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特海的有机哲学认为:“结合体是由一组现实实有的互相包容构成的关联性统一体,或者反过来说也是一样——是由这些现实实有互相客体化所构成的。”[25]城市、乡村、荒野与荒漠正是这样一组互相包容的关联性统一体。城市是创新与财富的聚集地,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政治的动物”,是能构筑城镇、栖居于城邦的动物。乡村是农业与人居生态环境的孕育地,而荒野和荒漠也有其独特的价值。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是荒漠之美。沙漠即沙质荒漠,是荒漠中面积最广的一种类型。沙漠地面覆盖大片流沙,广布各种沙丘。目前全世界沙漠面积约3140万平方千米,约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21%。沙漠不仅地域辽阔,而且还千姿百态,蕴含丰富的资源。其中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几乎占整个非洲大陆的1/3。撒哈拉大沙漠正处于回归荒漠带上,环境极端严酷。但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铁、铀、锰等,许多国家都在注视这块荒凉的宝地。撒哈拉沙漠的漫天黄沙来自何方?美国航天飞机利用遥感技术,发现了漫漫黄沙下埋藏着古代山谷与河流。因此有观点认为千里黄沙是远古时代无节制地伐林烧木,过度放牧的结果。也有观点认为是地质历史大周期,降水减少造成。[26]随着人类治沙能力的提高,局部沙漠之地有望重新披上绿装,成为未来希望的绿洲。
荒漠化土地辽阔,有着极为充沛的土地资源,可以利用荒漠土地生产绿色能源植物。荒漠里生长的植物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如麻风树、黄连木、石栗树、文冠果、油桐和光皮树等木本油料植物。木本能源植物可选用生长快、适应性和抗逆性强、热能高、同时兼有良好的生态功能的树种。阔叶树矮林型如栎、栲树、石栎、刺槐等树种;灌木型有沙棘、小叶锦鸡儿、柽柳、梭梭等树种;树生乔木型如柳树、桉树、铁刀木、马尾松、麻栎等树种。灌木能源植物:灌木具有耐干旱贫瘠和抗风沙,防风固沙,同时也是能质较好的能源植物,如柠条、火棘、沙棘、胡颓子、沙枣、悬钩子、刺梨、杜鹃、蔷薇、余甘子、山楂、灌木柳等。
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预言:“农、林、沙、草、海”五大产业将在21世纪掀起第六次产业革命。其中,沙产业理论是专门针对广大沙漠干旱地区提出的。钱学森认为,沙产业要充分利用沙漠戈壁上的日照和温差等有利条件,推广使用节水生产技术,搞知识密集型的现代化农业。他预言:中国西部16亿亩的沙漠戈壁将会为国人每年生长出几千亿元!沙漠戈壁在中国大约有16亿亩,与东部南部的农田总面积相近。
沙漠戈壁并非绝对的“不毛”之地,只有极少数的地域干旱不长植物,只要有些降水,沙漠戈壁就有植物生长,甚至有大量多年生植物。正是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因素,造就了沙漠戈壁植物的独特性和难以复制性,如特殊药材,各种习性特别、品质特别的沙生植物等,这些为沙漠生“金”提供了可能。而事实上,在西北沙区,有着充足的太阳能资源,有着无可比拟的天然、无污染的绿色环境,只需要转变沙区的常规思维定式,就可以寻找出新型农业的有利条件。中国18.2%的国土是沙化土地,每年还在以3436平方千米的速度扩展,直接受沙化影响的人口有4亿多。沙产业使沙区资源“变害为宝”,黄沙产“黄金”,为创业者提供了一个大有作为的天地。我国沙漠治理技术已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最新成功研发出了沙漠变土壤技术,为沙产业的发展提供助推力。
曹湘洪院士曾指出:我国国土面积广阔,边缘性土地有1亿公顷左右,其中荒草地4925万公顷,不宜垦为农田而可种植如麻疯树、黄连木一类的油料林木等能源专用植物的,可人工造林土地4667万顷,新森林445万公顷。平均每公顷油料林木出油1.5吨,将给生物柴油带来非常可观的原料。广阔的亚热带和热带低山丘陵是一座生物资源宝库,按利用率20%计算,可年产10亿吨生物质(折合5亿吨标准煤)。我国还有近333.3万公顷可开垦的沿海滩涂和大量内陆水域,可用于培育工程微藻,这又是一处非常丰富的生物柴油资源。“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广袤无垠的沙漠及荒地,种植绿色能源植物,对于应对全球气候问题,解决能源转型都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荒野,罗尔斯顿特别推崇其价值,认为“荒野历史上和现在都是我们的‘根’之所在”。他说:“我要跟苏格拉底争论,因为我认为森林和自然景观能教给我们很多城市的哲学家所不能教的东西……生命是在永恒的由生到死的过程中繁茂地生长着的。每一种生命体都以其独特的方式表示其对生命的珍视……哲学家应该不仅仅是考察城邦、考察文化,而必须把有活力的生命也纳入哲学思考的范围。”[27]罗尔斯顿将荒野地价值的类型分为:市场价值、生命支撑价值、消遣价值、科学价值、遗传多样性价值、审美价值、文化象征价值、历史价值、性格塑造价值、治疗价值、宗教价值和内在的自然价值。
奥尔多·利奥波德(Aldo Leopold)认为:“荒野是人类从中锤炼出那种被称为‘文明’成品的原材料。”利奥波德认为荒野的价值在于:“为休闲而用的荒野”;“为科学而用的荒野”;“为野生动物而用的荒野”。针对荒野正在迅速地消失,利奥波德呼吁保护荒野、珍惜荒野。他认为:“荒野是一种只能减少不能增加的资源。侵犯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受到阻挡或减弱,以便维护荒野为休闲、为科学、为野生动物而用的能力;但从总的意义上来说,要创造新的荒野是不可能的。”[28]
