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建中最著名的设计构造:斗拱

中国古建中最著名的设计构造:斗拱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古建中最著名的设计构造:斗拱,深深蕴含着中国古建结构的魅力。在最上层朝外的栱称为檐令栱,其多层栱及散斗叠加的效果,则被称为罗汉枋。如果一定要说什么是中国古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那斗拱是应该排在第一位。

中国古建中最著名的设计构造:斗拱

中国古建中最著名的设计构造:斗拱,深深蕴含着中国古建结构的魅力。这不仅是一种技术,也是一种艺术,这是一个将先人的建筑智慧发挥到极致的最佳体现(图8-15)。但我更愿意拿它在民居中进行说明,一是因为民居是本书描述的重点,二是因为斗拱在民居中并不太多见,斗拱的应用主要还是在公共建筑,像是宫殿庙宇之类,像这样融合在石枋挑檐、连椽、飞椽的结构之内,也是一种模仿中的另类变通。斗拱与石枋的作用相互叠加,虽然从力学角度来看,并不甚合理,但却使门头的结构安全性得以极大提高,这个照片确是斗拱介绍的不二选择,距离很近且特点较典型。

斗拱构件中最下方的像是米斗一样的构件称为斗,处于最下层位置的支撑斗也为最终受力点,被称为坐斗。斗根据插入栱的数量制作出斗槽,而坐在斗上的弓形或拱形构件称为栱。栱横向支撑与门梁同宽通长的横木被称为阑额。栱的端头上设有散斗,其上依据需要,设置上层的栱及阑额。也有较简单的做法,不设散斗,将散斗在栱端头上一气呵成,如照片所示的下层栱,每层栱在中国的营造法式中,都有各自的称呼,这里不再一一说明。在最上层朝外的栱称为檐令栱,其多层栱及散斗叠加的效果,则被称为罗汉枋。斜下伸出门外的各样兽首的构造称为下昂,檐檩则被支撑于罗汉枋的散斗之上,整个受力情况通过层层转移,最后将顶部的承重转移到门梁,再传导至柱直至向下。

斗拱是一种已有几千年的建筑技术,历代又经不断完善,已经接近完美。如果一定要说什么是中国古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那斗拱是应该排在第一位。其设计在没有电脑复核稳定性的时代,可以建造出精确度如此之高的建筑节点,实属不易(图8-15)。一方面是经验的不断累积和改进,另一方面就不能不说中国工匠建筑智慧极高。斗拱这种代表中国古建建筑水平的构件,足以让我们为过去自豪,即便我们的古建可能不够厚重,不够宏伟,但绝对在科技含量和艺术价值上独领风骚,也催促着今天的建筑师更要发愤图强,去寻找属于我们自己新的建筑高度。(www.xing528.com)

978-7-111-58225-0-Chapter08-17.jpg

图8-15 门上斗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