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伟余在《(龙泉岩)游集编成赠芷云先生序》中谓:“晚近十年来,潮州人士肆力于诗歌者……其主盟坛坫著书最多者,则首推二陈。二陈者,绣诗楼主人子丹先生、小蓬莱主人芷云先生。”[21]文中所谓的芷云先生,即清末民国间潮汕名士陈龙庆。陈龙庆所刊“小蓬莱丛书”约出版30余种,至今存目者若《潜园老人诗稿》《伤春集》《夺锦篇》《画中诗》《濠江鸿雪集》《闽南游记》(其三子陈宗鉴所著);而能见全帙者,则只有《龙泉岩游集》《百怀诗集》两种而已。而恰好就是这两本书,获得最高的评价,饶锷在《挽陈芷云》中云:“平生千万章,了兹文字债。调高世见疑,句淡人翻怪。著述久等身,垂老愈砺淬。怀人龙岩集,尤为众口挂。”[22]
《百怀诗集 龙泉岩游集》合刊本书影
1.陈龙庆其人
关于陈龙庆人生,其好友王慕韩给予了很中肯的概括:“为人和蔼忠肃,上席先业,下多贤子,实人世福人。”[23]
陈龙庆(1868—1929),字芷云,其初署所居为“餐英书屋”,后易“护庐”,晚年筑“潜园”,并自号潜园老人。原籍海阳(今潮安),父亲陈承名青年供职浦巡检司,遂迁入澄海蓬洲所城。时逢吴忠恕之乱,祖父母乃带两叔避难至蓬洲,至此,其家族即定居于蓬洲,因而陈龙庆一直兼署潮安、澄海两籍。在《百怀诗集》中自题为“海阳陈龙庆芷云著”,《自序》则署“蓬洲芷云陈龙庆”;《龙泉岩游集》中自题为“潮安陈龙庆芷云氏编”,在《自序》中则写明“自前甲寅(1854)先考全德公由郡城迁居蓬洲”。
陈龙庆的父、叔三人,崛起微末,共同撑持,成就了“潮汕第一富户”的陈源盛家族,家族资产在清末时达到数千万两。主持家族经营的二叔陈雨亭曾捐资创办汕头一中前身的江华英学堂、扩建汕头二医院前身的福音医院,以及在各地建亭造路等一系列的慈善项目。即使几经析产之后,陈龙庆仍然拥有很大的一份产业。2014年元旦,在其曾孙陈庆树的引领下,笔者参观陈龙庆遗留的房产。虽然他生前主要居处、被称为“蓬洲高楼”的潜园已不复存在,但是依然留下近百间的房屋。
在整个家族中,陈龙庆的分工就是读书、科举和结交社会名流,以壮大陈源盛家族的声誉。然而,他的科举之路却走得格外艰辛。其三子陈宗鉴在《先府君潜园老人事略》中写道:“先府君幼聪颖,读书数行并下,年十七,补潮州府学博士弟子员。弱冠,进上舍生,给庠饩。负笈增城吕香谱广文门,文誉日噪。握管为应制文,深浅入时,书贾数刊入文坛帜中,为招徕助。徐花农学使琪莅潮,命举文行兼优士备岁荐。吕广文适司铎海阳,光绪壬寅以先府君为名上,获贡成均。”[24]少年展志,可谓春风得意。此时,他也表现出传统士大夫的“兼济”情怀,究心乡邦利病,“数上书当道言事”,并得到惠潮嘉兵备道丁宝铨的激赏。可惜的是,命与愿违,由秀才向举人的这一步,陈龙庆就始终没能迈上。前后七度赴考,未能考中。直至人到中年,不得已,以贡生的身份,谋得府经历之职,分发福建。到任后,“见时局蜩螗,非末秩所能为力也”,官场的黑暗远过于他的预料,便以一个最无可奈何的理由——“以母老乞终养”,辞职还乡。
回到汕头之后,依然抱负“兼济”之心的陈龙庆主要从事文教工作:其一,参加丘逢甲、杨季岳、何士果等创办的《岭东日报》,担任主笔,口诛笔伐,振聋发聩。马天行谓:“岭东风气之开,先生有力焉!”其二,抱“为国储才,与民开智”的宏愿,开办教育。其三,投入到诗文创作之中,并经营《小蓬莱丛书》。
