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中游地区,因位于洛水之阳而得名,古称郏鄏、洛邑、雒阳、洛京、京洛等,著名古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洛阳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的洛阳白马寺为佛教传入中国后创建的第一座寺院。
一般认为,由最早来中国传法的天竺(印度)僧人摄摩腾、竺法兰翻译的《四十二章经》,是中国译出的第一部佛教经典,《四十二章经·经序》说:“昔汉孝明皇帝,夜梦见神人,身体有金色,项有日光,飞在殿前,意中欣然,甚悦之。明日问群臣,此为何神也?有通人傅毅曰:‘臣闻天竺有得道者,号曰佛。轻举能飞,殆将其神也。’于是上悟。即遣使者张骞、羽林中郎将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十二人。至大月支国,写取佛经四十二章。在第十四石函中,登起立塔寺。”[16]东汉及以后的众多文献将“永平求法”作为佛教传入中土的开始,《魏书·释老志》说:“(孝明)帝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使于天竺,写浮屠遗范。愔仍与沙门摄摩腾、竺法兰东还洛阳。中国有沙门及跪拜之法,自此始也。愔又得佛经四十二章及释迦立像。明帝令画工图佛像,置清凉台及显节陵上,经缄于兰台石室。愔之还也,以白马负经而至,汉因立白马寺于洛城雍关西。摩腾、法兰咸卒于此寺。”[17]《洛阳伽蓝记》说:“白马寺,汉明帝所立也。佛教入中国之始。”[18]摄摩腾、竺法兰来到洛阳后,“汉明帝于东都城门外,立精舍以处摄摩腾、竺法兰,即白马寺也。腾始自西域,以白马驮经来,初止鸿胪寺,遂取寺名。创置白马寺,即僧寺之始也”[19]。《魏书·释老志》说:“自洛中构白马寺,盛饰佛图,画迹甚妙,为四方式。凡宫塔制度,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从一级至三、五、七、九。世人相承,谓之‘浮图’,或云‘佛图’。”[20]历史上的洛阳是四战之地,“天下常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先受兵”[21],洛阳城数度毁于战火,白马寺屡建屡毁、屡毁屡建。宋金时期在现白马寺东侧扩建跨院。后因战火,东跨院建筑多有损毁,唯塔留存,该塔即齐云塔。
白马寺齐云塔现位于白马寺山门外东南约两百米处,本称释迦舍利塔、金方塔、白马寺塔,据藏于白马寺常住院的“摩腾入汉灵异记”碑刻等文献载,东汉永平十二年(69年)二月八日,汉明帝刘庄驾临白马寺会见摄摩腾、竺法兰时敕建佛塔,碑文说:“己巳之岁四月八日,孝明皇帝驾幸鸿胪卿寺,谒二三藏,问对数次,弥加礼重。得迦叶摩腾启陛下曰:‘寺之东邻是何馆室?’皇帝曰:‘彼中畴,昔无故忽然涌起,可及丈余。人或之平,寻复隆阜,其上往往时发光明,民所异之。乃闻上国政,因谚祀典,遂名洛阳土地之神。其所阜者,土俗谓之圣冢。今在庭中,凡所祝告,皆随恳愿。自周而下,蝉联祭享,情未知由。’三藏曰:‘噫!余尝于中印度躬览全藏,其中有云:如来灭度百年之后,有阿恕伽王造八万四千七宝塔,安佛舍利。耶阇罗汉,运以神通,将右手掩日,放八万四千光,摄众宝塔,住彼光内,旁视四维,上极空界,八万四千,同时而葬。’又曰:东土支那,有一十九处,世主有缘,为时而出。余今至此,屡目神光,无异中印度光明矣。今陛下所言圣冢者,乃十九数中之一,必不虚焉。是时二三藏遂请皇帝并百僚,同诣彼庙,列圣冢之前。三藏敷座具而谛礼,皇帝与宰臣亦礼。当礼次,圣冢上现一圆相影,二三藏礼皇帝,三身如鉴照容,分明内现。其余臣僚,但睹其光,不现其身。□相谓曰:我辈寡福,不现其身。由是念言,各见其身,独在光内。皆曰:其□偏照于我。已而二三藏以梵语□叹,而众咸称未之有也。时皇帝圣情悦怿,云□素□,感恨流涕,语二三藏曰:‘朕若不偶二师,□能觉佛遗祐矣。’自是方深信释迦牟尼真身舍利之塔也。皇帝遂敕所司,令禀三藏制度,崇建浮图。自是年三月一日起□,至庚午岁十二月八日,厥功告毕。凡九层,高五百尺,岌若岳峙,塔曰齐云,寺通白马……”“摩腾入汉灵异记”碑初立于后唐长兴三年(932年),重立于宋天禧五年(1021年),由僧人景遵行书,35行,满行17字。首行题“摩腾入汉灵异记”,右下附刻小字“第四中录出白马寺舍利塔事”,交代了白马寺建塔的由来,记载此地在东汉永平十二年(69年)即建有“凡九层,高五百尺”的齐云塔。清代白马寺住持如琇和尚撰写的“释源大白马寺舍利塔灵异记”碑碑铭,重述“摩腾入汉灵异记”所载建塔经过后,说:“是塔来源,人多不解。余遍考塔前碑记,皆荒唐无稽,各执臆说。独柰园内有石碣一方,叙塔之原委。可惜字迹模糊,不成句读,愧不能续其后。继席风穴,躬览佛藏,得是记,喜出望外,方知是塔乃释迦舍利塔也。创于汉之永平己巳,号曰齐云,高五百余尺。余既知其由,何可湮没,敬列贞珉,以志不朽。”如琇所说柰园古碣,当指该碑。
