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龙泉岩寺,早负盛名的庙宇

龙泉岩寺,早负盛名的庙宇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最负盛名者,则莫过于龙泉岩寺了。桑浦群山在揭东自西蜿蜒而东,至龙泉岩“地势垂穷”,称为内桑浦;山脉至此折而向北,直至潮安东山湖,称为外桑浦。岩洞左侧的岩石上雕刻一座弥勒佛像,应为龙泉岩始辟为庙宇之处,后人称为上岩;及后,又有僧人在其下方坡窝筑室供佛,后人相应称为下岩。其二辨龙为灵谓:“艺文志载,冯继异有蓬洲灵泉岩诗为证。”应该说,龙泉岩是早负盛名的。

龙泉岩寺,早负盛名的庙宇

嘉庆澄海县志》记载,蓬洲所外,山林之中,旧时也有寺院:其一为永平庵,在蓬洲所城西三里,乾隆九年(1744)建,嘉庆十九年(1814)修。其一为龙泉寺,在蓬洲城西龙泉岩。

县志所指永平庵址在蓬洲城西,那就是绵连百里的桑浦山,此庵建成便隐于其中。庵虽久废,难辨其原址,但在鹧鸪山西北侧尚有“庵前”“庵后”地名,即应为永平庵之前与后了。近年,在鹧鸪山西北之小武坑龙泉岩一带,所建成的一众寺庙,均规模宏大,自与永平庵法脉不无渊源。

江山林,乃至村野之间,旧时多有古寺宏刹。最负盛名者,则莫过于龙泉岩寺了。其址位于内外桑浦的交汇处。桑浦群山在揭东自西蜿蜒而东,至龙泉岩“地势垂穷”,称为内桑浦;山脉至此折而向北,直至潮安东山湖,称为外桑浦。龙泉岩整个山体覆盖着黑云母花岗岩,嶙峋巍峨,雄奇壮观。其主体是由一块巨大的天然岩石(俗称八卦石,或谓僧帽石)覆盖而成的岩洞,可容数十人。岩洞左侧的岩石上雕刻一座弥勒佛像,应为龙泉岩始辟为庙宇之处,后人称为上岩;及后,又有僧人在其下方坡窝筑室供佛,后人相应称为下岩。

《澄海县志》称该处为“龙泉寺”,而该寺的门匾却标为“灵泉古岩”,那么究竟是“龙”还是“灵”呢?对此,前人早有考论。陈龙庆就曾有诗文,审辨颇详。他在长诗《书石刻后为龙灵两字存疑》的序中说:“潮音读龙若灵,蓬洲西郭外山岩有龙泉、灵泉两称。其以为龙泉者,一见邑乘山川志称,龙泉岩在蓬洲所右,高百尺,周回三里;一见邑乘寺观志称,龙泉寺在蓬洲所西龙泉岩;一见王岱先生石刻是也。其以为灵泉者,一则府志艺文载,杨钟岳和王明府登灵泉岩原韵;一则岩右巨石有僧人募捐重修题名灵泉是也。”[5]清末时潮安籍诗人谢安臣有考辨碑刻于岩前,碑文中便有两处考证,其一谓:“澄志失考,据误以龙船名。按:龙船岭另是一地,府志谓,龙船岩岭距城北三十里。”其二辨龙为灵谓:“艺文志载,冯继异有蓬洲灵泉岩诗为证。”陈龙庆对于谢安臣的这一考论,颇不以为然,在谢安臣考辨碑刻后22年,他为该碑加朱所作序中谓:“余遍考艺文志,无其(指冯继异)诗并无其人,惟职官志有冯继异姓名,则乾隆三十四年之中军郡司也。”[6]同时,他又以一种更涵容的态度认为:“为龙乎?为灵乎?两说不妨两存!”这种态度得到当时学人的广泛认可,梅县著名诗人杨季岳有《答(陈龙庆)参军龙灵两字存疑书后》曰:“麟凤龟龙本四灵,灵龙音转又堪听。不妨别号将岩著,惟有泉源莫使停。”此诗有注:“参军多情,既为石刻施朱,还为甘泉抉壅。”及后,陈龙庆在辑录出版该岩400多年诗词总汇时,题为《龙泉岩游集》,似乎又是他的观念有所侧倾的表现。也许正是由此,这一称谓乃几近定音,而再未闻灵泉岩之谓了。

