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工业革命带来的城市化以及影响

工业革命带来的城市化以及影响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工业革命是城市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工业革命之前,城市只是作为统治阶级的政治中心或者是以重要战略地位而存在,规模有限,城市数量和人口也很少。工业革命使生产方式发生彻底的改变,大机器生产代替工厂手工生产,生产效率得到了巨大提升,从而推动了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英国工业革命的成果传输引发了德国、美国、法国广泛的工业革命与城市的兴盛。工业革命后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政治、经济体制随之发生巨大变化。

工业革命带来的城市化以及影响

城市化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进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工业革命是城市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是大规模城市化的发端。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为重要标志的工业革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生产力,迅速地改变了资本、财产和人口等的分散状态而走向集中,使城市规模急剧扩大,人口数量明显增加。工业革命开始以后,世界城市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重以每50年翻番的速度增长,1850年为6.4%、1900年为13.6%、1950年为28.2%,至2000年世界城市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重已超过50%。[9]

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当时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率先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巨大的飞跃,以机器生产的大工厂得到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产生了一批新兴的工业城市,掀起了城市化浪潮,其中以英国最具代表性。工业革命之前,城市只是作为统治阶级的政治中心或者是以重要战略地位而存在,规模有限,城市数量和人口也很少。工业革命之后,手工业生产不再适应生产力迅速发展的需要,大机器生产的工厂拔地而起,它需要更多的生产要素来满足工厂日常的生产。以英国伯明翰曼彻斯特为例,伯明翰依靠丰富的煤炭资源迅速由原来的小村庄成为一个工业城市;而曼彻斯特在工业革命以前只是一个小镇,到1830年,棉纺织厂已经达到99家,在那时已成为世界棉纺织工业之都。[10]随着工厂的集中,人口的大量繁衍,城市人口大幅增加。曼彻斯特在1685年时约有人口6000,在1760年时,发展到3万~4.5万之间。伯明翰在1685年时约有人口4000,而到1760年时,几乎增加到3万。1801年时,曼彻斯特人口为72275人,而1851年时达到303382人。[11]如果说,以蒸汽机为动力,为世界各地市场生产商品的工厂是扩大城市拥挤地区的第一个因素,那么,新的铁路运输网在1830年之后则更是大大促进了城市的扩大和拥挤。[12]如巴黎伦敦纽约,在1800年城市人口分别为64万、80万和6万,到1900年则增加到300万、700万和450万。

生产的集中使城市人口的增加势不可挡。工业革命使生产方式发生彻底的改变,大机器生产代替工厂手工生产,生产效率得到了巨大提升,从而推动了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从1760年产业革命开始到1851年,英国花了90年时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基本实现城市化。而当时,世界城市人口只占总人口比例的6.5%。

英国工业革命的成果传输引发了德国、美国、法国广泛的工业革命与城市的兴盛。进入19世纪以后,这些国家的城市化明显加快,农村人口沿村镇→城镇→城市路径开始大规模迁移,地区大城市则借助资本与商品的双重输出成为全球性的经济中心城市,如20世纪初的美国纽约,已取代伦敦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中心。[13]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阶段,商业资本占统治地位让位给工业资本居于主导地位,经济思想也由重商主义国家干预转到“看不见的手”的自由市场调节,城市化与工业革命的互动实现了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双重推进。工业革命后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政治、经济体制随之发生巨大变化。