城市与乡村由于具有生命的主体人的活动,使得城市与乡村也具有了生命的特征。在生命的长河中也有着“过去、现在与未来”,是一种奔涌向前的逆熵流。德国哲学家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Oswald Spengler)在《西方的没落》一书中写道:“世界史就是人类城市的发展史,国家、政府、宗教等无一不是从人类生存的这一基本形式——城市中发展起来并附着其上的。”因此,说未来的城市决定了地球和人类的命运并不为过。
生态系统被公认为是开放的、动态的、很难预测的、多相平衡的系统:“干扰”是生态系统的一种常见的固有系统;“自然演替”具有多重途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历史背景;“弹性”取决于各种时空尺度上的物种在分布、丰度、动态方面的相互作用。对于城市、乡村、荒野、荒漠组成的生态系统,我们需要施加有利于全球气候变化改善的“绿色干扰”,努力绿化荒山、荒漠,增强人居环境抵御自然灾害的“弹性”。干扰能在这两个方面缓和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之间的关系:干扰可以增加多样性产生独特的系统特征(如涌现特征)的机会;干扰或能遏抑生态系统被一个单一的类别控制的几率。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在城市成长进程中,我们需要让乡村变得美丽,要维护好荒野,要征服并绿化荒漠。让城市、乡村、荒野和荒漠有机协调起来。
[1]怀特海.宗教的形成·符号的意义及效果[M].周邦宪,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
[2]怀特海.过程与实在[M].李步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202.
[3]《庄子·杂篇·庚桑楚》.
[4]朱勍.从生命特征视角认识城市及其演进规律的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7.
[5]吴兴华.从“实体”到“机体”——论怀特海对自然观的拯救[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45.
[6]仇保兴.复杂适应理论(CAS)视角的特色小镇评价[J].浙江经济,2017(10):20-21.
[7]李彦军.产业长波、城市生命周期与城市转型[J].发展研究,2009(11):4-8.
[8]李晓斌.产业升级与城市增长的双向驱动——基于中国数据的理论和实证研究[J].城市规划,2017(5):94-111.
[9]盛朝迅.五大新经济将引领“十四五”产业发展[N].中国经济时报,2019-04-02.
[10]邓心安.生物经济:挑战与对策[J].科技中国,2018(10):48-51.(www.xing528.com)
[11]盛朝迅.五大新经济将引领“十四五”产业发展[N].中国经济时报,2019-04-02.
[12]列宁.列宁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96-197.
[13]习近平在河北慰回困难群众并考察扶贫开发工作[OL].中国政府网,2012-12-30.
[14]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157.
[15]丹·塞诺,索尔·辛格.创业的国度:以色列经济奇迹的启示[M].王跃红,韩君宜,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X.
[16]中共中央国务院.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EB/OL](2018-09-26).http://www.gov.cn/zhengce/2018-09/26/content-5325534.htm.
[17]费孝通.费孝通中国城镇化道路[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0:10.
[18]周学良.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研究[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7.
[19]杨传开,朱建江.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困境与路径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8(11):1-7.
[20]于飞,俞璐,陈劲.城市互联网在中国发展的典型模式:智慧型特色小镇iTown的内涵及智慧架构标准[J].城市发展研究,2018(11):65-72.
[21]潘飞.生生与共:城市生命的文化理解[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2.
[22]胡鞍钢,谢宜泽,任皓.高质量发展:历史、逻辑与战略布局[J].行政管理改革,2019(1):19-27.
[23]姚星星.基于协同视角的易地搬迁脱贫分析[J].延边党校学报,2017(2):66-69.
[24]张婕.易地扶贫搬迁助力乡村振兴的衔接效应[J].产业创新研究,2020(6):73-75.
[25]怀特海.过程与实在[M].李步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40.
[26]吴时舫,苏宇轩.互联互通的世界[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8:56.
[27]罗尔斯顿.哲学走向荒野[M].刘耳,叶平,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9.
[28]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M].侯文蕙,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