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尔·沙里宁(Eliel Saarinen,1873—1950)是芬兰裔美国城市规划师、建筑师和理论家。1917年沙里宁在着手赫尔辛基规划方案时,发现市中心拥挤,而卫星城仅仅承担居住功能,导致生活和就业不平衡,市中心与卫星城之间交通极为拥堵,并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他主张在赫尔辛基附近建设一些可以解决一部分居民就业的“半独立”城镇,以缓解城市中心区的紧张。他的著作《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系统阐述了他的有机城市思想与有机疏散理论,至今对交通堵塞、房屋拥挤、城市体积急剧膨胀等“大城市病”的破解之道仍有指导和启发作用。沙里宁将城市比作生物的活的机体,把交通拥挤、贫民窟、无序扩张看成细胞组织坏死(癌细胞),需要对城市实施“手术”,切除内城中的衰败部分,建设新的城区。他指出:“往往占有城区最好位置的大片工业用地,将腾出来做其他急需之用。工业本身则因不再局限于拥挤的环境中,可以在伸缩性较大的地区,和在改善的运输条件下,更有效率地进行生产。”[30]在他的“有机疏散”模型中,不同城区之间以快速交通干道联系,在每个城区内部以就近集中原则布置,倾向于中世纪欧洲传统城市小尺度、不规则、更适宜步行的路网。面对城市的拥堵、疾病传染、环境污染,伊利尔·沙里宁提出了“有机疏散”的城市设计思想,主张将现有拥挤的大城市进行“分散”,形成一个个生活功能完备的城市新区,新区之间进行有机联系。他认为过度拥挤、贫民窟蔓延、趋向衰败的城市,需要有一个以合理的城市规划原则为基础的革命性的演变。使城市有机疏散,既要符合人类聚居的天性,感受城市的脉搏,又能享受乡村的宁静美好,使人们居住在一个兼具城乡优点的环境中。
沙里宁特别推崇城市布局的有机秩序,如同一株树木,“它的大树枝从树干上生长出来时,就会本能地预留出充分的空间,以便较小的分枝和细枝,将来能够生长。这样,树木的生长就有了灵活性,同时树木的生长中的每一部分,都不致阻碍其他部分的生长。”城市是一个有机体,建筑是这个有机体的细胞,城市片区是“细胞组织”。城市建筑应当在体量、比例、尺度、高度等方面相互协调,不同城区之间设有大面积的城市绿化,构建城市的有机秩序。跟霍华德的“母星与卫星城”的彻底隔离模式不同,沙里宁主张城市采取一种“半独立城区联盟”模式,是一个更紧凑的布局,各城区之间以不到一公里的绿带进行隔离,新城与旧城、新城与新城之间彼此有联系,通过一个逐渐的过程离散,“有机”地进行分离。沙里宁主张将拥挤、衰败的城市“有机疏散”,模仿自然有机体的生长方式进行城市设计,强调不同城市间的差异性与内涵,体现了一种尊重自然、尊重生命的有机和谐理念。(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