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消失的民居记忆-澄县独立式窑洞形式

消失的民居记忆-澄县独立式窑洞形式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澄县地区存有这种建筑形式,应是由于北方人口南迁所造成,为建筑习惯,但是又与陕北窑洞略有不同。陕北的窑洞多是依山开窑,即靠崖式窑洞,如名字所言为利用地形进行窑洞式砌筑。图6-11 窑洞立面(一)图6-12 窑洞立面(二)而澄县的窑洞为另一种形式,即独立式窑洞,由于澄县所属地区为平原,没有可以依山开凿的条件,先民则智慧地采用了平地砖砌窑洞。

消失的民居记忆-澄县独立式窑洞形式

另一种特色建筑窑洞,拍摄于澄城县,由于澄城县的位置在延安及西安之间,所以民居的建筑类型倾向于陕北的窑洞(图6-11,图6-12)。澄县地区存有这种建筑形式,应是由于北方人口南迁所造成,为建筑习惯,但是又与陕北窑洞略有不同。陕北的窑洞多是依山开窑,即靠崖式窑洞,如名字所言为利用地形进行窑洞式砌筑。

978-7-111-58225-0-Chapter06-12.jpg

图6-11 窑洞立面(一)

978-7-111-58225-0-Chapter06-13.jpg

图6-12 窑洞立面(二)

而澄县的窑洞为另一种形式,即独立式窑洞,由于澄县所属地区为平原,没有可以依山开凿的条件,先民则智慧地采用了平地砖砌窑洞。当然考虑窑洞的外形及最佳的承载结构,依然是采用拱顶式样,砌筑完成后上面再覆土夯实,覆土的厚度一般可达半米以上,侧壁的山墙堆土则更宽至几米,这样厚实的覆土层充分保证了窑洞建筑冬暖夏凉的效果。不过与“半边房”具有同样的不足之处,也是采光和通风条件不佳,所以窑洞式建筑普遍门比较大,尽量增加采光及通风的面积,可见窑洞门侧设有两个外窗一个天窗,有时候为了通风的顺畅,后墙上部也会设有一个高窗。其外需注意的是都为一窑一间,不再设有套间,主要因为施工的难度较大,同时也是来自采光的要求。

罗列几种不同使用功能的窑洞,第一种居住用,第二种仓储用,第三种是饲养牲畜所用,功能不同,内部的布置却没多少多样性。比较多是靠墙布置家居,虽然简陋,但毕竟也是一家人的家当,简单且温馨。居住类的窑洞内部设有火炉,做饭及取暖之用,也可以砌个火炕,但已经是相对奢侈了。

我去的时候也住在窑洞,正赶深秋,说冷并不太冷,但是深夜依然难熬。因为没有生火炕,主人怕我冻坏,专门送来了一床结婚时的厚被子,躺在炕上真是滋味难言。夜半,上面的被子太厚太热,下面的炕板阴冷。实在无奈,只好把被子一半垫在腰下面,一半搭在肚子上,方才入睡,一夜睡得并不好。

窑洞净高四米有余,黑暗中拱顶伴随着夜的深邃,变得高远且空荡,并不是害怕,而是一种高度营造的寒冷更加剧烈。众多的不习惯中,唯一可以听到的是安静,安静是一种属于夜不能寐人的声音,来自于内心深处(图6-13)。

仓储用窑洞则更直接显示出采光极差,开着闪光灯里面依然是只见灰暗。多年生火做饭屋内熏得黑乎乎,瓶瓶罐罐摆了一周,虽然简单但是确实接地气。如儿时的小房(我家乡仓储的房间称呼),勾起了我的回忆。那是属于物质贫乏时期的无尽诱惑,作为家里的小老鼠,我总是把过年用的花生米,一次偷几颗,每次看看觉得还挺多,不会被人发现,也确实没人发现过。多年后想想父母怎么能不知道,所有的父爱母爱,都在不言中,年纪越大越让我感动,所有的儿时美味,则存在于那小房子中,无论多简陋普通的房子,却一定是属于某个人的温馨记忆。

