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派建筑天井下的水池,是徽派建筑中的聚财之所(图7-4),堪称东方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极致表现。有水则灵,这是中式建筑的风水秘籍,更为徽派建筑的点睛之处,而西式建筑则更多的是庄重和严肃,与西式建筑的外设喷泉不同,中式建筑更大胆地将水池溶于建筑内部,使两者成为一体,建筑风格变得动人,不刻板。不光如此,雨水的承接则是水池的重要建筑功能,并非只是美观,而是美学与使用的完美结合。
褪去的水面露出了其下的卵石层,其做法为前文所提的卵石三合土,为防水的作用。上设条石,则为方便下脚,配上青苔更显时光如梭,密密麻麻的早已肆意。这让我对高墙内曾经的场景恍若可见:曾经顽童的奔跑嬉戏,若隐若现的小家碧玉的情愁故事,看不完的人世轮回。然一切已逝
图7-4 徽派民居之天井
去,只剩石板上难以磨灭的印记。一汪秋水已经幻化太多记忆,一种建筑却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将故事存留。青苔年生年灭,故事缘起缘灭,执念如梦如影,轮回人来人往。我踏上这片建筑之地,而你已随风而去,代表往事的感伤,向今天的你致意。
徽派建筑的跑马廊,木质板,大约宽一米,栏杆高约半米,栏板花纹样式极为特别,看得出损坏前的精巧与复杂(图7-5)。下方为水池两侧走道,上位为天井的顶部,造型为轿厢顶样式,与之前粤北围屋顶部造型类似。顶部檐口与下方水池相对,而正好让过了廊道,让廊道可听风看雨但不至被淋湿,更有诗情画意的感觉,承载建筑中托肩发呆的功能。一如我的存在,仰望却不见伊人,雕栏画栋,木质材料的精彩浓缩于这种婉约的表达方式,可以听风雨、触雨丝的场所,现代建筑中再也难见。
图7-5 徽派民居之跑马廊(www.xing528.com)
每每面对天井、跑马廊、水池,如此意境的设计,总让人不可自拔于它的婉约,让感觉可以闻到,可以触到,可以看到,可以回味,可以变为一种颜色,可以成为一潭秋水,可以是一种姿势,可以是一种性格,可以表达主人的所有感触,可以是美好的一种实现。这种体验在现代的建筑中很难再有。
面对着玻璃外的风、我听不到,隔着窗户的雨我不再可以碰触,雨水管内轰鸣淹没了雨丝本来的轻柔,防盗窗的铁栅不再有天境的意向,建筑的发展与禁锢在现代有了更趋同的迹象。殊不知建筑的进步缘自功能的艺术实现,优秀的建筑可以将功能与感觉完美融合,中国古代建筑大美,谁知谁懂。
图7-6 徽派民居之马头墙
徽派建筑马头墙,不算特别,但却典型,马头墙是古代民居的防火墙,为山墙侧伸出建筑外的部分,根据有几层落差确定为几叠式。如图7-6为两叠式,墙体顶部为阶梯状造型,截面由下至上逐步变大。上部设墙脊,铺小青瓦,突出端做法与脊吻相似,可为翘角可为瑞兽。外墙段均粉刷白色涂料,与屋顶形成黑白反差,更为突出和明显,显出中式优雅韵味。
拥有蒿草和青苔的马头墙更显时光刻画,变得与曾经的所见感受不同。作为沧桑的见证,蒿草本来就与马头墙融为了一体,不可分割,蓝与白的天空下,他显得突兀而冰冷。本是防火隔墙,现在更多的是一种代表,代表了徽派建筑的特色,属于男人的风格,外挑砖檐,如臂膀般结实,上覆青瓦,如盔甲着身,不再洁白的墙体,难于分辨的马头造型。
即便发黄,即便仅存,即便不再与众多马头墙成排,但不代表没有了傲气,沧桑感源自天生的气质。历数中国各地民居,不得不说徽派建筑是集阴柔与阳刚于一体的艺术。内部的婉约天井,曲径通幽的回廊,外部大气傲然的马头墙,舍我其谁的风度。即便故人不在,荒草为伍,总不能放下这种不朽的气势。英雄会老,精神难倒,如国人的古建艺术,即便被人怀疑,被人否定,被人不再重视,但依然不可阻挡关于砌体模数的崇拜;依然不可遗忘将自然与性格融入建筑,一种科学,一种科学之后的艺术,一种艺术之后所不见的文字,一种文字难于记述的动人,感动着今天的你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