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蔚县虽然存有大量不同时代的土坯建筑或土坯城墙,但是在民居方面仍以砖结构为主,也体现了清末至现代的百余年间华北地区主要的民居建筑形式。北方民居在与外界交汇融合中不断发展,但最根本的建筑理念却得到了沿袭。透过大门,砖式门洞和影壁的雕花跃然而出,浮现一角,透过这大门,让我们感受到了蔚县建筑的味道。砖的地、砖的墙、砖的雕刻、砖的装饰,灰色的砖夹杂着黄色的土,透着灰色的黄色外表,光线与色彩均恰到好处,亦如轻轻覆盖的一层尘土。多年间没有人扰动过,我们只能隔着大门去感受建筑带来的味道。不仅限于建筑本身,更多的是揉入一种与当地的气候、人文、民族相一致的建筑文化,这就是中国古建的韵味所在。不仅关注于建筑本身的技艺,更在于它要引申的精神,因居住者而具备的不同气质。不需要全部的视角,仅是一个侧面就能够感受曾经的建筑风格和气质。
砖雕,左边的寿字配以六只蝙蝠,四只于福字之外,一只于福字之上,一只于福字之中。这与传统的五福临门稍有不同,却生动演绎着福寿双全的寓意(图2-5)。这里砖雕的技法并不是采用墙面直接雕刻,而是砖墙上预留相应砖雕孔洞,与现代施工技法的预留设备洞有相似之处。当年砖雕应该为专门店铺出售的成品,与我们现在的外挂罗马柱构件等类似,也可能是工匠现场整体雕刻并烧制。但无论这些猜想属于哪一种,之后的工艺均为在现场进行整体嵌入安装,勾缝填实。
图2-5 蔚县砖雕
据房主人说此砖雕至少已有500年的历史,应该成于明朝中后期。明代的砖雕并不多,所以我认为年代或许有水分。作为福寿双全的砖雕,即便年代不确切,至少也为清代的作品。主题能完好保存至今的并不多见,况且是在外墙之上。在我行程中,仅此一家,更多人家则是装设影壁的方式,两者的作用及寓意一致。在它的护佑下,这房老宅几百年来保存得确实还算完好。中国人对幸福及健康的追求,总是可以通过建筑予以表达并进行记述,砖雕就是其中使用最为常见的一类。这种建筑艺术的表达,让中国古建充满了温柔及善意的指引和寓意。
这里的影壁更为复杂和精巧。明代在宅第等级制度方面有较严格的规定,一二品官厅堂五间九架(五间房九支柱),下至九品官厅堂三间七架(三间房七支柱),普通民众则不让超过三间五架(三间房五支柱),禁用斗拱、彩色,所以在民房中难见到木质斗拱的构件。但作为一种身份的象征,富裕人家还是愿意设置并无等级要求的影壁,在影壁上加设砖雕斗拱,一样可以彰显主人家的富贵和地位。蔚县影壁与宫殿建筑的样式类似,顶为砖脊,脊两端设有吻,吻可为瑞兽或是其他吉祥造型,其下分层设置瓦当、滴水檐及飞椽(图2-6)。再下为砖梁,即三门肩墙。说到三门肩墙,还要先从二门肩墙说起。把垂花门的造型平面映射到一个影壁内,二门肩墙就是指垂花柱及门柱所在的两道砖梁。又由于在影壁中可见垂花柱设置了两层,这是实体门头中比较少见的。这第三道门梁及第二层垂花柱在浮雕中却很容易实现,所以就有了三门肩墙。照片中的影壁部分,在民居中多数以空白的铺砖为主,并不雕饰,影壁下设底座,式样为收腰碑座型,古称为“须弥座”,为最常见的碑座式样(图2-7)。因清初多见两门肩墙,但在这个地区三门肩墙却极为普遍,大约可以想象当时当地的富裕和繁荣程度。对影壁予以突破性设计,也算是一种大胆的建筑尝试。
图2-6 蔚县影壁(一)
图2-7 蔚县影壁(二)
