砌筑砂浆性能与检测
砌筑砂浆的基本要求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新拌砂浆应具有良好的和易性;二是硬化后砂浆的强度应满足设计要求;三是砂浆应具有小的变形;四是砂浆应具备较高的粘结力。
1.和易性
新拌砂浆应具有良好的和易性。和易性良好的砂浆容易在粗糙的砖石基面上铺抹成均匀的薄层,且能够和底面紧密粘结。既便于施工操作、提高生产效率,又能保证工程质量。砂浆的和易性包括流动性和保水性两个方面。
(1)流动性(稠度)。砂浆的流动性是指在自重或外力作用下流动的能力。流动性大的砂浆便于泵送或铺抹。流动性过大、过小,都会对施工质量产生不利影响。砂浆的流动性用沉入度(mm)来表示,用砂浆稠度仪测定其稠度值(即沉入度)。砂浆的流动性与胶凝材料的品种和用量,用水量,砂的粗细、粒形和级配,搅拌时间等有关。
砌筑砂浆的稠度应按表6-1的规定选用。
表6-1 砌筑砂浆的稠度选用
(2)保水性。砂浆的保水性是指砂浆保持水分及保持整体均匀一致的能力。保水性好,可以保证砂浆在运输、放置、使用(铺抹、浇灌等)过程中不发生较大的分层、离析和泌水,从而保证砂浆的铺抹和浇灌质量。砂浆的保水性主要与胶凝材料的品种和用量及是否掺有微沫剂有关。为保证砂浆的和易性,砂浆中胶凝材料总用量应有足够的量。
砂浆保水性能用砂浆保水率表示,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 W——砂浆保水率(%);
m1——底部不透水片与干燥试模质量(g),精确至1 g;
m2——15片滤纸吸水前的质量(g),精确至0.1 g;
m3——试模、底部不透水片与砂浆总质量(g),精确至1 g;
m4——15片滤纸吸水后的质量(g),精确至1 g;
α——砂浆含水率(%)。
不同品种砂浆的保水率应符合表6-2的要求。
表6-2 砂浆的保水率
提示:在《砌筑砂浆配合比设计规程》(JGJ/T 98—2000)中,衡量砂浆保水性用分层度(mm)表示。分层度越大则保水性越差,普通砂浆一般以10~20 mm 为宜,但不得大于30 mm。分层度过大表示砂浆易产生分层离析,不利于施工及水泥硬化。分层度值接近于零的砂浆,容易产生干缩裂缝。(www.xing528.com)
《砌筑砂浆配合比设计规程》(JGJ/T 98—2010)中取消了原来的分层度指标,主要是考虑砂浆品种的增多,有些新品种砂浆用分层度试验来衡量砂浆各组分的稳定性和保持水分的能力已不太适宜。
2.强度及强度等级
根据《建筑砂浆基本性能试验方法标准》(JGJ/T 70—2009)规定:砂浆的强度等级以三个70.7 mm×70.7 mm×70.7 mm 的立方体,在标准养护条件(20 ℃±2 ℃,相对湿度为90%以上)下,用标准试验方法测得28 d龄期的抗压强度的平均值来划分。水泥砂浆及预拌砌筑砂浆的强度等级共分M5、M7.5、M10、M15、M20、M25、M30七个等级,水泥混合砂浆的强度等级共分M5、M7.5、M10、M15四个等级。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为M10及M10以下,宜采用水泥混合砂浆。
用于砌筑不吸水材料(密实材料,如普通天然岩石)的砂浆,其强度主要取决于水泥强度等级和水胶比,可用下式表示:
式中 fm,0——砂浆的28 d抗压强度(MPa);
fce——水泥28 d的实测强度(MPa);
B/W——砂浆的胶水比。
用于砌筑吸水性强的材料(多孔材料,如烧结普通砖)的砂浆,因砂浆具有一定的保水性,拌合用水量在一定范围波动,块体材料吸水后,砂浆强度与拌合用水量或拌和水胶比无关,而主要取决于水泥强度等级和水泥用量,可用下式表示:
式中 Qc——每立方米砂浆的水泥用量(kg/m3);
α,β——砂浆的特征系数,其中α=3.03,β=-15.09。
3.变形性能
砂浆在承受荷载、温度变化或湿度变化时,均会产生变形。如果变形过大或不均匀,都会引起沉陷或裂缝,降低砌体质量。掺太多轻骨料或掺合料配制的砂浆,其收缩变形比普通砂浆大,应采取措施防止砂浆开裂。如在抹面砂浆中,为防止产生干裂,可掺入一定量的麻刀、纸筋等纤维材料。
4.粘结力
砖石砌体是靠砂浆将块状的砖石材料粘结成为坚固的整体。因此,为保证砌体的强度、耐久性及抗震性等,要求砂浆与基层材料之间应有足够的粘结力。一般情况下,砂浆的抗压强度越高,它与基层的粘结力也越大。另外,砖石表面状态、清洁程度、湿润状况及施工养护条件等,都直接影响砂浆的粘结力。粗糙、洁净、湿润的表面与良好养护的砂浆,其粘结力好。
当砌筑烧结普通砖、烧结多孔砖、蒸压灰砂砖、蒸压粉煤灰砖砌体时,砖应提前1~2 d适度湿润,不得采用干砖或处于吸水饱和状态的砖砌筑。砖湿度程度宜符合下列规定:
(1)烧结类块体的相对含水率宜为60%~70%;
(2)混凝土多孔砖及混凝土实心砖不宜浇水湿润,但在气候干燥炎热的情况下,宜在砌筑前对其浇水湿润。其他非烧结类块体的相对含水率宜为40%~50%。
现场拌制的砂浆应随拌随用,拌制的砂浆应在3 h内使用完毕;当施工期间的最高温度超过30 ℃时,应在2 h内使用完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