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位于西半球,自然地理分为北美洲和南美洲,面积达4254.9万平方千米,占地球地表面积的8.3%、陆地面积的28.4%。人文地理则将之分为盎格鲁美洲(大多使用英语)和拉丁美洲(大多使用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美洲地区拥有大约9.5亿居民,占到了人类总数的13.5%。
(一)美国及加拿大城市雨洪管理经验
21世纪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地表植被覆盖减少,天然地形地貌急剧变化,不透水地面增加,改变了流域的产汇流规律,自然水文循环过程受到影响,城市地表径流量增加。在此背景下,人们普遍认识到并开始广泛关注雨水作为可用水资源的经济性、资源性和可持续性,形成了适于各国的雨洪管理理念。[10]美国费城于2011年发布的“绿色城市,清洁水源”(Green City,Clean Waters或GCCW)规划是全美国第一个获得美国环保署认证的绿色基础设施规划,也使费城成为美国第一个通过绿色基础设施改善当地水源达到本州及美国联邦水质要求的城市。[11]加拿大是世界范围内最早推行雨水综合管理的国家之一,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将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应用于城市排水防涝规划、设计和流域尺度雨洪管理的研究,之后雨洪管理在城市水平和流域尺度上不断得到发展。
美国在城市雨水生态治理方面非常成熟,早在十几年前就形成了一套成熟的雨水治理模式。在美国,资金问题已经成为影响雨水治理模式推进的最大障碍因素,为此,美国各州形成了一系列多元化的融资模式。如通过PPP模式进行多元化社会融资以促成项目落地和解决项目面临的资金缺口;利用国家循环基金(SRF)内的绿色基础设施和水资源效率资金库,国家循环基金主要来自低利率的贴息贷款和债券发行,还有一部分来自各地的公益投资、普通基金和一部分环保管理基金,以及部分绿色设施项目的投资收益等。
(二)拉丁美洲城市化
拉丁美洲广义上包括了美国以南的全部美洲国家与地区。拉丁美洲拥有占地球陆地表面积将近13%的1919.7万平方千米陆地面积。截至2013年,拉丁美洲的人口估计超过6亿。在2014年,拉丁美洲有着5.573万亿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拉丁美洲地区拥有优越的自然资源优势,土地肥沃、阳光充足、水资源充沛、矿产丰富,亚马孙热带雨林地区堪称地球的绿肺,海洋渔业产品颇受世界各国青睐。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给拉美地区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也给动植物生长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拉美地区平均海拔仅600米,海拔在300米以上的高原、丘陵和山地占地区总面积的40%,海拔在300米以下的平原占60%,特别是南美洲安第斯山以东的广大地区,地域辽阔、相对平坦,为发育世界上流程最长、流域最广、流量最大的亚马孙河系及其他众多河流提供了可能。拉美地区林业资源丰富,是森林覆盖面积较大的大陆。南美洲森林面积达920万平方千米,占全洲总面积的50%以上,约占世界森林面积的23%。墨西哥、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各岛屿的森林面积合计约70万平方千米。这一地区的热带雨林是现今世界最大的、保存最完整的,总面积550万平方千米,其中330万平方千米在巴西境内,占地区热带雨林面积的60%,其余40%分布在法属圭亚那、苏里南、圭亚那、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和玻利维亚境内。拉美地区动植物资源也极为丰富。
拉丁美洲是当前世界发展中国家较为集中,并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地区。经过整整十年的努力,拉丁美洲逐渐缩小了与发达经济体之间的差距,并在解决不平衡问题上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在2015年,拉丁美洲的平均增长率低于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拉丁美洲仍然是世界上发展最不平衡的地区之一:贫困依然影响着28%的地区人口,非正规就业仍是顽疾。联合国拉丁美洲/加勒比海经济委员会《2018年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经济概览》指出:2018年,估计南美洲经济增长率为1.2%,中美洲增长率为3.4%,加勒比地区增长率为1.7%。就国家来说,多米尼加共和国和巴拿马将带动地区增长,两国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将增长5.4%和5.2%,其次是巴拉圭(4.4%)、玻利维亚(4.3%)、安提瓜和巴布达(均为4.2%)、智利和洪都拉斯(均为3.9%)。