但与此同时,这个环境的另一部分也在发生一种破坏,其速度常常是更快:森林被毁坏,土壤被破坏,有些动物如海狸、野牛、野鸽等被全部灭绝,而抹香鲸和露脊鲸等则被大批捕杀……这些制造商,由于缺少科学知识或利用废料的技术经验,常常将他们宝贵的副产品倒在河里。大批的炉渣、烟灰、废铁、乱七八糟的废料、垃圾,堆积如山,有时甚至堵死河道,高出河面。生产加速了,原料和产品的消耗也加速了,而在废金属利用有利可图之前,七歪八扭或是破烂的废料和固体垃圾堆满在地上,破坏了风景。无数的脏东西都在河里洗,整车整车从染坊和漂白工场里出来的有毒物质都往这条河里倒,蒸汽锅炉把沸腾的废水,连同它们发臭的杂质,全部排放到河里,让它们自由流去,东闯西撞,有时流经又黑又脏的河岸,有时流经红砂岩的悬崖峭壁之下,简直不是一条河,而是一条污水明沟。工人的住房和有些中产阶级的住房,就建在钢厂、印染厂、煤气厂旁边,或者建在铁路的路堑旁。这些住房常常建在灰末、破玻璃和垃圾等组成的土地上,这种土地连草也不长,也有些住房建在垃圾堆旁,或建在大的永久性的煤和煤渣堆旁。这样,垃圾堆发出的恶臭,烟筒冒出的黑烟、机器的吼声和叮叮当当的敲打声,都骚扰着附近的住户。即使设计的水平这样低,即使是如此的恶臭和污浊,在许多城市中,连这种住房也很缺乏,于是出现了更糟糕的情况,地窖也用来做住所。在利物浦,每6个人中有1个人住在“地窖”中,甚至在20世纪30年代,伦敦仍然有2万人住在地下室,这些地下室从健康方面说是不适合市民居住的。这种邋遢和拥挤情况还会带来传染病老鼠会传染鼠疫;臭虫在床上大量繁殖,使人睡不好觉;虱子会传染斑疹伤寒苍蝇一会儿飞往厕所,一会儿又叮住婴儿食品。此外,黑暗的房子加上阴湿的墙几乎成了繁殖细菌的温床,特别在过分拥挤的房子里格外能通过呼吸和接触而传染……[14]

随着工业的集聚和大发展,城市随处可见冒着黑烟的烟囱和排放工业废水的工厂。大量的炉渣、废料、垃圾四处堆积。化学工业、染织工业临河而建,把清澈的河流变成污水沟。机器噪声隆隆,城市上空漂浮着怪异的气体。垃圾横流、牲畜到处乱跑,城市成了传染病的温床,霍乱瘟疫在城市中传播。工业城市的另一“景观”就是“拥挤”。中世纪狭小的城市街区已不能适应迅速增长的交通需要。传统住宅过于紧张、狭小,容纳不了持续涌入的居民。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导致住宅缺乏、交通阻塞、中心拥挤、建筑混乱、城市环境恶化等种种令人诅咒的“城市病”。恩格斯在1845年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中曾详尽地揭露了英国工人阶级恶劣的生活环境,他写道:“一切腐烂的肉类和蔬菜都散发着对健康绝对有害的臭气,而这些臭气又不能毫无阻挡地散出去,势必要造成空气污染。因此,大城市工人区的垃圾和死水洼对公共卫生造成最恶劣的后果,因为正是这些东西散发出制造疾病的毒气;至于被污染的河流,也散发出同样的气体。但是问题还远不止于此。”[15]

大自然被无情地破坏,被贪婪地剥削。犹如生命基础的双螺旋结构,工业革命使城市与大自然之间的双螺旋演进到严重对立的一面。工业革命在带来大发展、大变革的同时,仿佛同时也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各种丑陋和污秽肆虐大地,只把清除这些污秽的希望留给后人。

恩格斯就曾在论述生态问题时告诫人类:“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绝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绝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16]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曾指出:“由此可见,一定的生产方式或一定的工业阶段始终是与一定的共同活动方式或一定的社会阶段联系着的,而这种共同活动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由此可见,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因而,始终必须把‘人类的历史’同工业和交换的历史联系起来研究和探讨。”[17]产业技术是城市化的深刻基础。技术社会化形成社会技术,并催生技术产业化,是城市化的条件和动力。产业技术的本质内含其对城市化的决定作用,城市化的本质内含其与产业技术的互动性和关联性。产业技术与城市化之间存在一种历史对应关系。不同的产业技术链或产业链交替地成为主导链,产业技术网或产业网就会持续地扩张,城市化便持续地加速。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城市化速度增加了十倍。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写道:“资产阶级使农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它创立了巨大的城市,使城市人口比农村人口大大增加起来,因而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脱离了农村生活的愚昧状态。正像它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18](www.xing528.com)

马克思恩格斯在当时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的背景下,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预见共产主义的美好未来,阐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与自然的解放,指明了城市化演进的路径是城市与自然和谐,城乡融合。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复归,是自觉实现并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实现的复归。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19]

