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武县位于河南省西北部,西北与山西省接壤,西为焦作市,南为武陟县,东与获嘉县相邻,面积722平方千米,人口30.2万。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4℃,年降水量569.3毫米,无霜期216天,主要土特产有地黄、牛膝、山药、菊花等。据《修武县志》载,周代之前此地称“宁邑”,商末周武王兴兵伐纣,大军途经宁邑时遇暴雨三日不能行,就地驻扎修兵练武,故改宁邑为“修武”。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始设修武县,属三川郡管辖。汉置修武、山阳两县,属河内郡管辖,唐、宋、金、元、明、清复置修武县沿袭至今。
修武百家岩寺塔又名孝女塔,位于修武县方庄镇桑湾村北的嵇山上,百家岩寺旧址附近,是云台山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刊刻的《修武县志·祠祀志·寺观附》载:“(寺)在县东北五十里天门山腰。太行山名刹数十,惟兹寺负岩而居,有翕张阖辟之势。入山口,但见浮图矗立而已。又前二里许,始见琳宫梵宇历落山半。历石磴数盘,方入寺门。明月泉泻于修篁乱石间。寺创自高齐稠禅师,寺西石壁上龛室犹存。至唐,寺僧处忠及徒昙最重修,杜鸿渐为之记,额云‘重修百家岩寺碑’。咸通中,孟州人立碑,亦云百家岩寺,则寺固以岩名也。”1986年版《修武县志》引1931年版《修武县志》,说:“唐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年),获嘉贫民张氏女,笃奉佛教,仿佛经喂虎故事,殉身投崖而死。其母朱四娘为之建塔于崖上,旁植橡栗树数十株,并作‘浮屠铭’于寺庑壁间,铭‘广三尺,高尺余,分二十六行,行十八字或二十余字不等,笔画完好,仅缺一十八字。铭无篆额,中镌佛像一尊,方广各三寸,浮屠以如意元年(692年)七月功毕’。碑书日、月、星、载皆用武则天新改字。后人谓此铭非建塔时同刻,为后人补刻。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淮南曹杰作百家岩孝女塔记,西江吴嵩梁作孝女崖记,并大书‘孝女崖’三字于石壁,笔法精尽。”[27]据相关文献载,唐、宋、金、元、明时期,百家岩寺不仅是太行地区的佛教名刹,而且其周边云台山、白鹿山、嵇山、天门谷等山势雄壮、景色秀丽,众多文人墨客游历至此,留下大量诗文墨宝。(www.xing528.com)
修武百家岩寺塔位于百家岩寺西侧,塔始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年),金代重建。塔坐西朝东,东偏南5°,地理坐标为东径113°24′31″,北纬35°25′11″。系八边形九级楼阁式砖塔,由塔基、塔身、塔刹组成,通高29.08米。塔基坐落于崖壁上,东侧塔身置券门,方形塔心室。塔身每层顶部用砖砌出阑额和普柏坊,上置铺作,承托各层塔檐。九层塔顶反叠涩砖承石质葫芦宝瓶塔刹。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百家岩寺建筑多已毁,唯塔遗存较完好。周围有汉献帝避暑台、刘伶醒酒台、嵇康淬剑池、瑞云和尚塔及宋、元、明、清碑碣数十块等景点、文物。1986年,修武百家岩寺塔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