应该说,龙泉岩是早负盛名的。据《汕头市佛教志》所载,宋代时岩寺已见僧舍俨然。作为主殿的天然岩洞前,崖刻《灵泉岩记》云:“天顺间,有僧悟泉者,谨持衣钵,旨于斯岩居焉。涂慨景象凄凉,乃叩诸闾间,谨得营缮之资,遂敦匠究其倾圮而增以栋宇。”[7]历朝天顺年号有二,一为终年只有9岁的元朝幼主阿速吉八所用,该年号仅得一月(1328年9月);一为明英宗朱祁镇被劫持后第二次登极所用,凡八年(1457—1464)。以此看来,碑文中的“天顺”应指明英宗的第二个年号。这段文字所提供的信息是,明天顺年间有一位叫悟泉的和尚主持了龙泉岩的修建工程,且时见“倾圮”的“景象凄凉”,可见斯岩早辟,似也可印证《汕头市佛教志》之说了。《灵泉岩记》又云:“成化壬辰(1472)春,潮卫指挥使周侯岳暨部属,戴户侯瑾等得暇游览于兹,见岩地高瞰,山道崎岖,登陟艰难。于是,募工修辟,并分俸于善门。历数月,其功告成。”[8]成化是继天顺之后的年号,短短十数年,龙泉岩寺及其山道即经过如此修复,其胜概便不难想见了。20多年后,翁万达选择在岩侧潜修,更成了理所当然之事。

翁公书院是龙泉岩绕不开的话题。在上、下岩之间,有一个天然石室,由几块大石欹倚着构成洞壁,又一巨大岩块覆盖在洞顶,外敛内敞,清幽静谧。明嘉靖年间兵部尚书翁万达入仕之前,曾在石室中攻读。后人为了纪念他,曾多次重修石室,并于光绪年间在洞前的石壁上,刻下“翁公书院”四个大字,署款“仁夫鸾书”,并注明“慕道仙馆溪然子、海浮子扶乩”。仁夫是翁万达字,也就是说,此崖刻是用扶乩法,将已谢世300多年的翁公请出来题写的。此实在荒谬,但是不少人却把这当成佳话侃得不亦乐乎。现在看到的翁公书院,有前后两室,前室塑有翁公座像,像后刻翁公历任官职,两壁有明朝著名诗人唐顺之、王慎中赠翁公诗刻石。近年还增立吴南生书碑一方。后室筑石床、石桌、石椅,后室门外的一个洞穴,壁上刻有“人焉庾哉”四字,语出《论语》:“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庾哉!”洞口有一块宽大平坦的石头,后人称为“晒书台”。

翁公书院 陈琳藩/摄(www.xing528.com)

