议。会上,总支书记李凤彰汇报了那马县的革命斗争情况,黄松坚和与会人员一起分析那马县的斗争形势,研究了今后工作和对敌斗争策略。黄松坚指示:那马地下党要分散隐蔽秘密活动,在群众中继续组织发展革命同盟会,开展小型的游击战。
这一时期,那马县党组织持续发展和整顿革命同盟会。经过一系列整顿,党组织更加纯洁,队伍更加壮大,战斗力不断增强。
(三)春风吹又生
1933年5月,因叛徒出卖,那马县革命领导人黄书祥在思林县竹梅乡那徐屯牺牲。
黄书祥牺牲后,中共右江下游委员会书记黄松坚,根据当时整个右江地区革命斗争的形势和那马县革命斗争的实际情况,认为“那马县苏维埃政府”这个机构已不适应当前革命斗争的需要。1934年6月,黄松坚到达那马县州圩乡坡马屯李凤彰家主持召开会议,宣布撤销那马县苏维埃政府,成立那马县革命委员会,任命李凤彰为主席,韦成篇为副主席,徐泽长、农经祥、徐千珍、李先芳、黄明珠、韦成珠、黄鸿规为委员。
1934年8月,中共右江下游委员会领导成员陆浩仁、滕国栋、赵世同相继来到那马县的杨圩乡、龙口乡以及隆山县的民治乡等一带活动,建立和发展革命同盟会组织。9月,由于工作需要,李凤彰(化名李结贤)和韦成篇(化名韦志坚)分别被派往向都、敬德、天保、奉议等县工作。10月,在赵世同、徐泽长的主持下,那马、果德、都安、武鸣等县革命同盟会代表大会在州圩乡清山村(今亲爱村)横秀岩洞召开,到会代表160多人。会议对前阶段工作成绩和存在问题进行了总结,肯定工作成绩,指出存在问题,分析了各阶层群众的思想动态,强调要大胆发动群众,大力发展农民革命同盟会会员。会后,各地代表积极开展工作,革命同盟会、青年会、妇女会、学生会发展很快。这个阶段那马地下党活动不局限在州圩、永固、共和、什陇等乡镇,贡川、杨圩(今双联)、龙口、古感、片圩等地也都建立了革命同盟会组织,积极发展农民革命同盟会新成员,杨圩乡还建立了地下党组织,并发展到了隆山、都安、武鸣等县的周边地区。1934年底,那马县的革命同盟会组织发展迅速,仅州圩、永固、共和、什陇等乡农民革命同盟会会员就发展到2000多人。
(四)创办那马县坡马纺织厂(www.xing528.com)
桂系军阀派重兵大举“围剿”右江苏区时期,中共右江特委研究决定,红七军二十一师副师长黄松坚、师参谋长黄大权、师政治部主任陆浩仁等一批骨干从东兰、凤山转移到右江下游,组织领导右江下游(包括那马县)军民开展游击战争,拖住敌人,以减轻东兰县、凤山县革命根据地的压力。由于游击战争过于频繁,物资消耗量大,需要建立一个稳定的军需物品生产供应基地,以保证游击战争的需要。1933年10月,在那马县革命根据地坡马屯,创办了坡马纺织厂。
坡马纺织厂利用群众捐款得来的1万多枚铜圆和部分群众团体捐献来的经费,到平治县旧城街购置生产设备,买回了一台纺织机及部分棉纱。纺织厂工人的招收由那马县妇女会副主席覃竞勋(李凤彰妻子)和徐秀筠(黄永祺妻子)负责,共招收了20多名思想进步、立场坚定的农村青年妇女为纺织工。女工们日夜纺棉布,织面巾,制军衣、做军鞋、缝子弹袋、腿绑带和干粮袋。由于前线需求量大,纺织厂仅有一台织布机生产,产品供不应求。因此,建厂不久,那马县妇女会又发动根据地广大群众进行第二次捐款,捐得1.5万枚铜圆。接着,又添置了一台织布机和一套棉胎加工具械,进行扩大再生产。从此,那马县革命部队的军需有了可靠的后勤保障,还支援部分物资给黄书祥、滕国栋领导的红七军二十一师六十二团,为友军作战提供了后勤保障。
坡马纺织厂旧址(马山县委党史研究室供图)
