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红碳:重新审视巴黎协定,带来新成果

红碳:重新审视巴黎协定,带来新成果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巴黎协定》还拥有一个长效的优化和控制机制。显然,该机制是永久性的,人们因此不需要每过5—10年就再重新谈判《巴黎协定》或拟定其他等效协定。事态并没有像《巴黎协定》预设的那样发展。其中一份在2018年发布的报告指出,到2030年时,全球十大化石燃料生产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将远远超出《巴黎协定》划定的范围。这些项目一旦落成完工将意味着《巴黎协定》的夭折。

红碳:重新审视巴黎协定,带来新成果

世上箴言都已写好,只差我们付诸实践。

——布莱斯·帕斯卡

应该只有相关专家才会从头到尾认真研读《巴黎协定》的具体条款,因为这既不是福楼拜的著作,也不是J.K.罗琳的小说,引人入胜也不是该协定的本意。1篇序言,29条具体条款,140段决议:这是一份国际性文件,其中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是经过所有缔约方的思考、谈判、权衡之后最终定稿的。

《巴黎协定》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没有《巴黎协定》任何问题都无法得到解决。

我此前提到过,该协定的目标是:较前工业化时期,到2100年把全球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甚至是1.5摄氏度以内。该协定还设定了21世纪下半叶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接着在随后的讨论中大家又将实现“碳中和”的最后期限提前到了2050年。同时,每个国家都有义务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来做出量化承诺,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

《巴黎协定》里明文规定要以透明的方式定期对这些承诺和取得的成果进行审查,这是协议中的一项基本条款,况且这些承诺本身也应该向好发展。《巴黎协定》还拥有一个长效的优化和控制机制。显然,该机制是永久性的,人们因此不需要每过5—10年就再重新谈判《巴黎协定》或拟定其他等效协定。富裕国家应最晚在2020年确定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财政援助,不管是公共领域还是民间社会的援助,每年援助数额应至少达到1000亿美元,同时到2025年,财政援助国必须要设定一个数额更高的财政最低预算

我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也就是在《巴黎协定》签署5年以后,我看到的结果和预见的事态发展都与缔约方当时的承诺相差甚远。事态并没有像《巴黎协定》预设的那样发展。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和其他机构发布的报告都向我们揭示了现状之可怕、未来之可忧。在预期温度增幅的基础上,气温每升高半度,后果都将是灾难性的。如果说我们还有一丝机会能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那么一切的前提是全世界能够做出一系列艰难而又紧迫的决策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会定期发布有关“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实际需求与前景之间的差距”的报告[1]。其中一份在2018年发布的报告指出,到2030年时,全球十大化石燃料生产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将远远超出《巴黎协定》划定的范围。如果按照将平均气温增幅控制在2摄氏度的目标来衡量的话,那么这些国家目前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已经超标了50%,如果按照1.5摄氏度的控温目标来衡量的话,排放量则已经超标了 120%。其中与目标差别最大的是煤炭领域,远超出原定标准的 150%—280%!

2019年底发表的类似研究表明,在过去10年间,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年平均增速为1.5%。若要控制事态发展,则要在2020—2030年间每年减少7.6%的碳排量。诚然,要是没有制定任何战略计划,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只会更多,但可惜的是,人们制定的这些计划其实也收效甚微。2018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破纪录的37.1千兆吨[2]。关于“实际需求与前景之间的差距”最新报告指出,即使各国都履行承诺,全球气温增幅也会保持在3.2摄氏度的斜率上。为了保证升温幅度不超过2摄氏度,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到2030年应减少25%,到2070年应实现“净零排放”。而要想保证温度上升不超过1.5摄氏度,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到2030年应减少50%,到2050年左右就应达到“净零排放”。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数据,在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持续增长的背景下,2019年能源行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并未增加,反而趋于稳定,这样的结果令人瞩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煤炭用量的减少,加上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从数学计算上抵消了亚洲地区始终处于高位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不过别乐观得太早,正如国际能源署首席经济学家在2020年初指出过的那样:“人类还是在朝着地狱之门走去,只不过是脚步放慢了而已……”对于2020年的数据,人们尤其需要谨慎看待,新冠肺炎造成的严重经济衰退无疑影响着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和排放性质,但这对于未来情况的走势其实并没有确切的参考价值。

我们在探讨这些复杂棘手的问题时,先抛开其他化石燃料对全球变暖的影响不谈,首先要牢记在心的一点是:主要问题还是出在煤炭的使用上。目前煤炭能源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40%。比起用汽油或天然气,使用煤炭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要多得多。现在一般的煤炭发电厂基本能运作45—50年。眼下问题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那里煤炭发电厂数量众多,且近12年来新建的电厂数量也不少,要关闭这些发电厂可不太容易。在这片大陆上还有很多待建的煤炭电厂项目,尤其集中在中国。这些项目一旦落成完工将意味着《巴黎协定》的夭折。[3]当然不止中国,在这点上印度、日本澳大利亚也肩负着重大责任。所以联合国秘书长才会在2019年于纽约举办的气候峰会上强烈呼吁:“从2020年起不再新建煤炭发电厂。”我们不能再这样继续下去了。如果不能改变目前煤炭的主导地位,脱碳的目标是无法实现的。