在陈龙庆的村居生活中,辛亥革命曾短暂打破了他的平静。辛亥当年,他还在瀹智学堂校长任上。是年秋,潮州各县光复后,潮州府置军政长、民政长、财政长,正副各一员。陈龙庆被推为副民政长,但义师内讧,这个政权无法开展工作,同列均辞不就职。民国初年的潮州府制制度名存实亡。民国肇始,各地军阀均实施地方割据,潮汕地区也如此。是时,苍头特起,自擅名号,不相统摄,有十三司令之称,日肆诛求。其中有司令某颇为重视陈龙庆,常顾问时事。陈龙庆亦从容敷陈大义,兼及民生疾苦。但是其时四方绎骚,干戈载道,累年不息,造成大量的将士死亡和居民受损。陈庆龙自知言不足改变现状,他也只能缄口不言世务,而用自己的诗笔记录所见种种。在《哀潮州谏陈子丹》中,极尽描写之能事,先写受赠者陈子丹在香港生活的“异乡之乐乐如此”,并反问“故乡现象知不知”,接着用很长的篇幅叙说辛亥之后军阀混战中潮汕地区的乱象,从而阐明人民生活的痛苦,而得出“共和!共和!未受其福先受祸,刑乱用重反输专政时”的感受。当然,他也深刻地认识到“政体原非有流弊”,故而寄希望于“水烈火懦此理定深思”,而期望着人民生活的“自由幸福”。此后,他筑潜园为休养计,示无复出之意,如温丹铭在《清分发福建府经历陈君墓表》中所说:“未几,清社屋,以遗民终。”但他依然在笔端流露出一腔热血,刘侯武曾在其诗集后题曰:“少年意气掣长鲸,尝作报人鸣不平。本谓先生具热血,区区微物亦关情。”[25]
陈龙庆手迹 陈庆树/提供
2.《小蓬莱丛书》和《百怀诗集 龙泉岩游集》
数年前,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立项的《近现代潮汕文学·国内篇》,专辟有诗词部分。该书在对近现代潮汕诗家稍加分析之后,提出了清末民国期间有一批致力于诗词本土化创作的写手,陈龙庆就是这个人群的佼佼者。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他致力于《小蓬莱丛书》的经营,又颇能团结同好、奖掖后起,在一定的圈子中形成诗词的风气;更为重要的是,他的诗词创作均取材于本土的事物。这在同辈的潮汕诗人中,显得比较突出。
促成陈龙庆诗词创作的重要原因,来自于家族中对他的分工与定位。在重风雅的时代,他所结交的社会名流中,能诗之人颇多,而唱酬无疑是与名流深入交流的好方式。陈龙庆少年即有诗名,其在《龙泉岩游集·自序》中写道“庆自甲申岁始学诗”,甲申即1884年,其时他17岁。当他发现世非用世时,便绝意仕进,而更加陶醉于吟咏,裁笺选韵,酬唱无虚日。自学士、大夫、女史、商客以至山僧、遁叟凡能诗者,虽远千里无不引为文字交。陈宗鉴回忆其唱酬情况:“流辈唱和,游览之作,日且五六至,必一一依韵以酬,迄丙夜毕,而复寝。”[26]从这则材料看来,陈龙庆作诗颇为快捷,这从其他材料也可得到证实。郑国藩所作《故福建府经历岁贡生陈芷云先生传》中写道:“君才素捷,每作援笔立就,时人比之斗酒百篇,然亦往往伤率。”[27]而陈龙庆在《百怀诗集·自序》中也写道:“癸丑之秋月,日则读学授徒,宵分始能握管,七宵凡得七十首。脱稿后,就正于慕韩王子:‘胸中尚存多数怀思之人,惟惴惴然以辞费是惧。’王子曰:‘诗以道性情而已,情之所至,文则生焉。无所寄,数首已觉其多;有所寄,虽百首尚嫌其少。子既成七十首矣,何不踵成满数。’”[28]