1935年11月,国民党廖磊部五十五团以及国民党南宁区民团指挥官梁瀚嵩部共3000多人“进剿”那马县革命根据地。在反“围剿”斗争中,坡马纺织厂职工将纺织机器隐藏起来,女工化整为零,分散隐蔽,暂停了生产。1936年夏,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那马革命根据地各项工作陆续恢复,坡马纺织厂恢复了生产。这一时期,纺织厂所生产的产品除供应给中国工农红军右江下游第一联队,还将部分布匹、毛巾、衣服、被单和棉胎等物资出售,所得的收入全部作为革命经费,主要用作上级来往人员的车费以及右江特委与省委之间联络员徐泽长、韦成珠的交通费等。
(五)建立四坡交通站
中共右江地下党组织一直把交通联络工作当作一项重要的任务来抓。那马县革命根据地是南宁通往右江的门户,在那马地区建立交通联络站是势在必行。
早在1931年8月,中共那马县总支委就曾经筹集资金,派中共党员徐世辉、徐千庭等人在武鸣县西区锣圩街以开办酒坊、豆腐坊为名建立地下交通联络站,接送往来人员,传递各种文件。锣圩交通站开办不到半年,即遭到国民党当局破坏。
1932年初,韦成篇亲自筹集资金,指派中共党员黄美珠负责,由武鸣县灵马乡方和村覃景华夫妇坐镇灵马街以开办客栈为名建立地下交通站。由于武鸣县民团司令陆福祥纠集各地民团武装疯狂“围剿”那马县革命根据地,黄美珠被逮捕,灵马交通站于1933年4月被迫停办。
1935年5月下旬,滇黔桂边委书记黄松坚要到上海向中央局汇报工作,途经那马县时对中共那马县特支作出指示:“都阳老区变成敌占区后过往很不方便,你们能否设法在这周围建立一个交通站,为右江地下党出入提供方便,书祥生前也有这个想法。”根据这一指示,中共那马县特支领导层经过认真讨论后认为,在那马地区建立一个交通联络站是十分必要而且是有可能的。
交通站设在哪里好呢?中共那马县特支领导经过分析后认为:大革命时期,四坡乡大旧村李永盛参加了农民运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大旧村是右江地下党的负责人黄书祥、韦成篇、李凤彰、徐泽长等进行革命活动的重要据点之一。中共那马县特支认为将四坡乡大旧村定为交通站站址是可行的。为此,中共那马县特支派特支委员韦成篇等人去四坡乡大旧村考察,决定在李永澄家建立秘密交通站。1936年2月,中共那马县特支指派中共党员农有资为交通站负责人,着手建立四坡交通站。
四坡即四塘,为武鸣县西区四坡乡(今平果市四塘镇)一个小圩镇,位于那马、武鸣、隆安、果德、平治等县交界之间,邕百公路从圩镇旁经过,交通方便。距四塘街背面二里路有一个村庄叫大旧屯,全屯有几十户人家。这里的群众基础很好,革命同盟会发展很快。负责开辟这一带工作的中共那马县特支委员农经祥和农有资先后吸收李永澄、李建功、黄建英、李永煜等人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3月成立了中共四坡支部,李永澄任支部书记。
四坡交通站以“新安伙铺”之名义成立后,农有资任交通站负责人,李永澄任经理,李永澄、李建功、李永煜等任交通员。交通站设有联络站和接待站,联络站设在四塘街李永澄家中,接待站设在大旧村李永澄老家。交通站对外挂“新安伙铺”牌子,接待站的客务由李永澄的母亲和其妻子主管,农有资、李永驯主理联络。
四坡交通站遗址(那马革命纪念馆供图)
为了使交通站能长期坚持下去和更隐蔽地开展工作,1936年秋,那马特支从团体经费中拿出一些经费,李永澄个人拿出一些经费,党支部发动党员捐献一些经费,在交通站内开办了“益群药店”。药店有专门药房并开置门诊服务,请专长医术的杜树宝当医生,李永煜、李永瑶任司药,一面从医为民治病,筹集革命经费,一面做过往革命同志的接送工作。地下党交通站业务正常开展以后,中共那马特支将农有资调走,任命李永澄为交通站的负责人。四坡交通站是右江地下党的一个重要交通枢纽,每个月都有地下党领导人经过。该站运行期间从未发生过任何安全事故,为右江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