978-7-111-58225-0-Chapter06-14.jpg(www.xing528.com)

图6-13 居住窑洞内观

最后一种窑洞是饲养之用,一般都是喂马石槽设置于窑洞中间,再加一根拴牲口的木桩(图6-14)。对比现在宠物盛行的时代,我更是怀念小时候家里的牲畜家禽,我的儿时已在城市,没有了大型家畜,但是家里的鸡窝依然给予了我太多的渴望,每天最有成就感的事情就是去捡鸡蛋,虽然不多,但是摸着热乎乎的鸡蛋,总是流着口水,伴随着不知哪里来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偶尔有一个双黄蛋,更是觉得兴奋不已,每年中觉得失落的时候就是过年宰鸡,陪伴了一年的小伙伴,过年难免还是被父亲宰了吃掉,我从不吃鸡肉就是因为这个原因烙下了根,也没法子。艰苦的岁月就是如此,有了快乐总要留有遗憾,正是这样时光川流不息,才让我的成长过程虽然简单却从不觉得乏味。

978-7-111-58225-0-Chapter06-15.jpg

图6-14 饲养用窑洞

这里提及一下包框墙的做法,用在窑洞并不多见,但在山西、河北、内蒙古等地区的院落民居中多有应用,前文也已经有过介绍,多运用于影壁。其四面为实砌的墙体,砖侧面朝外,分别竖放及横放铺设,形成壁心的四面外框,如镜框一般。壁心则仍然由普通砖砌筑,只是改为了砖正面朝外,斜放与水平面约成45度,平铺,如地板砖铺设一样,效果由平面变为了立面,壁心内部可以为实心砖墙或填土砖墙。

仅用黏土砖一种建筑材料,就完成了墙壁面的美化和装饰,将同一种建筑材料用不同方式表达,相互组合,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装饰效果。如前文对于青瓦的介绍一样,把现有的建筑材料,以最合理的使用也就是最大化的发挥,表面即便不做装饰自然裸露,也让墙面观感不再单一。如果不想浪费这壁面的空白,则壁心是个绝佳的装饰面,可以绘画或是粉刷,甚至增加砖雕,层次感顿现,在我国的古代民居及官宅中是屡见不鲜。包框墙盛行于明清两代,尤其是徽商和晋商发达时期,所以一般通过建筑物的这个构件,可以断出古建的大约朝代,这是关于建筑之外的一点发现。

978-7-111-58225-0-Chapter06-16.jpg

图6-15 窑洞天窗

这个天窗位于后墙,一般窑洞后墙设置天窗比较少,光线下十分夺目,如我在青海所见的藏区那些发光墙壁,于是我发现了它(图6-15)。破坏严重,根据损坏的程度,反倒看见一个比较完好的天窗剖面。由于墙的厚度不小,所以可见当时设计了一个砖砌的墙套,顶部设置木质过梁,以进行承重黄土。下部则是室内砌筑的砖墙,墙套内侧安装天窗。美中不足之处是烟囱的位置正好设在了天窗之上,腐朽的烟囱没有了上半部,变成了落水管,常年的雨水冲刷,对天窗其下的土坯墙产生了严重的破坏。雨水形成的泥水在反复干涸之后,光线下的动感渐渐静止,土黄色,固定下来,如细小的钟乳石,阳光下形成痕迹,这样的照片总是残酷却充满阳光,不觉中的震撼,又给人来自内心的温暖。

说不清楚这种温暖来自阳光还是黄土,或是来自我们内心过往的感动,只是确实很美,美得很没理由。但确实形成了一种合理搭配,当建筑本身的一点一点细微改变,当冲刷变成一种习惯,那些泥水的线条则是时间的历练,成为一个建筑物的生命刻度,是一个生命的过程记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