图2-12 1936年的洛阳白马寺齐云塔(引自刘敦桢《河南省北部古建筑调查记》)(www.xing528.com)
洛阳白马寺齐云塔下西南侧的“重修释迦舍利塔记”碑,立于金大定十五年(1175年),由李中孚撰文、李燮书丹,记述了白马寺在东汉之后的变迁、大定十五年(1175年)重修齐云塔等情况,该碑额刻“大金重修洛阳东白马寺塔记”,首行题“大金国重修河南府左街东白马寺释迦舍利塔记”,碑文说:“相传魏、晋、隋、唐而下,迄千有余岁不绝。洎五代之后,粤有庄武李王,施己净财,于寺东又建精蓝一区,亦号曰东白马寺。并造木浮图九层,高五百余尺。塔之东南隅有旧碑云:功既落成,太祖睹王之乐善,赐以相轮。王之三子,又施宅房廊裹角龟头等仅百间……又一百五十余年至丙午岁之末,遭劫火一炬,寺与浮图俱废。唯留余址,鞠为瓦子堆、茂草场者,今五十载矣。往来者视之,孰不咨嗟叹息焉……无何,果彦公大士,自浊河之北底此,睹是名刹,荒榛丘墟,彷徨不忍去。一夕遽发踊跃,持达心,乃鸠工食造甓。缘行如流,四方云会,不劳余刃而所费瓣集。因塔之旧基,剪除荒埋,重建砖浮图一十三层,高一百六十尺,徘徊界宇,洞并龟头一十五所,护塔墙垣三重,甘露井又立古碑五通,左右焚经台两所,檥子并塔门九座,下创修屋宇二十八间,门窗大小三十七座,其余不可具纪,不逾年而悉就所愿。恭以临济之宗,无畏之坛,谨持六斋……”,后有“修塔会首忠显公□忠翊公立石。文林郎行河南府洛阳县主簿冯焕,武义将军行河南府洛阳县尉骁骑尉孙□,宣威将军行河南府洛阳县令上骑都尉广陵郡开国子食邑五伯户高师旦,定远大将军河南府判官轻车都尉漆水郡开国伯食邑七伯户耶律重哥,金吾卫上将军河南尹上护军彭城郡开国侯食邑壹仟户食实封壹伯户唐括乌也建”等文字。
“重修释迦舍利塔记”碑旁侧,是明嘉靖三年(1524年)立的“修白马寺塔记”碑,庞龙撰文、潘倣书丹、王邦瑞题额,记载嘉靖元年(1522年)重修白马寺齐云塔事,碑文说:“寺创于汉明帝时,西僧摩腾、竺法兰焚经台在焉。盛于后魏、隋、唐。至五代庄武李王,又于寺东建精蓝一区,号东白马寺,并造木浮图九层。东西之中,唐忠臣狄梁公墓,其神道碑尚存。意者唐时,即寺为公香火院。公附寺而定,寺因公而著……至今末,塔日以颓,庐日以隳,虽几苾蒭,莫之树立。正德十四年,适王其姓刚其名者,顺天大兴县人,夫唱妇随,行商抵汴梁,得其得而弗返,遂占借于河南之嵩州。而又托处于洛,道经宝地,聿生信心,舍赀以新之……起于嘉靖元年二月初一日,告成于本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呜呼!整旧为新,灵光屹然,飞金涌雪,炫耀于层空,不必□楣外周,惟龛室内秘。华灯宝铎,交映争鸣,晬容密语,安置如法,缁白四众,瞻仰赞叹,以为多宝如来已灭而复现也……”[22]
由这些文献看,此地五代时建有九层木塔,后遭火毁,金大定十五年(1175年)在此修造了遗存至今的这座砖塔。明嘉靖元年(1522年)重修。据此推断,现存的洛阳白马寺齐云塔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是洛阳一带地面现存最早的古建筑”[23]。1961年,白马寺(含常住院和齐云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世纪50年代以来,文物、宗教部门多次拨款修缮白马寺常住院、东跨院,扩建了齐云塔院,使其得到妥善保护。
洛阳白马寺齐云塔平面呈正方形,由基座、塔身、塔刹组成,十三级叠涩密檐式砖塔,总高26.350米。坐北朝南,塔门南向,整体造型呈优美的抛物线形,古朴典雅,挺拔俊朗。塔内部采用塔心室、竖向井道、券道、壁龛等形制,巧妙地将塔内上下连接,形成了独特的营造手法,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