1.拉丁美洲灿烂的古城市文明(www.xing528.com)
在印第安文化发展的每一个主要阶段,特别是在玛雅文化、印卡文化和阿兹特克文化的全盛时期,都留下了古代印第安人的宝贵遗址。这些遗址记载了古代印第安人文化中心——城市发展的历史。玛雅人大约在公元8世纪建立了100多座城镇。托尔特克人建立了辉煌的图拉城;阿兹特克人在特斯科科湖中的岛上建立起宏伟壮观的特诺奇蒂特兰城。在印卡文化的发祥地,印卡人创建了人口千万、以秘鲁为中心辐及现今厄瓜多尔、玻利维亚和阿根廷与智利北部的大帝国,库斯科就是印卡帝国的首都。
2.拉丁美洲国家非正规部门经济
拉丁美洲非正规部门就业人口的过度增长降低了就业质量,特别是农村移民的过度增加,加重了城市的就业矛盾。非正规部门的发展是发展中国家未来的必然趋势之一,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和社会的普遍关注与支持,更应该进行宏观和微观层面的系统性研究,摸清情况,研究适合其自身发展规律的合理路径和相应政策。
拉丁美洲的非正规部门产生于城市化过程中,其生存面临一个多种力量共存并相互作用的多重制约结构,这种结构对促进就业、降低转制成本、稳定社会等方面作用较为明显。拉丁美洲的城市贫民区为非正规部门集聚提供了合适的空间条件,但是非正规部门就业者逐步成为被边缘化的社会群体,无法享受政府的社会保障和医疗等福利待遇。“非正规部门”的概念界定为:泛指存在于城市中的规模小、技术落后、收入水平低、不稳定的从事商品生产、流通和服务的部门。主要包括微型企业、小型企业、小型住户企业、个体工商户、家庭型的生产服务单位、自营就业(包括独立的个体劳动者、家庭帮工、城市的农村就业者)。
2013年8月,拉丁美洲国家大约有1.2亿人在非正规部门就业,约占全部就业人口的47.7%。其中巴西就业人口的38.4%在非正规部门;阿根廷就业人口的46.9%在非正规部门;墨西哥就业人口的54.2%在非正规部门;非正规部门就业人口比例最高的秘鲁高达68.8%。可以说,非正规部门就业已经渗透到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实现非正规部门与社会的融合是拉丁美洲国家的一种战略选择,也是必由之路。
巴西、阿根廷、智利等拉丁美洲国家多年来在城市外来移民的管理方面探索出了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例如,巴西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走上城市化道路以来,大量农村人口从欠发达地区涌向位于东南沿海的里约州和圣保罗,使这两个地方的人口快速增长,达到了全国人口总数的40%。最初巴西政府没有建立城市外来人口登记和管理制度,大量移民在国内的自由流动,造成社会治安恶化等社会问题。巴西各级政府无法动态跟踪人口流动的具体去向,因此无从对症下药。近年来,巴西政府开展了城市外来人口综合管理机制的改革,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治安治理为先导,制订欠发达地区工业振兴计划,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就业机会增加,城市外来人口的增速放缓,甚至开始出现城市移民回流现象。同时,扩大了大城市的社会救助局服务对象的范围,将非正规就业人口纳入跟踪统计系统,目前城市外来人口聚居区(大多是非正规房地产集中的贫民窟)的社会治安问题正逐步得到解决,中下层民众的居住条件、生活条件也得到了提高。一些拉丁美洲国家更加注重城市的文化内涵与市民的身份认同。[12]
目前很多非正规住宅区已经升级为“社区”。巴西第五大城市、伯南布哥州的首府累西腓市将城市非正规住宅区(包括俗称的贫民窟)改造为“社会利益特别区”。巴西政府对一些规模较大的非正规住宅区进行了“正规化”市政规划,很多社区安装了有轨电车,市政部门为社区安装了必要的生活设施和体育、娱乐设施,现在这些曾经被称为贫民窟的非正规住宅区治安状况得到了根本好转,很多居民在社区内部实现了自营就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