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中的村落建筑与贵州的苗寨有很多相似之处,湘西即与贵州搭界,建筑类型亦与吊脚楼有相似之处。苗寨的吊脚楼多为三层,下层养猪养鸡,中层住户,上层为置物之所(图7-8)。湘中的普通民居多为木结构,一般为两层,一层设大堂,设贡桌,为迎客和祭拜之所,两边住户,上层为置物。
对比前文所述的徽派建筑,可见湘中是徽派砖木结构和纯木结构两种建筑风格同时并存,只是徽派建筑为大户或外来商贾所建造,也多存在与商业街坊和较大的集镇上,徽派建筑的逐步消失也可见证一个地方兴衰过程。但是木结构民居现在却依然存在,且大量留存,并在民间继续使用。则可以认为它更是湘中农村的地方性代表性建筑,徽派建筑的衰退及湘中木结构的依然存在,则是这个地区几百年来建筑演变的缩影。
图7-8 湘中民居立面
说到与吊脚楼的相似之处,可见拍摄于安化唐家观的图7-9,由于近水,所以外边架空朝向资江,内边朝向村中小道。朝内侧分为一层、二层及阁楼层,朝江面一侧则因地势下降,顺势修建了向下的架空层。如我们现代建筑的地下室一般,是与吊脚楼功能类似的建筑结构,放置杂物、粮食等,甚至其间增设的小夹层还解决卫生间的设置,后文有介绍。架空层的顶板即为一层地板,梁通长,伸向江面,形成挑空,照片中这户人家则在架空层之上再加建偏房。一半挑空在外,一半落在板上,大屋抱着小屋,也是一种奇特的建筑形态。
图7-9 湘中吊脚楼
在房屋的结构形式上,贵州吊脚楼与湘中木屋民居很相似,也有差异(图7-10)。两地民居同为网状结构,贵州民居更多采用方形木料,截面直径相对较小,梁、柱、檩的截面差别不大。而湘中民居同为网状的建筑结构,但是吸取了部分梁柱结构的特点。首先是柱明显变大,多为圆柱形,受力原理更接近与梁柱结构。其中柱的承重作用有所体现,但梁、檩、柱数量却又比较多。照片中7根柱子,竟然有20根檩条,这与贵州民居相同;另一方面从榫卯的设计来看,不再是贵州民居的上下交错开榫口,而是将柱上梁的榫口一次性开大,上下两道梁同时使用一个榫口;瓜柱上分别有开口榫接和闭口榫接,而在贵州民居中则一般都为闭口榫接。湘中民居另外一个细节特点是檩条上侧设有横档,这在其他建筑中尚无所见,功能比较明确,为控制屋面的相对滑动,毕竟20檩的房子屋面结构自重太大,需要固定。
(www.xing528.com)
图7-10 湘中民居网架结构
湘中民居与贵州吊脚楼在建筑格局方面差别较大。湘中民居一层正中设置堂屋,而贵州吊脚楼则在二层设置宽廊或是退堂,相应楼梯的位置也就不同。湘中民居楼梯多为内部设置,如果仅有一层,其上会有阁楼层,且设外部木质楼梯。如图7-11所示,非常典型,可为固定也可以是活动式,但是位置均在房屋的正面,堂屋边起始。而贵州吊脚楼则多在侧面山墙侧设置外部楼梯,通往二层退堂或宽廊;同样是有侧檐的设计,但是功能及样式也不大相同,贵州民居多为室外楼梯的雨棚之用,湘西则多用于阁楼层的遮风挡雨。
图7-11 湘中民居楼梯设置
湘中民居中的厕所亦是一大特色,如图7-12所示。如果仅看照片,我并看不出架空层便是五谷轮回之所。位置迎街,且如此开阔的视野,透风并且透光,毫无隐私,可能民风淳朴到一定境界。面对这样的地方,我的思想反倒成为杂念,清理也简单了许多。缸满后倾倒入大桶,再装满之后直接归田,如此建筑的解决之道,虽称不上什么景点,但却是不错的处理办法。
建筑节能还是需要更多考虑建筑使用功能的解决与自然的协调统一,尽量缩减人力或机械的介入,充分发挥自然对建筑的正面作用,利用自然力量对建筑进行清洗、发电、采光等,才是节能设计根植与发展的方向。
图7-12 临空的厕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