由于陈龙庆积极投入,在师友圈中形成唱和的风气,这在无意中为推动诗词本土化,做出了颇为卓越的贡献。他的诗作,就现在可以见到的,《龙泉岩游集》一书收录232首,《百怀诗集》一书收录100首,笔者另辑得57首,计近400首,基本上都是唱酬之作。按说,有如此数量的诗作可以传世,已可以称为幸事,然比之温丹铭所作《墓表》所说“(陈庆龙)与友朋酬唱,多至万首”,则不过百分之四五而已。陈龙庆未刊的诗稿为其后人带至台湾,蔡义轫在《〈潜园诗集〉小识》中云:“先生所遗诗稿盈筐,竟于战祸□□之中,而能完整无恙,其裔孙仰周兄保护祖先手泽之功大矣!……徐图再作专集之印行。”[29]可惜的是,引中所谓的仰周者,即陈衍彤,虽编辑了《祖父龙庆公事迹》稿本,但其中只收录陈龙庆其他唱和之作不过三四十首而已。陈衍彤已经物化,却未见其“徐图”的陈龙庆诗作专集的刊印,更未悉这些手稿的下落。因而,《百怀诗集》和《龙泉岩游集》便是陈龙庆仅见的诗学成果了。
《百怀诗集》列为“小蓬莱丛书之第十一种”,甲寅(1914)春月由潮州城林文在楼刊印,潮州名士陈景仁题签。全书一卷,卷首置自序。萧遯愚、柯孟丞、李宝森、林仔肩、李世铎、冯嘉铸、黄龙章、蔡锷锋、黄太初、李仰莲、杜国玮等人均有序文,陈慕川、杨文锐、吴之英、吴之藻、柯仲攀、柯叔奋、柯季鹗、彭略臣、王慕韩、陈书翼、邱焕枢、张梓楠、陈道华、王定元、王道正、黄龙章、陈宗尧、谢龙焕、陈无那、林家骅、温廷敬、阮禅兴、刘昌治、周之柏等人均有题诗。题诗诸人咸为集中所怀之人,而所题诗则大半是所怀诗作的和诗;卷末还有张衡皋、杨文锐等人的跋文。集中录诗所怀百友,多为其诗坛、报界和办学的同仁,绝大多数为潮汕人,或者外地游历潮汕的名士。故此,该书为清末民国潮汕史,特别是潮汕的知识分子事略研究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资料。
《龙泉岩游集》是陈龙庆经营数十年的一部诗文总汇。郑国藩在《传》中云:“(陈龙庆)所居近龙泉岩,乡先贤翁襄毅读书处也。游屐往还,日事题咏。久之裒成巨帙。”[30]该书列为“小蓬莱丛书之第十二种”,“戊午(1918)春月印行”,“南海于廷琛题”签,全书计15卷,卷一为杂文,卷二至卷十二为古今体诗,卷十三为词,卷十四、卷十五为补遗。卷首置编者自序,有王慕韩、温丹铭、王道正、杨季岳、林彦卿、萧遯愚、蔡锷锋、黄龙章等序文;编辑例言;鲍恢、李宝森、于廷琛、郑道深、李钓鳌、吴之藻、曾清河、陈宾、雷其藻、王百桐、余鸿儒、戴仙俦、侯节、林家骅、陈宗尧、黄序镛、杨敬师、杨尚炯、蔡松茂、王道正题词及作者自题。全书共收入文15篇(作者14人),诗673首(作者115人),词43阕(作者6人),诗、文、词作者各有互见,实121人。所收作品最早的是明朝嘉靖甲辰(1544),最晚的是刊行之年。该书作者涉及面广,既有粤海名家,也有当时游宦于潮州的名士,其中还有满族的官宦及女士,也有一些和陈龙庆神交的当世名人。作品不单只写山光水色,更多的还是涉及时局(如清末时与列强的频繁战事)、风俗人情(如当时的瀹智、林南、自强、华国诸校组织学生到龙泉岩活动),还有对一些具体的文史课题的讨论(如曾在龙泉上举办“韩公治潮第二次纪念会”,又如考证龙船山与龙舟岩的异同),并附录与龙泉岩彼邻的蓬洲城的作品。书中录陈龙庆的诗作,既有追和古贤、诗友唱酬之作,也有山水人文、聚会纪胜之章,作品大多是诗人推动时贤唱和的原唱,以此可见诗人对于龙泉岩的推介不遗余力。
