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生态环境的理念更进一步地扩大至全球环保的尺度。当时全球发出一片环境公害之声,酸雨、空气污染、农药污染、热带雨林破坏、河川湖泊干涸等,触目惊心的环保新闻不绝于耳,建筑界随着国际社会动向掀起了一阵环保热潮。过去人类毫无节制地消耗能源,使得地球的CO2浓度年年剧增,造成地球气候变暖。大气中的CO2浓度在1850年约只有265ppm,到了21世纪便上升至385ppm,亦即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约使大气增加了1.7亿吨的CO2。这使得地球平均气温在过去百年之间上升0.3℃~0.6℃,使冰山冰河大融解,海平面上升约20cm,未来百年的平均气温可能再上升2℃~3℃,海平面可能再上升65cm,也有机构预测在2050年海平面将上升150cm。目前全世界约有一半的人口居住于海岸地区,因地球变暖使海平面上升,将使孟加拉国、埃及、荷兰、印度以及许多太平洋国家均面临严重的水患。
在全球变暖的压力下,人类社会以“低碳环保成长”及“永续能源”为口号来大力推动核电竞赛。
事实上,低碳发展只是掩耳盗铃的环保谎言,地球变暖以外的环境危机远非低碳技术所能克服。例如,巴西、印度尼西亚、缅甸、墨西哥、泰国的热带雨林,年年遭到严重破坏,也释放出大量CO2、NO、CH4、臭氧等温室气体,每年为大气圈增加23%~30%的CO2,更加速了地球气候的变暖。热带雨林虽然只占地球地表2%的面积,却包含全球50%~80%的物种,它如同地球气候的热泵功能,可将热带的太阳辐射从赤道重新分配至温带,让温带气候更暖和,也使热带气候更凉爽。近年热带雨林的快速消失,使地球气候更加极端化、异常化。
依照气象学对异常气候的定义,每30年才发生一次的气候称之为异常气候,但是目前异常气候发生的频率似乎年年创新纪录。世界气象组织专家警告,随着全球变暖,以往百年难得一遇的极端天气,将可能变为更频繁的“20年一遇”。近年来,“圣婴”现象出现频繁,周期缩短,滞留时间延长。自1949年至1990年的40余年间共发生10次“圣婴”现象,而20世纪90年代竟出现四次。2010年共有18个国家出现史上最高温,2011年太平洋赤道海域的“反圣婴”现象,让中国海南、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巴西、北澳大利亚、南非等地均饱受水患之苦。澳大利亚近年天灾不断,先是千年一遇的数年长期干旱气候,接着是鼠患,鼠患之后又遭遇75年一遇的最严重的蝗虫灾害,还未从灾害中复原,又来了200年一遇的大洪水。
另一方面,由于人类大量消耗化石燃料,使雨水的酸度年年上升,有时甚至变得比醋酸还酸。过去骇人听闻的酸雨,如今已渐渐变成常态,北欧两三成以上的湖泊中,已无鱼类的踪影,欧洲的森林大量枯死。近年来,异常气候更是变本加厉,2005年卡特里娜(Katrina)飓风席卷美国南部,造成海堤崩溃、新奥尔良市大淹水,死亡上千人,日本与中国台湾地区等太平洋沿岸国家和地区所遭受的台风也突然暴增,这些都显示出地球似已病入膏肓的征兆。
在过去半个世纪中,地球已丧失四分之一的表土层与三分之一的森林面积。世界卫生组织(WHO)及联合国粮食农业组织(FAO)甚至警告说,全世界重要度较高的药用植物,地球75%的原生谷物在20世纪之内已经消失,未来30年内地球上将有四分之一的生物物种灭绝,我们的下一代甚至将面临严重的粮食危机。
1990年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逐渐加强所谓新自由主义的宏观经济调控,并积极促进政府管制的放松,开启了“经济全球化”之滥觞。世贸组织、世界银行、八国高峰会议、欧盟等国际组织,无不努力于消除保护主义、建立利伯维尔场,加速全球化之发展。尤其在西方媒体的助阵下,许多人对经济全球化有一厢情愿的憧憬,认为全球化会带来进步的全球秩序。(www.xing528.com)
然而,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告诉我们,全球化非但不是经济万灵丹,反而是全球社会、经济、政治、环保秩序的乱源。事实上,目前的全球化趋势并不是促进人类理解、文化交流、社会正义的全球化,而是企业公司的全球化、商品的全球化、名牌的全球化、物欲的全球化、资源掠夺的全球化。由企业所主导的全球化,使政府变得无能,使民众失去了政府强有力的屏障,使跨国公司纳税越少,使政府的税收越来越仰赖工薪阶层,使税制丧失公平性,使失业人口增多,使大部分人的工资水平下滑,使全球贫富差距拉大。如今,跨国公司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也是地球环境问题的主要责任体。目前,世界上跨国公司已超过4.5万家,他们有17万家子公司,其中最大的100家(不包括银行和金融机构)掌握着3.1万亿美元,约占世界各国海外投资的50%。其中最大的200家的总销售额,比全球191个国家中182个的总经济实力还高,其年收入几乎是全世界最穷的4/5人口总收入的两倍。
据估计,全世界每年有270万至300万人因空气污染而死亡,其中发展中国家占90%。印度36个城市中每年有5万多人因空气污染而死亡。塞内加尔首都达喀尔的一部分地区每1513人只有一条公用水管,卢旺达首都基加利的许多地区每600至1000人共享一条水管,毛里塔尼亚首都努瓦克肖特每2500人共享一条水管,印度许多城市每48小时中只有2小时供水。黎巴嫩约有70%的自然水资源和水管受到细菌污染,66%的城市供水网受到细菌污染。
全球化贸易造成发展中国家单一性的商品出口模式,加速了全球化的环境破坏和资源耗竭,例如蔗糖生产在巴西东北部地区不断扩展,毁坏了当地的土壤,并将原本土肥景美的社会推向了赤贫。又如,非洲撒哈拉沙漠周边地区为了进入欧洲市场,把农作物种类集中在可供出口的产品上,肆意地挖井以扩大畜牧,因而破坏了当地的自然生态,加速了北非的沙漠化过程。
发展中国家为了服务于发达工业国家,为了出口农牧产品而大肆烧毁森林以腾空土地,为了开采矿藏而破坏森林与植被,带来了永久的旱灾、水灾和泥石流。有些国家将原始森林砍伐后,种上单一品种的松树或油棕,以向一些跨国公司提供原料,但它破坏了森林生态的多样性,降低了其保护土壤与水源的能力,更剥夺了当地人民依靠原始森林获取食物、饲料、燃料、纤维和药品,以及抵御自然灾害的权利。
20世纪60年代全球共有14件重大生态灾难,到了20世纪80年代已增为70件,由于全球化企业陆续把产业移往环境规范最宽松的国家,可怕的累积性污染正在最贫困的地区展开悄无声息的大屠杀。如今,人类更深陷基因食物污染、疯牛病、禽流感、毒牛奶事件等全球性生态风险之中,此风险甚至已超越国家的疆界与人类的控制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