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飞速发展的阶段,城镇化进程也在不断加速,与此同时,环境破坏的问题也更加严重。要确保经济与环境的双重发展,必须改变传统的建筑方式。传统的建筑业能源消耗大,对周围环境往往会造成不良影响,而绿色建筑可以有效规避这些缺点,将建筑与环境相结合,实现可持续发展。
1.绿色建筑的发展背景
在当今社会,能源问题与环境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话题。建筑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在现代化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另一方面,由建筑业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应引起足够重视。例如,建筑在使用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资源和能源,大量的建筑废弃物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由建筑业产生的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在全社会总能耗和环境总体污染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全球范围内,有超过40%的能源消耗和21%的温室气体排放来源于建筑业。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的50%以上的物质原料被用来建造各类建筑及其附属设备,这些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又消耗了全球大约50%的能源,与建筑有关的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等占环境总体污染的34%,建筑垃圾占人类活动产生垃圾总量的40%。为了减少建筑对环境的破坏,降低建筑的能源消耗,使建筑与环境和谐共生,发展绿色建筑成为解决我国城市建设中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手段。
2.绿色建筑的发展原则(www.xing528.com)
绿色建筑代表的是效率高、环境好而又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是一种能适应生态而又不破坏生态的建筑,它所寻求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模式。发展绿色建筑,应当坚持技术创新,将科学技术运用到建设中。同时要依据当地自然条件、人文、气候等特点,因地制宜地建造出具有时代特色和地域特点的代表性建筑。发展绿色建筑应大力挖掘建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的潜力,正确处理开发建设与自然环境间的关系,促进协同发展。其发展的原则是:因地制宜,节能为本;技术整合,全面发展;设计优化,运行高效。
3.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
2005年5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于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指导意见》,指出“积极引进和推广国外日益普及的绿色建筑、生态建筑和可持续建筑等新理念和新技术”,绿色建筑在国内开始获得关注。2007年8月,《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试行)》出台,以规范标识管理,引导绿色建筑健康发展。2013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制订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完成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的量化发展目标。2017年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十三五”规划》,确立了“到2020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比重超过50%”的发展目标。截至2018年底,全国城镇建设绿色建筑面积累计超过30亿平方米,绿色建筑占城镇新建民用建筑比例超过50%,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项目超过1.3万个。上述政策推动了绿色建筑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