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浙江音乐学院学生公寓设计

浙江音乐学院学生公寓设计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考虑到音乐学院学生群体对于室外大演奏空间的需求和室外小创作空间的需求,进而产生了围绕中心运动场这一室外大剧场展开环形布置的校园南区空间结构。

浙江音乐学院学生公寓设计

1.选址与设计理念

浙江音乐学院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与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相距1 km,两者隔山相望,东西合围环抱望江山麓。浙江音乐学院学生公寓(见图4-43)建于学院南校区西侧,设计上以音乐学院特有的艺术氛围作为出发点,试图摆脱中国近20年来“大跃进”式的高校学生公寓建设中所普遍呈现出的“类住宅”式结构与布局,为学生提供更加值得回味的校园时光。

图4-43 浙江音乐学院建筑实景

鉴于音乐学院学生群体有着不同于其他专业学生的艺术性、表达性与创作性的特点,学生公寓部分也迎合校园整体设计中的“音院山居、流动地景、音所营造”等理念,从大学生群体和音乐专业角度出发,力求通过建筑语汇打造充满特色的学生公寓。

2.外部环境与形体组织

校园整体规划用地南区有一块供5000名学生居住生活的空间。考虑到音乐学院学生群体对于室外大演奏空间的需求和室外小创作空间的需求,进而产生了围绕中心运动场这一室外大剧场展开环形布置的校园南区空间结构。学生公寓占据这一环形的核心位置,构成了运动场这一室外大空间以及东侧自然山体的最佳观赏和创作场所。为了避免高层建筑电梯的高强度依赖,设计选择了形体水平展开的设计基本方向。

结合大学生对复合空间的需求,场地也面向自然山体和运动空间,设计希望学生公寓能成为山体自然景观和运动场上这些人文景观的特等观景席,而组织最多的面向景观的界面成为其基本线索,即通过三段东西向观景的辅楼,将五排南北向的公寓主体相连接,从而形成了弓形的连续建筑形体,并自然地围合出四处开放的内院。主要的院落、体型开口、空中平台均向东侧打开,从而最大化地回应外部的景观资源。近人尺度的连续折板如同地面的流动地景在空中的延展,犹如一组生动的旋律音符,与建筑主体共同构成了符合当下音乐专业学生特点的整体形象。

从整体上来看,学生公寓整体的设计风格与学院其他主要建筑以及环境融合得十分巧妙,满足学生对居住功能基本需求的同时,给予了学生交通、活动以及休憩方面较大的便利(见图4-44)。

图4-44 校园鸟瞰图

3.居住空间

图4-45 首层平面图

图4-46 标准层平面图(www.xing528.com)

学生公寓内的居住单元采用错动式排布(见图4-45、图4-46),这一手法既丰富了建筑立面的表情语言,也使得建筑更加符合音乐学院律动的整体感知。房间内部的布局在满足学生生活需求的同时,相较其他传统宿舍增添了阳台的面积,力求给予学生更多的属于自己的思考空间,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和开阔的视野。在平面布局上,各体块之间保持着一定的联系,但又在部分楼层完全脱离,既满足了学生交流的需求,也保证了居住空间的半私密性。同时,主要房间的布局依旧为国内使用较多的上床下桌式,尽可能地保证了空间的使用效率(见图4-47)。

图4-47 学生公寓内景

4.共享空间

学生公寓的一层通过连续的折板进行了功能上的限定,折板下布置公共开放空间、生活配套设施和各处寝室门厅(见图4-48)。这些开放空间以及建筑主体内的架空层、建筑之间的院落,共同形成了相互渗透的共享空间(见图4-49),为学生提供可以尽享美好校园时光的小场所。

在折板之上的建筑主体中,公寓部分面向东侧自然山体,在每层端部和转折部位,结合交通核设置开放的公共客厅。这些分层设置的共享空间节点,如同一处处面向景观的特等席,承载着学生们一幕幕日常校园生活场景,如交流、创作、演绎、静思,等等,而这也与音乐学院设计的初衷不谋而合。

图4-48 折板下公共空间与入口空间

图4-49 室外共享空间效果图

5.其他设计

学生公寓的建筑形式语言回归到了基本的洞口设计——通过上下层阳台洞口的左右错动,形成了独特而又富有韵律感的立面肌理。阳台内则借助不同色彩的运用,强化了各个管理单元的识别性,并在白色的基调下形成了含蓄而又生动的建筑表情(见图4-50)。

图4-50 立面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