龙泉岩既是佛教胜境,又有人文气息,所以历代文人览胜不绝,所谓“游客诗人,吊古悲兴,寺墙上遍留珠玉”,而且这些壁间诗作还不时被刷新。如清末名诗人陈书翼所作《与龙泉寺僧谈往事》中,便提及“幼侍先外祖凤冈公游此见公与同游者题壁,今已无迹矣”[9],于是写出:“昔日骚人已化烟,禅林何处觅遗篇。老僧对我谈兴替,冷落山门四十年。”这些题壁诗作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清初澄海首令王岱于康熙甲子年所留下的诗翰刻石《登龙泉岩望海山达濠一带》:“地势垂穷巨海浮,尚横叠嶂截中流。悬崖忽辟奇峰腹,窄径斜穿乱石头。潮静兵艚犹设汛,烟清蜃气不生楼。何期作吏当迟暮,得展乾坤万里眸。”[10]此诗在当时即获杨钟岳、陈衍虞等名流酬唱,300年来和作竟达数十篇。民国年间,此刻已是“字多漫灭难认”。陈龙庆顾念“此寥寥数十字,为斯岩石刻之最古者,不随衣冠文物以俱湮,表微阐幽,征文考献,后死者责也”,于是“率儿辈厘正而加朱焉”,还写了一首长古纪事。然而岁月沧桑,2004年,陈景熙在汕头大学讲授潮汕历史文化课程时,组织学生抄录龙泉岩金石文字,几经寻觅,未见此刻。迨2007年春节,巽楼氏偶过龙泉岩上岩时,不经意间于右侧崖壁发现此刻残迹,于是约同陈景熙教授一同辨字加朱,使这一珍稀石刻得以重见天日。读榕斋士闻讯,欣喜若狂,于是题诗,并约蔡仰颜先生书丹,附刻王诗侧曰:“拜读公诗数十秋,访寻崖刻问谁求。僧尼但识念般若,兴废幸无移石头。赖子残碑辨残字,加朱青壁醉青眸。禅余净绪起高咏,韵卷山风海日悠。”

龙泉岩刻石现场 陈琳藩/摄

龙泉岩庙宇,在清末民国以至晚近多有增修。诸家释氏增建殿堂僧寮,浮岩挂胜,颇有美不胜收之感。清末民初,在当地诗人陈龙庆的推动下,来自全国各地200多位诗人登临斯岩。他们或组织新式学堂学生到郊庄游赏、或约请各界朋友聚会探讨时局、或诚挚相携,探古寻幽,诗酒唱和,留下600多首(篇)诗文佳作,结集编成《龙泉岩游集》15卷,为龙泉岩平添了浓郁的人文气息,成为潮汕地区首屈一指的人文胜境。陈龙庆还与诗人骚客在无数次交游中,共同为当时的龙泉岩拟定八景:寺门古树、幽室残碑、涧底鸣琴、荒台吊古、晒书留影、瀑布传声、石室弹棋、顶岩礼佛。这些景点,现在或者仍能见到,或者已经消失,或者依稀存遗,给读诗寻胜者留下几多沧桑感。

俗有谓“未有龙泉岩,先有紫来岩”。紫来岩在上岩寺下,翁公书院侧的一个天然小岩洞,前人辟为佛殿。说其比龙泉岩更先草创,应系附会之辞。现岩壁摩崖上留下“清初辛丑年众信女喜出缘金修岩造”和“康熙陆拾年重修紫来岩碑”等刻字,其中阐明“康熙庚子年陈裕楷荣谨择九月一日卯时吉课兴工”,似应为辟岩时间。同时,“协镇左部厅陈讳必禄、庚子祥副魁序选儒学正堂陈讳一铨仝(同)出资修成紫来岩,燕造满堂诸佛”,那就更为肯定紫来岩开辟的时间了。岩壁上还刻有“圆寂开山具戒比丘通能莲座”,字体与壁间其他碑刻相近,同时期之物无疑,故通能其人,亦清初僧人。紫来岩现状,即晚近所修,中座供奉宋大峰祖师,而岩顶描绘大峰修建和平桥的故事图案,这恐是有意附会之举。又有俗家佛教徒依托紫来岩,在其右侧建观音阁,也成一处殿堂。

晚近40年来,龙泉岩景区的增修活动,颇为频繁,如旅居台湾的蓬洲名士萧士雁先生所捐建纪念先贤翁万达的“师贤亭”;而佛教方面的庙宇又增建了紫竹林、古龙泉岩慈悲园等寺院,使龙泉岩整体较具规模而略显杂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