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当时隆盛庄居民多以来自各地的商人为主,山西晋商更是占据多数。南来北往的人熙熙攘攘,这里也汇聚了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等各式宗教建筑,可见各宗教人士在百年之前也随商人纷至沓来,基于不同地域及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交汇于此。这个小镇虽然面积不大,但是民居建筑的风格却显示出多样化。以这座卷棚顶的民居开始建筑之旅。卷棚顶为中国古建屋脊的一种形式,对比更为常见的硬山顶及悬山顶民居而言,稍少。卷棚没有明显的屋脊,屋脊为弧形曲面样式。为就着外部的造型,其内部结构则为双檩条顶的做法,以方便营造出顶部曲度所需要的弧度,同时也赋予了这种屋顶建筑方式柔和之美(图8-3)。卷棚常见于江南的园林门楼、庭院中,也有说法是宫廷内太监、佣人居住的地方,但用于北方民居并不算多见。在前文的蔚县中也有存留,可知主要分布于内蒙古、山西、河北交界之处,应为南方建筑的引入和延续。大约可以猜想这屋子曾经的主人,若不是出身宫廷便是江南人士。
这张照片中我需要另外表达一点的是烟囱。塞北的冬天天寒地冻,如果需要大面积供暖则需要采用火炉和铁皮烟筒。虽可以穿越各个房间,但由于炕板阴冷,睡眠时常采用的采暖方式则是土炕。土炕与做饭的灶台一般为共用,其烟道却不能穿越走道,就出现了这边民居烟囱林立的特色,每个烟囱都可以视作一个灶台的存在。
图8-3 卷棚顶民居
关于门头,其中一个建筑特色,就是门头题字。我选取了一个我比较喜欢的词语,谦受益(图8-4),谦虚心态的行为才可以获得长期的利润,可见曾经的商业氛围和人文深度。只可惜谦受益这样的道德标准,在如今自我崇拜的时代,早已不再被年轻人多提及。多少感叹一下,我们的千年美德,现在是否多少有些迷失。
较现在还在日本盛行的门牌,我国现在的门牌或是门头题字在民居中已不多见。但作为一种家庭文化或是家训的体现,其实在中国各代古建中都得以点睛般体现,极为注重。我自亦是十分惭愧,书法极差,家训皆无。俊秀的砖雕文字,可见得中国书法的魅力和水准,同时却也是悲哀我们的书法后继无人的现状,有几个孩童还在坚持毛笔字练习和使用?传统文化的缺失与西方文化的渗透并行中,未来消失的可能不只是建筑。
图8-4 塞北民居之门头(一)
门洞以照片中的拱形居多,图8-4的门头题字保存完好,但是门头基本全部损毁。图8-5这座大门则是我父亲出生的老宅,虽然题字已不复存在,但是门头样式还是清晰可辨,且具有清代北方的民居特色。由于平民的民居级别低下,所以多数不会采用檩柱,而是砖砌的墙垣门结构。加之各宗教传教士带来的异域风格,在上门洞加入了西式建筑的特色,如拱形门及带状半高砖雕的式样。又如门两侧立柱,既有哥特式风格的影子,同时也保留了题字砖匾的中国古建做法。可见几百年间东西方文化在这里交汇,建筑风格产生了纷杂热闹的效果。
父亲老宅的后墙,后墙的砌筑,采用了土坯砖与烧制砖相结合的砌筑方式,这是一种介于土坯墙和砖墙之间的方式(图8-6)。大家自然也很容易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砌筑方式,主要还是有点钱但是钱不够多所致,但留存到今天倒也是一个时期经济情况的例证。
图8-5 塞北民居之门头(二)
图8-6 塞北民居之土墙
这样的墙体砌筑只在墙角及跨度大的地方增设砖垛,其余部分墙体则采用了土坯砖,与砖墙房子做以对比,很类似于今天的框架结构及框剪结构。框架结构是砖土混搭的模式,框剪结构则对应纯砖墙的模式。砖土混搭中设置的砖柱有效提高了房屋的抗震及强度,安全性远比土坯墙好,性价比则胜于砖墙,虽然是没办法的办法,但在当时应还是很不错的结构形式。由于土坯砖难抗风雨,还需要在外面粉刷麻刀灰。麻刀灰之前有过介绍,不再另叙,它的加入可有效解决防雨的问题,以提高房屋的寿命。
我的祖父购入这座房子时大约是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但已经是二手房,所以这座房屋的年龄至少在百年以上。从外表来看虽然已经十五年无人居住,但还是保存较为完好,更验证了这种砌体结构的坚固耐用。高墙顶部为三层叠砖檐,三层砖45度斜放,每上层比下层伸出约1/4砖宽,最上层水平铺设檐砖,虽然后墙的檐不大(图8-6),但还比较好的起到了造型及导流雨水的双重作用。
这是一座保存极好的老式商铺,左侧摘下窗板后,就为对外营业的柜台面(图8-7),我曾在30年前在这家店买过零食。正门类似于今天卷帘门的门板,这与普通住宅有很大区别。每一块木板都有顺序,板上设有插槽,打烊之后按顺序将各块板逐一插入插槽。古代商业由于内部没有人工采光,所以讲究尽量宽的门脸,可让顾客对商品一目了然。现在依然有称商铺为门脸房一说。