因元代以前民房多数为土坯房,明代后民居出现了更多砖瓦房,所以蔚县古代民居涵盖了辽代至近代的各种类型,建筑价值很高。更为重要的是,目前蔚县的不少老式民居仍处于居住状态,有人居住则就有人气。如图2-8所示的民居,是极为难得的活标本,留有生活气息的老房,恍若穿越时光。本书中只有这个地方仍可以见到白纸窗棂,即是那个用手指可以捅破的窗棂纸。拥有窗棂纸才是完美的窗棂,才是真正的古色古香,窗格在白色麻纸的映衬下,展现出北方民居的优雅和朴素的一面。虽是农村,但是色调反差,显得干净利索,丝毫没有纷杂脏乱之感,极具窗棂的古装美,在这里我驻足了良久。曾以为纸糊窗棂已消失在历史的烟云中,没有想到在这里还可以看到,如此真实,保护如此完好。院里堆满的玉米,则说明着主人的存在,证明这老宅依然健康地活着,能看到的还有这难得的清净自然,能闻到的还有着细雨中空气里充斥的土壤味道。这样的场面非常温馨。在城里太久,多了欲望少了幸福感,突然很渴望这种农村生活,虽然艰苦,但却简单,只能叹口气,已经回不去了,看看即可,唯美留存在心间就是。
(www.xing528.com)
图2-8 蔚县古民居
这是关于荒废的一组照片。门前的枯树让观感甚是悲凉,这该曾经是一个的大户,很经典的北方古代民居(图2-9),当然都已经毁坏,而且很彻底,但通过这些遗迹却可了解民居的建筑布局。蔚县院落与四合院类似,为东西向厢房,正房坐北朝南,多为三进院,以显示主人的富有。如图2-10可见大门设在整个院落的东南角,院落之间为套接,大门之后为一进院落,大门旁即为二门,也就是垂花门、二门之后为二进院落,为左右厢房格局。再其后为穿堂,直达三进院落。如图2-11位置则正好反向,为三进院落内,背后为正房,朝向为穿堂,穿堂之后可见的是二门,可以看到垂花柱,这是个解释垂花门为二门说法的实际案例。除此之外,这座荒废的建筑,也展示了建筑中三重檩的做法。已经脱落的屋檐彻底暴露了檐梁的做法。在中国北方的古建中,采用三重檐檩的也较为常见,适用于无斗拱的建筑内,但民居则不多见,毕竟三重檩竖立,造价并不便宜。相应的好处就是檩条可以减小,上面的一根叫檩枋,处于中间的称为垫板,下面的一根仍叫檩枋,上撑檐口,下接门扇。而图2-9由于坍塌,出现了一种奇怪的建筑形式,同是四合院的形式,但在不大的院子中却
图2-9 蔚县荒废民居(一)
图2-10 蔚县荒废民居(二)
有着与房屋规模不符的影壁,并且高于了周边的建筑。影壁上留有圆形的痕迹,可见其上曾有图案,古称为“盒子”。这在所见的民居类影壁中还属少见,故记录下来,虽然目前看似不配套,但却还是带给我十足的震撼,杂草丛生、天色灰黄,房屋以相互搀扶的样子,一并倾倒,极具沧桑之感。
图2-11 蔚县荒废民居(三)
古代民居在存活的时候体现出建筑使用价值,而消失的时候则为建筑历史价值。中国古典建筑的设计理念,同源于民族的内敛,智慧、条理、中庸等特质,通过建筑贴切地表现出国人性格特点,如建筑对称与国人中庸的古典唯物主义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院落时代变迁,房屋荒废,不见了当初的繁华,剩下那些失去中的美丽,可悲人已离开则建筑不再,凄凄荒草怎耐尽是无语的渴望,可惜了这般景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