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第四种建筑模式:吊脚楼。吊脚楼与干栏式建筑很相似,不同之处是首层虽依然为仓储、放置杂物、饲养之用,但是却设置了木质墙板,使房间的整体性更好,也使安全性也得以提升(图1-12)。
图1-12 初见吊脚楼
苗族与侗族的吊脚楼有一定差别,主要为宽廊(与门面各房间前平行的一条宽走廊)与退堂(各房间凹型布置,共用这个小厅堂)的差别。但在实际的考察中,发现其实融合很多,在侗族聚居的报京村中,也多见退堂式结构。除此之外两个民族民居建筑的思路相同,如照片中重点说明的楼梯部分,都是从山墙侧设置拐弯楼梯,通至宽廊或后堂,楼梯的拉结采用了垂花柱的构造,这在中国南北方的各式建筑中均有应用。于北方地区垂花柱更多为装饰性构件,实际的使用功能并不大。但在吊脚楼中,最外层不落地的房柱上端与上层外伸的楼板持平,下端则形成悬空吊脚,起到拉结楼梯的作用,同时这种造型的存在,也使这种民居被称为吊脚楼。居住层与基础之间的空间为吊脚楼的底层,垂花柱外挑完成了两个功能,一是为底层增设了一个挑檐,二是完成了挑出楼梯的功能,也可根据需要增设三层或是更高,增设层的主要功能亦为仓储之用。
吊脚楼回廊,也是吊脚楼的特点之一(图1-13)。一般设置于二层或三层。悬空的走廊,也为进入宽廊或退堂的通道。苗族吊脚楼的走廊仅到退堂之处,而侗族吊脚楼走廊则是通长兼做了宽廊。我专门找了两幅照片,也直观验证了上文的区别,上面一张为苗族的退堂式格局,下一张则是侗族的宽廊。两种走廊都会做出类似于飘窗的靠椅,其具有一定弯曲角度和造型,故也被人称之为“美人靠”。这亦是我认同的一个观点,这个靠椅因为姑娘们常在此作女红,可以被心仪之人所仰望,称为“美人靠”确再恰当不过。时至今日仍对当日所见的美丽姑娘深感怀念,拥有优美的建造式样,也怀着浪漫的建筑气质,即是于此景生此情的效果。一路走下来,少数民族的洒脱民风,真挚且热烈的感情,单纯且善良的性格,对我而言已不仅是一种难得的经历和感受。即便在多年后,仍觉得不做作的感情在城市中难觅踪影,一别之后从未再见真挚,无限遗憾至今。
图1-13 吊脚楼回廊
这两张照片摄于报京村,北方民居多为三柱五檩式建筑,依靠柱、梁、檩之间的承压关系逐层传导屋面荷载。而吊脚楼则多有不同,虽也多为三柱,但屋顶、屋架的结构却为一个整体,整体荷载分担在各层及层间的梁、枋、柱上,顶架内部也采用了多檩及枋的做法,即可为图1-14中的五檩,也可为图1-15中的十檩。屋顶结构内采用瓜柱(竖向短柱)及穿坊(横向短梁)榫接,最下层瓜柱均榫接于顶部梁上,柱、梁、檩的截面尺寸都不大,则顶部的结构更加复杂,可见与北方民居的不同之处。北方建筑是一个承重的体系,需要尽量粗的梁柱来支撑所有来自上方的自重,而吊脚楼结构更像是一个编织体,利用很多的较细的木条、木板笼状搭建,形成一个整体性很好、受力更为均匀的网状结构。且不光是垂直方向,水平方向也会分担压力,这样的建筑体系更不易倾倒和坍塌,能够较好地抵御泥石流、地震等破坏。行程中见到很多东倒西歪的老房子,却没有坍塌,就是这样相互牵扯的构件拉结的原因。此种结构拿到今天依然为不过时的设计理念,如尽量减轻建筑的整体重量,采用更多的轻型构件,构件的连接尽量受力合理等。
图1-14 吊脚楼顶部做法(一)
图1-15 吊脚楼顶部做法(二)(www.xing528.com)
摄于报京村,主要表达的是侧檐的设置,这点曾让我费解良久,这个构件在其他地区民居中设计不多见,带有明显地域特点的设计理念,如果说图1-16是大样,那么图1-17则是一个整体效果。云雾中一种不刻意的自然效果,掩映出湿润环境下浸润的建筑。在我最早的照片中并未注意到侧檐设置的规律,在后来对于楼梯的观察中,才看出采用它的必要性。侧檐一般承担着雨棚的作用,楼梯由于设计在山墙一侧,便成为了室外楼梯,室外楼梯需考虑雨棚的设计,侧向屋檐则应运而生。但如果阁楼层需要放置粮食或需要遮风挡雨,也可增设,其支撑点为楼梯垂花柱及檐梁的交接点,外挑飞椽上再挂瓦,由于仅设置单侧楼梯,所以每栋吊脚楼通常仅设一边侧檐,这就是特殊之处。但正是由于侧檐的加入,让房屋打破了传统建筑的对称格局,让建筑物变得生动不单调。侧檐与屋檐的高度不同,山墙侧面与顶檐错落有致,虽与徽派的马头墙式样不同,但不规则中的层次感,却与马头墙意味相同。
图1-16 吊脚楼侧檐(一)
图1-17 吊脚楼侧檐(二)
吊脚楼采用穿斗式结构,每排房柱根据需求可设五至七根不等,每排柱子被称为排扇,即为一扇墙之意(图1-18)。在柱子之间用梁或枋采用榫卯进行插接,榫卯的方式又与汉族的民居多有不同。板材与板材之间采用槽式榫接,型材与型材之间采用孔式榫接,以搭架一个牢固的结构。照片中为一处翻修的民居,摄于报京村,可见虽为翻新,但内部的梁柱仍采用先前的梁柱,可见吊脚楼对木材质量要求很高,卯孔也为原先的孔,更换墙板即可。每层外墙开间方向上,层间会设有栏板,其上下开榫接槽,每块门板可分别从上下与其进行榫接,而每层进深处则设置了双层梁,其用意也是对上下的墙板进行榫接之用。这即看出原理上与北方梁柱结构的不同之处,它会在各个榫接点将所受力就近进行分散和承担。所以如照片所见,梁柱十分密集,为笼型格局,复杂度叹为观止,密集但却轻巧,烦琐而不凌乱,结构受力不再集中,安全性得以最大的考虑,对自然灾害的破坏性则降至了最低。
图1-18 吊脚楼整体结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