至于另外一个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来源——石油,即使人们对它的依赖程度相较之前的确有所减少,但它仍然可能在我们经济发展中长期占据重要地位。石油在1974年第一次石油危机时占人类能源消耗的45%,相比之下,今日这一比例已降至30%;而且今天的汽车油耗减少,建筑物的隔热性能也有所改善,工业生产中也更多使用到电力和天然气[4]。尽管如此,国际能源署的数据显示,原油在能源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已保持10年不变,而原油消耗量的绝对值将会持续增长至少到2040年。尽管电动汽车在技术上取得了越来越多的进步,但汽车消耗的石油量预计要到2030年才会开始下降。与此同时,在新冠肺炎大流行之前,航空海运和公路运输业,这些石油消耗量巨大的行业一直在不断发展。至于由碳氢化合物制成的塑料的问题,消息也有好有坏。好消息是为了减少使用或彻底淘汰塑料,越来越多的人行动起来参与其中;但同时坏消息是,从总体上预计塑料的使用量仍会不断上升,主要是因为这种被广泛使用的包装材料在发展中国家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比如一个非洲人每年平均使用4千克塑料,而一个美国人或欧洲人的塑料使用量则是60—80千克。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2019年9月举办的纽约气候峰会将动员全世界设为主要目标。联合国秘书长提前告知了各个国家:只允许能做出具体、积极承诺的国家上台发言。结果,几个主要的二氧化碳排放国(阿根廷、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美国、墨西哥等)直接缺席,德国、法国仅是稍做表态,其他国家(中国、印度)选择上台重申自己的观点。而会议取得的主要进展则是来自那些积极承诺的企业、城市、地区或小国家。仅仅只有三分之一的国家宣布将在2020年做出更有力的承诺。同时,也仅仅只有三分之一的国家重提“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重要目标。“碳中和”目标出发点极好,但从定义上来说却是一个长期性目标,因为它没有就必需的短期措施做出相关规定。几周后,在马德里举行的第25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各国又是同样的态度,令人失望的景象再次上演。而2020年这场新冠肺炎又导致许多国家推迟做出承诺。

为了树立意识,明确责任,我们不妨把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家列成一张简单的汇总表。他们在现阶段是否履行了自己的承诺?他们的行为是否符合控制升温1.5摄氏度的目标?他们是否会像他们最开始承诺的那样,以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在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的问题上,他们是否会持续表态?

表1 2018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分布表

表2 目前欧盟成员国温室气体排放量分布表

(www.xing528.com)

表1、表2里的这些数字表明,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中国很大可能会兑现2015年在巴黎做出的气候承诺,但面对如此紧迫的形势,这些承诺仍显不足。中国的现状是有些矛盾的,一方面,中国面临国内不断上升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以及大量使用的煤炭能源的问题;另一方面,中国在发展新能源上创新显著,太阳[5]风能和核能发展迅速。至于中国是否会定下更高的目标,又将何时定下这些目标,目前还不得而知。但对这样一个大国而言,定下更有决心的目标显得至关重要。[6]并且,本次新冠疫情之后的中国政策将如何变动?这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中国国内的经济环境以及中国与美国和欧盟的关系走向。这将成为一个事关重大的抉择。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向绿色环保方向的转变也将发挥关键作用。

再来看看美国,该国在巴黎气候大会上曾承诺道,他们会以2005年的排放水平为标准,到2025年时减排26%—28%。按照目前的形势,要实现这些目标遥遥无期。放眼未来,气候问题将成为在2020年11月举行的美国总统大选中的关键所在,且大选结果也会决定气候问题的未来走向。如果现任总统特朗普连任,那么美国将继续破坏约定,任意妄为。如果他落选,那么正如大多数美国民众所希望的那样,新一届政府将把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作为行动的重点。届时,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国,它的选择将会影响全世界。

欧盟虽力争兑现2015年的承诺,但对于将温度增幅控制在1.5摄氏度这个目标而言,欧盟付出的努力仍显不足,欧盟中的几个主要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这个问题上也仍然有所保留。但在2020年,欧盟还是很有可能做出更加雄心勃勃的承诺,尤其是为了2050年实现“碳中和”而进一步努力。于2019年底通过的《欧洲绿色协议》可谓是一大重要进展,后文会再细谈。欧洲在后疫情时代为经济复苏做出的选择也将符合这一发展方向。期待在交通业、住房和供暖、农业重工业方面看到欧洲取得一定成果。