林彦卿曾云,陈龙庆对于新进后生慕道请业,有疑难者,未尝不告以诚,一句之佳,必扬之不绝口。在编辑出版《龙泉岩游集》过程中,即收录不少后生的作品,其中包括瀹智学堂的学子和诗界新进的作品,如后来为诗坛泰斗陈石遗誉为“岭东三杰”之一的刘仲英、南社名宿陈无那。50多年之后,陈无那在台湾读到陈龙庆的遗作时感慨颇多,即题诗三首,其二曰:“往事依稀五二秋,遗篇勾梦到蓬洲。师门惭负殷期意,历尽艰虞到白头。”[31]殷殷之意,溢于言表。
3.陈龙庆的诗歌创作
陈龙庆诗学成就,在其师友中,就颇获认可。郑国藩《传》中谓:“声韵格律,雅近晚唐。尤服膺元白,谓其天趣胜也,晚境趋平易,几于灶妇都解。”[32]而王慕韩的《墓表》则颇为详尽地列出其诗学门径:“耽为诗,其为诗学唐白香山,清袁随园而为也。故无事不可入诗,无时不在吟诗,模山范水,追香课艳,其身世所历,朋从之好,一于诗焉,发而所作,至多偶落凡近,而广大融丽,语博情深,盖几无愧于古。”[33](www.xing528.com)
在《百怀诗集》中所录作品多能从不同侧面看到丰富的人物形象,让读者深刻认识到全新的时代英才。如《林君伟侯》:
三访萧楼两遇君,他乡话旧意殷勤。
才名藉甚腾西贡,忧世愀然出北门。
此日苍生望霖雨,何时紫塞靖风云。
美人香草离骚意,秋感诗成思不群。[34]
林伟侯,名国英,澄海人,清末任汕头《双日画报》编辑,曾参与黄冈起义的领导工作,孙中山有手书“博爱”赠与他,现藏澄海博物馆。此诗从交谊入手,着重书写林氏的革命业绩,而收结处以林氏曾和《秋感》诗及用原韵至七叠的实例,来概说林氏卓立不群。意趣天成,回味无穷。
而《龙泉岩游集》所读到的陈龙庆作品,则可见其“兼济”情怀与诗人本色。如所作《追和王山长明府游岩原韵》:
连天烽火阵云浮,砥柱凭谁障急流。
怀古怕经筹笔驿,登高同上望仙楼。
心惊马尾成孤注,耳洗龙泉作枕头。
愿借王乔双履舃,凫飞战地以瞋眸。[35]
王山长,即清初澄海知县王岱。王岱在康熙甲子年(1684)曾题龙泉岩石壁诗,此后追和者颇众,竟达数十章之多。此作从当时中法战事落笔,转入纪胜,兼忧时事,夹叙夹议,涵景咏情,终以思临战地尽力之情收结。情景浑成处,正是诗人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
龙泉岩是明先贤翁万达少年读书处,其人文底蕴深厚,故后人所写龙泉岩的诗作,必然涉及翁万达的功绩。如陈龙庆所作《次韵和仙根工部吊翁公墓诗》:
三河渡口将星沉,虎啸空山古柏阴。
茔城未详澄海志,洪流如写济川心。
人钦伟略怀思切,帝葬贤臣震悼深。
一冢长埋家国恨,寒鸦阵阵噪霜林。[36]
仙根工部,即丘逢甲。同年丘氏有《芷公招游不果以吊翁公墓诗索和》:“落日青山虎气沉,河流还啮故城阴。地埋一代名臣骨,天鉴三边守将心。人物岭东前史在,关山直北战尘深。英灵异代应相感,一片寒云绕墓林。”[37]诗人乃作上引唱和,题中所谓翁公墓,即翁万达墓。此诗借翁公墓论翁公史迹,阐明翁公精神,收结处言“一冢长埋家国恨”而鸦噪不断,实是警示时人注重时局,忧时之心,跃然可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