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河南古塔建筑形制研究.金代卷:发现它的价值

河南古塔建筑形制研究.金代卷:发现它的价值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天宁寺三圣塔外檐铺作形制为把头绞项造。综合论,天宁寺三圣塔承袭了北魏塔等早期塔的建筑形制和手法,同时又有所创新,有自己生动而独特的建筑语汇。券道和“圭”形廊道结合的做法,在河南唐塔、北宋塔中极为少见,沁阳三圣塔的这种结构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沁阳三圣塔内部在一、二、五、六、八、十层不同方向置券门或通风孔,保证了塔内通风,有效解决了塔内潮湿现象,其做法值得当代建筑设计领域研究和借鉴。

河南古塔建筑形制研究.金代卷:发现它的价值

1.外部形制特征及价值

天宁寺三圣塔建于金大定十一年(1171年),为方形十三级叠涩密檐式砖塔,这种平面和外部形制是河南金塔的典型特征之一,如三门峡宝轮寺塔为方形十三级叠涩密檐式砖塔,建于金大定十七年(1177年);洛阳白马寺齐云塔为方形十三级叠涩密檐式砖塔,建于金大定十五年(1175年);登封三祖庵塔为方形七级叠涩密檐式砖塔,建于金元光二年(1223年)。

天宁寺三圣塔外檐铺作形制为把头绞项造。铺作未出跳,栌斗出耍头,上置齐心斗,泥道拱上散斗及齐心斗承托柱头枋,形制与《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基本吻合。外檐采用叠涩密檐式,做法与唐、北宋时期的叠涩密檐式砖塔形制相似。塔身优美的抛物线形,传承了北魏、唐、北宋密檐塔的特征,沁阳三圣塔的形制可见对北魏登封嵩岳寺塔、唐代登封法王寺塔、唐代登封永泰寺塔、北宋宜阳五花寺塔等的借鉴和赓续,沿袭了河南早期密檐式砖塔的建筑特征,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天宁寺三圣塔塔身坐于高大的基座之上,基座采用青砖、条石砌筑,加大了基础的底面积,使塔身更加稳定。高大基座的做法,传承了中国早期高台建筑的特点。

从现状勘测看,天宁寺三圣塔塔身采用直壁式形式,顺砖砌筑,此做法可有效增强塔身的刚度和稳定性。直壁结构的塔身在满足下部结构安全的情况下,不仅可以增加每层塔身上部叠涩檐的出挑长度,而且可以增强檐口的整体稳定性,使塔身出挑更深远、更舒展。

在塔的叠涩檐下部采用菱角牙子砖叠砌的做法,隋唐时期几乎没有。由河南遗存的北宋塔看,叠涩檐下多采用仰莲,部分北宋塔采用菱角牙子砖叠砌的做法。天宁寺三圣塔在沿袭北宋塔外檐做法的同时,使塔檐砌筑工艺更加丰富。

天宁寺三圣塔的南侧基座开有券门,一层塔身的东、西、南、北侧均开有券门和通风孔,二层南、北侧,五层南侧,六层东、西、北侧,七层北侧,八层南侧开有券门或通风孔,增强了塔内的循环通风,用自然手段使塔内始终保持干燥环境,而干燥环境可增强塔砖等的强度,延缓酥碱、风化等损害,使塔体更稳定,同时也提升了塔的视觉美感。

天宁寺三圣塔一、二层为10层正叠涩檐,自三层向上每层减少1层正叠涩檐,即三至八层的正叠涩塔檐分别为9、8、7、6、5、4层,八至十三层的正叠涩塔檐均为4层,正叠涩外挑较有规律;一至四层的反叠涩塔檐为4层,五至十二层的反叠涩塔檐为3层,十三层的反叠涩塔檐为4层。每层的外挑高度、长度也不同,正、反叠涩从下至上挑出逐层内收。这些手法,使塔整体结构更稳重、造型更挺拔,细部充满变化、统一的韵律美,整体形成灵动、优美的抛物线形。

天宁寺三圣塔塔刹由叠砖、圆环相轮、铸铁宝瓶等组成,具有较典型的喇嘛塔造型风格。河南武陟的妙乐寺塔(五代)、汝州风穴寺七祖塔(唐)、安阳兴阳禅寺塔(北宋),塔刹部分都遗存有圆环相轮,对比可认为天宁寺三圣塔塔刹基本保存了初创时期的特点。(www.xing528.com)

1936年,刘敦桢先生现场调查沁阳三圣塔后,认为其“构成很美丽的炮弹形轮廓”,“不论在式样上,或内室的结构上,都是北魏嵩岳寺塔以来单层多檐式砖塔的嫡系。不过塔顶过于平坦;其上圆筒形状的相轮,表面凸起线道五层,至顶再施炮弹式宝珠;具未见于他处”[15]。综合论,天宁寺三圣塔承袭了北魏塔等早期塔的建筑形制和手法,同时又有所创新,有自己生动而独特的建筑语汇。

2.内部形制特征及价值

天宁寺三圣塔内部采用回廊、券道、塔心室和竖向井道相结合的结构形制,与唐、北宋时期的空筒式结构有很大不同。其内部用竖向井道将每层塔心室或券道有机联系起来,这样的结构虽然上、下塔较为困难,但保证了塔体结构的整体刚度,使塔身更加稳定、坚固。

天宁寺三圣塔塔心室平面为四边形,与塔整体结构相同,塔心室顶采用菱角牙子和覆斗叠涩结构,增加了塔内部结构的叠压连接,并在塔心室顶部形成优美的藻井,此做法在河南唐塔、北宋塔中较为常见,天宁寺三圣塔的内部结构沿袭了河南北宋塔塔心室顶多采用叠涩藻井等做法。

河南北宋塔层与层间多使用折上式踏步或空筒式结构上下塔内各层,沁阳三圣塔该方面不同于宋塔,而是采用竖向井道的结构,塔内无登塔踏步,上下塔沿井道三角形脚踏竖向攀爬。该做法在河南唐塔、北宋塔内未见,可认为竖向井道做法是较典型的金塔结构特征之一。

沁阳三圣塔每层根据使用功能,采用券道和“圭”形廊道将塔心室和竖向井道结合起来,券道和“圭”形廊道的叠砌手法又不相同。券道和“圭”形廊道结合的做法,在河南唐塔、北宋塔中极为少见,沁阳三圣塔的这种结构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沁阳三圣塔内部在一、二、五、六、八、十层不同方向置券门或通风孔,保证了塔内通风,有效解决了塔内潮湿现象,其做法值得当代建筑设计领域研究和借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