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蓬洲村:独特古村保护与转变

蓬洲村:独特古村保护与转变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陈步南大夫第的陈设陈琳藩/摄至此,当下的蓬洲古村,与潮汕地区的涉农村庄一样,形成了新村环绕旧村的格局。依然在使用的水井陈琳藩/摄在经济改型的特定时期,蓬洲古村的转变及其存在的模式,在潮汕村落中颇有代表性。蓬洲古村独有的文物遗留和人文资源,以及其保护程度,使她显得颇有些独特。其实,现在这种回望的环境和人群均已经形成,我们相信,像蓬洲这样的古村是能得到应有的保护的。

蓬洲村:独特古村保护与转变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月24日,浦地区解放,不久浦区人民政府成立,蓬洲村随即成立贫雇主席团,之后称为蓬洲乡。1956年成立初级社,次年成立高级社,1958年公社化。1959年之后,成立蓬洲村生产大队;1983年4月,成立蓬洲乡人民政府,1985年上半年改称为蓬洲居委会。这期间均受辖于浦区(公社、镇),先后隶属于澄海县、汕头市郊、汕头市升平区。1996年,浦撤镇,分拆为4个街道,时蓬洲居委属龙泉街道;1997年10月,蓬洲居委又分拆成为蓬洲东、蓬洲西、蓬洲南、蓬洲北4个社区居委,均隶属于江街道。2000年以后,4个街道又合并为2个街道,蓬洲又属江街道。

此前,蓬洲村被征用区域,先后成为汕头大学、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金平工业区用地,另有一部分则建设成为原浦镇中心。这些区域,以后成为都社区居委的办公用地。

各社区集体经济收入主要靠厂房、铺面、农贸市场、鱼池、耕地、集体自留用地等的出租,集体收入每年年终会以分红的形式分发给村民。但是,由于租赁物商业价值不大,所以每年的分红多只是象征性地给一些。村民都是从事农业生产,水稻和旱园果蔬种植,少量从事淡水养殖和山坡水果种植。居民经济收入主要以个体工商业、运输业、建筑业、手工业、务工和农业种植、养殖业为主。近年来,村里年轻人基本选择创业和务工,而且更多的人把择业的视野扩大到北上广深等大都市。同样面临生计和工作压力的是现在六七十岁的这个人群,随着卫生医疗水平的提高,村民的身体越来越好,这个人群的身体状况尚好,也具备一定的劳动能力,但谋生技能相对落后,只能从事一些体力劳动。同时,村里还保留有极少数的旱园种植场地,于是便有数十户坚持从事果蔬种植。这样的家庭一般都是上一辈从事农业生活,下一辈出外务工。他们一般自产自销,男主人从事种植,女主人从事零售营销。此外,还有一些人从事山工工作,主要是替人修造坟墓。他们的工作区域一般在附近的桑浦山中。这些从业人员的悲观,一方面是民俗生活的需要,给他们创造了工作机会,另一方面是殡改工作的深入,使他们的工作游走于法律的边缘。

蓬洲古村历史遗留建筑颇多,这些建筑直至20世纪80年代初期,仍为居民使用,主要聚集在老村区域(即所内、北门外),包括爬狮、下山虎、四点金、单背剑、双背剑、驷马拖车等建筑形式,而且都是氏族聚居的居住模式。还有少量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建造的竹竿厝。

20世纪80年代之后,水田基本被征用,而旱园则基本上成为宅基地。起初,居民营建住宅基本上采用传统民居贝瓦材料的竹竿厝和下山虎格局。90年代之后,村里民居就基本采用钢筋混凝土楼房模式,而且大多动辄三五层高为做长远打算;且为扩大宅内使用面积,住宅顶部均采用飞板占用空中空间。于是,在这些新兴居民聚居区域内出现大量“握手楼”,既影响住居采光、通风,又存在诸多安全和出行的问题。

