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消失的民居记忆:岭南客家围屋的由来与保护

消失的民居记忆:岭南客家围屋的由来与保护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迁徙的客家人同时将内地的建筑引入岭南,并与岭南建筑相结合发展,诞生了如围屋、土楼这样的不朽建筑作品,也是客家人对中国建筑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这是一座位于韶关地区始兴县附近的客家大围,此行中保护最好的围屋建筑,也是最为神秘的大围。

消失的民居记忆:岭南客家围屋的由来与保护

粤北作为客家人的聚集地之一,在千年间战祸饥荒中导致了人口的大量迁移,许多人由中原地域迁徙至广东、江西等地。这些移民相对当时的本地居民而言,有做客他乡之意,这是“客家”名称的由来之一。又由于条件优越的平原或城镇已被当地人居住,后迁徙于此地的客家人多数居住在山区等交通不便或人口稀少之处,所以偏僻的地理位置让客家人多了一份好客的习惯,也以好客而闻名,这是“客家”名称的由来之二。迁徙的客家人同时将内地的建筑引入岭南,并与岭南建筑相结合发展,诞生了如围屋、土楼这样的不朽建筑作品,也是客家人对中国建筑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本章照片拍摄于广东韶关南雄一带。

978-7-111-58225-0-Chapter04-2.jpg

图4-1 初见围屋

本章将通过围屋、祠堂、民居等几种建筑形式的分别介绍,展示粤北地区十分特别的建筑特色,引申出岭南的共有建筑风格。希望通过对这些建筑图片的介绍,使读者对客家古建及客家文化能有些许了解。

客家现存最有特色古建为围屋式建筑,根据地理位置的不同主要分为福建的围龙屋和粤北赣南的四角楼。围龙屋中有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福建土楼,土楼其造型多为圆形或椭圆形;而围屋四角楼的造型多为矩形或正方形,根据年代不同,细部造型又各有特点(图4-1)。也有一种说法为“富人的围屋、穷人的土楼”,围屋的规模一般较小,为单一大户或家族建筑,而土楼则为村落式聚集居住场所,规模更大,由村民集资修筑。围屋和土楼从作用都可看做一个大型堡垒,主要功能为防御,在土匪海盗横行的时代,当有匪患等危险时,将全村或家族居民紧急集合到围屋内进行躲避,并通过四角的瞭望口和射击口进行防御和回击,特殊的年代造就了这个特色的建筑。

本次粤北之行将主要介绍客家四角楼。相比圆形土楼,四角楼名气要小很多,数量更多。覆盖区域也更大,江西、广东、广西、福建等地都有遗存,四角楼也已经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但此次行走的结果还是比较令人失望,大量围屋破坏严重,而部分翻新的现代施工手段亦是另一种破坏。与这些年行走中的所行所见类似,首先是当地村民对古代民居的建筑价值缺乏认识,没有价值意识自然缺乏保护意识,破坏严重也就正常不过,从这种角度来看农村文化价值观将是未来多年内都需要进行恶补。还是以前那句老话,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唯一可惜的是,随着农村青壮年人口的流失,留守的娃娃已然不多,前景同样堪忧。(www.xing528.com)

这是一座位于韶关地区始兴县附近的客家大围,此行中保护最好的围屋建筑,也是最为神秘的大围。我并未进去到内部,大门紧闭,但透过门缝观望,不禁有点毛骨悚然,几个梁上的棺木赫然映入眼帘。客家人有增冥寿的风俗习惯,会在老人在世的时候,即将棺木做好,放置在宗族祠堂门厅的梁上或是围屋的二层。这个村子就是将棺木集中设置在了这个大围内,据说多达几十个棺木,可能有点夸张,至少确实也看到了几个,多少增添了些恐怖的意味。不知是不是真有鬼神护佑,但正是还有这么一个使用功能,使周边村落围屋尽数被破坏的情况下,它依然得以保存,却是个万幸。

这是典型的清代大围,此次行程中类似这种清代的“燕翼围”较多,处于中型围屋,年代以清代、嘉庆、顺治年间居多,为正方形3~5层结构,房间从30~100间不等,根据村落人口的多少,围屋的大小尺寸也不同(图4-2)。典型的特点为四角建有角楼,设外凸式炮楼,火力可实现交叉掩护,顶为人形坡屋顶,角楼之间为平顶围楼,内为通廊,围屋分层设置瞭望孔、传音孔、射击孔,外窗为内小外大,内部的人可以以尽可能大的视角观看室外情况,而外部的人则很难看到围内情况,也较难于攻击孔内人员。

978-7-111-58225-0-Chapter04-3.jpg

图4-2 围屋结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