接着来看看印度。作为即将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印度,在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上却只做出了符合2摄氏度控温目标的承诺。印度应该会履行其承诺,但无法确定它是否会做出进一步承诺以及制定长期目标。虽然印度确实在能效和可再生能源领域取得了显著进步,但其关键痛点还是在于煤炭能源的大量使用。2020年印度政府的最新决策,以及其相对薄弱的碳汇能力恰恰都证实了这一点。

在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1)上,俄罗斯并未表现出很大的热情。我仍然记得,当时,时任法国总统奥朗德(François Hollande)和俄罗斯总统普京(Vladimir Poutine)有过一次交流。奥朗德对普京做出的微不足道的承诺提出质疑,但后者却回答说:“别担心,我没把话说完呢!”果然,惊喜在2019年10月到来:俄罗斯联邦正式批准了《巴黎协定》。不过俄罗斯的承诺力度较小,且俄罗斯是否会信守承诺目前还不得而知。同样地,对于俄罗斯来说,如何确定未来的方向,这要基于新冠肺炎对该国经济造成的冲击以及俄罗斯为应对疫情所采取的措施。至于今后,俄罗斯可能还是不太愿意限制化石能源的使用。2019年12月19日,俄罗斯总统在年度新闻发布会上不就曾表示过:“根本没有人知道全球为什么变暖!”

日本在2015年做出的承诺可谓是微乎其微,而且能否兑现这些承诺也不确定。总而言之,要想日本快速做出更有力的承诺是不太可能的。日本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煤炭能源。在日本本土有十多个火力发电厂正在兴建,同时日本政府还计划2020—2026年在海外修建其他火力发电厂。日本对煤炭发电站的公共投入仅次于中国,不过日本在2020年7月曾宣布将会减少相关投入。

至于沙特阿拉伯,它没能履行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做出的承诺。在最近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该国经常采取消极立场,尤其因为与美国总统交好,它这种态度更加明显。为石油巨头——沙特阿拉伯国家石油公司的上市做准备,这才是沙特阿拉伯关注的重点。要知道,仅这一家公司的石油开采量就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11%,而且其开采成本极低(每桶仅3美元左右)。油价的大幅下跌使得与之相关的矛盾更加凸显,一方面,经济多样化大有必要;另一方面,油价大跌又削弱了实现这种经济多样化所需的财力支持。

巴西在2015年做出的承诺是,相较于2005年二氧化碳排放水平,到2025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37%,2030年减排43%。这些目标将无法实现。巴西需要重点关注的领域是森林砍伐、商业运输和重工业。一直对气候变化持怀疑态度的博尔索纳罗政府在第25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可以说是来“踩刹车”的。巴西政府几乎不可能提高现有目标,也不太可能会进一步明确长期目标。然而回想1992年,在当年那场著名的里约会议之后,巴西遵循传统采取了积极立场,但现在,该国却更倾向做出反气候变化的决定,同时也把枪口对准其他发达国家和非政府组织。

澳大利亚的情况也值得一提。不仅因为这个“独立大陆”是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位居世界第二的国家,仅次于沙特阿拉伯,而且因为它是自相矛盾的富裕国家中的一个典型例子。全球气候变暖,特别是森林大火导致的惨重损失已无须多言,但澳大利亚政府却仍然拒绝从根本上采取行动。作为主要的煤炭消费国和出口国,澳大利亚政府似乎是将维护煤炭带来的利益放在首位。

这几个碳排放大国的相关数据和预测可以用来衡量他们在未来还需要做出多少努力。这个可以用“更好”“更快”和“共同行动”三个词语概括的《巴黎协定》,我们该如何贯彻它的内容?如何恪守它的精神?在2015年之前,我们需要做的只是出台具体的普遍性规定。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基于科学界、社会经济界和政界的合作,我们曾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现在我们的目标更加明确:目前的首要任务是落实《巴黎协定》的各项条款。不过在当今多边主义日渐式微、全球政治割裂的背景下,要把这些条款落到实处变得越发困难。面对当下的新冠疫情,各国究竟会做何选择?是选择传统的经济复苏,还是完全不同的绿色复苏,每个决定都影响重大。

【注释】

[1]《排放差距报告》。

[2]1千兆吨(GT)等于10亿吨。

[3]我国近年来已为削减煤炭消耗以及发展清洁电力付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突出成效。——译者注

[4]天然气排放的二氧化碳比煤炭和石油排放少,每千瓦时排放不到500克二氧化碳,而煤炭的平均排放量为800多克,太阳能为45克,水力发电为24克,风能和核能为12克。它可储存,容易获得,而且价格也便宜。尽管它在开采过程中会有甲烷排放,并且仍然是一种化石燃料,但它的确很受欢迎。

[5]在世界排名前10位的太阳能企业中,有9家都是中国企业。

[6]2020年9月2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译者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