20世纪末21世纪初,随着居民住房质量提高和住房的商品化,蓬洲村出现了商品房。这让村民住房多了个选择,同时也为浦区域内其他乡村居民改善居住环境提供选择的空间。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特别是商业财团的介入,以及一些市政建筑的需要,也出现一些商业楼盘,虽然只有极少数部分的村民会选择这些商业楼盘,但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蓬洲古村的村民。

陈步南大夫第的陈设 陈琳藩/摄

至此,当下的蓬洲古村,与潮汕地区的涉农村庄一样,形成了新村环绕旧村的格局。环绕旧村四周的新居民聚居点,成为村民住居和日常生活所在的场所,老村的旧宅只有少数家庭居住。有的家庭也对旧村里的房屋进行改建,如民国名士陈龙庆的故居,在沦陷时期被烧毁,20世纪90年代,其曾孙一代将其改建成为一幢5层高的楼房。同时,也有一些老人因为习惯于旧村生活而坚守在旧村里居住。比如村民陈寿添,年逾80,出身于陈源盛家族,其高祖陈步南在西门巷筑有大夫第四点金建筑一座,该建筑已有120年历史。陈寿添为了保护该建筑,一直坚持居住在其中,即便儿子成家后分居市区,他仍不改初心。随着年龄的增长,陈寿添正在家族中寻找继承人,继续维护家族的荣光,守住家族的精神家园。村民洪凯师,也年过80,是清末民国实业家洪双发的孙子。他近30年来也是固守和维护着洪氏位于亭脚巷的祖屋。

明朝的门楼与清人的题字 陈琳藩/摄

此外,还有少量的旧屋成为出租房,租给外来打工人员使用。旧屋、宗祠、庙宇则成为祭祀和慎终追远的场所,慢慢地就成为居民的精神家园。同时,有一些公共设施,比如老人活动中心建在旧村,或者新村旧村交界处。因而蓬洲的旧村虽然很少有人居住,但却也不乏人气。特别是到了时年八节和神诞之类的喜庆日子,旧村就一定全活了,充满喜庆气氛。通宵达旦的祭拜和文艺演出,更是村民难得的狂欢节

近年来,村里的宗祠、庙宇和一些著名房屋、教堂慢慢得到重修和复建。其中基督教荣耀堂、庄氏宗祠等均获重建。同时,一些私宅厅堂,出于家族祭祀的需要,也基本上得到有效的保养,还有不少也得到重建重修。不仅如此,在重修过程中,人们也注重对传统建筑的管理。房屋重修后,往往会说服一些人住进去,并从事厅房的管理工作。我们还注意到旧屋管理和使用的人群已渐见年轻化。

依然在使用的水井 陈琳藩/摄(www.xing528.com)

在经济改型的特定时期,蓬洲古村的转变及其存在的模式,在潮汕村落中颇有代表性。蓬洲古村独有的文物遗留和人文资源,以及其保护程度,使她显得颇有些独特。有一个研究成果表明,当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6000元的水平时,人们就会不自觉地进行自身人文溯源和回望。其实,现在这种回望的环境和人群均已经形成,我们相信,像蓬洲这样的古村是能得到应有的保护的。

【注释】

[1]陈琳藩著:《蓬洲杂录》,稿本。

[2]黄赞发著:《潮汕先民与先贤》,汕头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3页。

[3]饶宗颐:《汕头释名》,《饶宗颐潮汕地方史论集》,汕头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75页。

[4]饶宗颐:《汕头释名》,《饶宗颐潮汕地方史论集》,汕头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75页。

[5]李书吉纂修:嘉庆《澄海县志》,澄海县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1986年影印版,第42页。

[6]陈汉初等著:《光绪年间创建的蓬洲市亭》,《汕头埠图说》(二),稿本,第56页。

[7]重修天后宫理事会撰,《古渡口》立碑于蓬洲天后宫前古渡口遗址上。

[8]陈龙庆著,陈琳藩整理:《百怀诗集 龙泉岩游集》,暨南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96页。

[9]陈龙庆著,陈琳藩整理:《百怀诗集 龙泉岩游集》,暨南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9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