(www.xing528.com)
图8-7 塞北老式商铺
听大妈说这里已经停业15年了,所以不再能看到里面的布置,仅依存于记忆中的样子,却已经太过模糊。有点遗憾儿时的我为什么没有多关注一点。
当我长大了,它却老去了,生命大约总是这么无奈。常见爱情剧中,男女主人公在结局时,终于得以牵手,现实的生活却恰恰没有那么美好,总是失之交臂。在与建筑老去的奔跑中,我总是慢于建筑的毁坏速度,作为一个反应迟钝的人,我总在拍摄一个建筑死去的过程。开始是遗憾,并觉得失败,后来倒是淡然,觉得用一种充满敬意的方式来记录它的消失,也是一种独特的视角。这次不会再后悔,即便多年后记忆变得模糊,我依然可以拿出来照片,回忆曾经的老房子,回忆我由青年步入中年的步伐和视角。门口安详的小狗,不理尘世,淡定地晒着太阳,都不多看一眼。我这样的无聊之人,他们这种静怡的搭配,慢慢与老屋一同老去,何尝不是一种生活方式,不尽美但却足够潇洒。
父亲诞生在这里,但现在却一点儿也看不出还可以居住的可能,虽然我曾在30年前及25年两次到访。那时候的冬日暖阳我依然记忆犹新,坐在炕上,围着小方桌,床头的老式小柜还在脑海中光彩亮丽,大伯给我摆弄着祖父留下的古钱币。祖父也是小商人,一度以回收已经废止的清朝铜钱再铸铜锅、铜壶为生。院子里的水井对我来说是好奇也好玩的地方,现在已经不复存在。现在的样子真是让人神伤,屋脊还可以清晰见到青瓦拼凑的铜钱及鱼鳞式样的屋脊,屋脊是古人的一种身份象征,虽然一般民居不存在脊吻,但在屋脊上会比较讲究。屋脊玲珑剔透,增添房屋气势的同时,镂空的部分还可以有效减小风压,十分科学。可惜右侧顶则已破坏,脊砖散落于屋面,毕竟这老宅已经十五年没有人居住。当初大伯离开的时候,还是按照当地做法,将门窗用旧棉被或纸壳加以遮盖,看得出来还准备再回来居住,只是一去就是十五年。如今大伯也已经过世,大娘也已经年迈,不能再回来独立生活。孩子们都远去了城市,曾经的热闹从此变得冷清,曾经的繁华也变成了落寞。干净的院子被杂草侵占,老宅也已彻底沦落。
没有主人的建筑就如同这样般迅速消亡,所以从人类最早学会搭建草棚开始,建筑就是与居住者融为一体。这种有生命的构造形式,即便是一千年的使用,只要有人注意打理维护,依然可以留存;但如果没有了人气,在十几年内就失去了使用意义和居住价值。这种共生关系在我们今天建筑设计上仍是重要原则理念,讲究人与建筑在使用功能上的合理搭配,即达到最短距离的舒适及实用,这样的设计即为合理,建筑的寿命也会较长,反之亦然。
细节,窗棂雕花,虽然已是破败不堪的窗户,但是莲花型的窗棂木雕于破败中泛白,难免让人怜惜,吸引着我(图8-8)。北方建筑中各式窗棂样式很多,但多为规则的孔状,木雕并不算主流设计,却是窗棂设计中的点睛之笔,虽已褪色,透白的颜色,与草席为伍,并不能淹没曾经的辉煌。人如莲花盛开,即便多年已去,故人来过,看到这美丽莲花,不觉似乎人生已过轮回,你我的这次重逢,只是百年前的私约一样。
图8-8 窗棂雕花
祖父在父亲7岁那年就已经过世,没有祖父的童年,并不能让我减少关于家族历史的追寻,如这莲花的木雕,只是停留在那里,似等我去感受曾经的家训,品质和严肃。我不为所求大富大贵,但求可以坚持莲花一样的品质,以莲花的责任,坚守人生的底线,探索建筑的意义。
建筑作为一种文化的表达方式,早已将文化与信仰凝固于每一个建筑构件,使中国传统美德得以渗透。即便是一个饰物,只要你用心去观赏,都可以看到不同的感受。建筑饰物的选取如今仍具借鉴价值,一个建筑如何将装饰与传统文化搭接,是建筑内在的气质所在,也是盲目模仿西式建筑难于表达的内涵。
细节,砖雕,出现在门头侧壁,这是一个富裕家庭的门头,但从样式看,图案更像是兰花。兰花寓意高洁和淳朴,与前面各样的饰物一样,都是表现了当地人的精神层次(图8-9)。作为当时商业流通发达的地区,外围地区的精神输入,使这个地区人文及物质文化均达到了一个极高的程度。
图8-9 塞北侧墙砌雕
其门头正面分类来说,这种类型的大门如在当时的北平应为类似广亮大门的级别,也即是仅低于王府大门的门头。其门内上方均匀设置五根檩条,大门立于中间檩条的位置,门前设置檐柱(图8-10)。但照片中大门檐柱又不同于广亮大门的落地做法,而是落于门口的门枕石上(即柱脚支撑用的石墩)。大门设有“”字及祥云的“看叶”(在宽度较大的门扇上,还在门的上下两头包以铁皮以增强板门横向的联系,这种铁皮称为“看叶”)也为吉利之意。门上设有门钉,门钉从数量上看无特殊的意义,仅为加固门板之用。虽然样式接近,但整个门头仅可看做是在模仿广亮大门样式,因从材质到规格都还相差甚远。即便如此,仍可看出当时的匠人对于不同风格的混搭进行了很多尝试,也可见当时建筑类型的多样化及曾经的高度,为商业繁荣的附带成果。
图8-10 大门檐柱做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