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质因素论也称为人职匹配理论,是美国“职业辅导之父”帕森斯(Parsons)在1909年提出的,是最早的职业选择理论。该理论强调个人与职业或环境的匹配,认为每个人都具有稳定的特质(即个人的人格特征,包括一个人的价值取向、态度和行为表现等特有的思想和行为模式),而职业也具有稳定的因素(即客观工作要求内必须具备的知识结构、能力等条件)。
特质因素论的核心是人与职业的匹配。一个人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首先应当清楚地了解个人的主客观条件,即对自我的认知,如个人兴趣、能力、资源、局限和其他特征;与此同时,还应当了解职业世界,如各种职业岗位所需的技能要求、工作环境、薪酬福利、发展前景等;在掌握上述两类信息的基础上,将主客观条件与各种可能的职业岗位相对照,最后选择一个与个人特质相匹配的职业。
特质因素论认为,理想的职业是个体的特质与工作要求条件的相互匹配。帕森斯强调职业生涯决策的关键是要掌握有关个人及其各种选择的良好信息。个人如果缺乏对自己和职业或工作的信息或者不能将两者进行平衡就容易做出不适宜的职业选择。
特质因素论为人们进行职业选择提供了最基本的指导原则:人职匹配原则,即在职业选择时要首先了解自己的个性特征,其次要分析环境特点及各种职业对人的要求,最后要进行综合权衡,做出人职匹配的决策。个人特性与工作要求之间配合得越紧密,职业成功(工作效率和满意度)的可能性就越大。
请分析以下案例,从人职匹配角度进行分析,并完成后面的思考。
案例1-8
小蔡的故事(www.xing528.com)
留学生小蔡在国外得到文学硕士文凭,结果没有找到工作。于是又读了一个人类社会学的博士学位,结果还是没有找到工作。33岁的他改学修车,最终找到了一个修车的工作。这位“学识渊博”的修理工说:“假如我早知道8年的学历不能使我谋生,那我还不如18岁时就去学修车,现在可能也发点小财了。”
请思考:
(1)拥有博士学位的小蔡为什么没有找到与学位相对应的职业?
(2)如果小蔡本科刚刚毕业,你给他的建议是什么?
(3)你从这个案例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