19世纪末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实现了电气技术及生产的自动化,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改善了劳动条件,促进社会生产力直线上升。电力技术使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发展出电力、电子、化学、汽车和航空等一大批技术密集型新兴产业。第三产业(包括运输、通信、商业、金融、行政和法律等服务业行业)也开始出现。生产部门和业务部门迅速走向集中,催生出城市工业区的繁荣。商品、劳务、资本以及生产过程和科学技术的跨国流动,导致国际贸易、跨国公司的迅速扩展和全球金融网络的形成。一些原为商业中心、工业中心的大城市凭借自身雄厚的经济实力、自然条件和历史条件,逐步形成了国际经济的中心,如伦敦、纽约、巴黎、东京、法兰克福米兰阿姆斯特丹芝加哥洛杉矶香港汉堡等。然而,交通工具的改善,使城市出现向乡村无序蔓延的倾向。人与自然的矛盾依然尖锐,20世纪十大环境公害事件大多发生在城市或工业区,如:1930年马斯河谷烟雾事件、1943年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1953日本水俣病事件、1984年印度博帕尔事件、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1986年剧毒物污染莱茵河事件等都对生态环境和人身健康造成了严重破坏,震惊世界,至今仍须警醒世人。

第三次工业革命实现了信息化,20世纪电子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出现提供了技术前提,信息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同时,生物工程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工程催生新兴产业迅速发展。网络技术把分散的计算机联成一体,移动通信适应了现代社会快节奏、人员流动性强的需要,互联网促进了“地球村”的形成。国际上的生态与可持续发展城市普遍出现了产业结构的“非工业化”,城市的工业中心的地位不断下降,石油、煤炭、化工产品等对环境危害最为严重的工业逐步萎缩衰退,新兴的电子、通信、生物技术等高技术产业迅速发展。城市产业结构继续向信息化方向发展,信息化对城市化社会结构产生决定性影响。交通和商业都有着天然的默契,交通的发展也带来了商业的繁荣。从崎岖不平的城市小路发展到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从单一的公交铁路到多样化的自由出行,从平面的地面交通到上天入地的多层次交通体系,快速公交、高铁、地铁展现了城市的速度、快捷、现代文明。人车分流、潮汐车道、循环交通,绿色出行不断创新和尝试打通着城市的“脉络”。

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推进智能化、机器人、基因技术、大数据、云计算、万物互联与物联网、机器学习人工智能,是一个机器可能取代众多人类工作的世界,突出智能工厂、智能生产、智能物流及智能服务四大主题。第四次工业革命技术突破性创新领域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及新交通技术领域,同时还在衍生的新材料、生物医疗等多个方面有所体现。物理、数字与生物世界的融合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内容,这样的融合为节约资源、提高资源效率提供了巨大机遇,使人口的聚集地城市发生深刻变革。“一个城市若拥有极速宽带,并在交通系统、能源消费、废物处理等领域采用数字技术,就会更高效、更宜居,也就比其他城市更有吸引力。”[20]物联网将人造环境与自然环境融合在了一个有序运转的网络中:所有人和所有事物为促进协同作用而互相沟通,为优化社会效率而促进互联,同时保证全球的公共福祉。[2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呈现地面、天空、地下、海底的4D立体发展的格局。上天的飞机、立交、高架、轻轨等,地面的高铁公交、快速公交BRT、有轨电车、中低速磁悬浮、共享单车、机动灵活的潮汐车道等,入地的地铁、地下通道,以及应用真空磁悬浮技术的海底超级高铁让城市的交通空间不断地拓展,呈辐射状向外延伸,连接着城市与乡村、城市与城市、国家与国家、大陆与大陆、大洋与大洋,逐渐带动城市空间的立体革命。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发展,历经艰难曲折的过程,城市逐渐转向与大自然和谐的一面。城市化演进各阶段的特征比较如表7-1所示。

表7-1 城市化演进各阶段的特征比较

一方面,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发展。工业革命的核心内容是机器大工业代替了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由于机器大工业导致社会分工不断深化,要求各企业和各部门间密切配合,使社会生产成为不可分割的统一的生产过程。各企业和各部门间日趋紧密,促进原有的城市不断扩大,城市化的进程也由此而加快。工业革命的发展推动着城市化的进程,促进了城市的发展。[22]另一方面,城市化为工业革命提供了保证。基础设施(工业基地、电、水、下水道、公路、铁路、电信、港口)的投入为生产的组织、市场的完善提供了成本的规模经济。城市劳动力和企业的聚集具有聚合经济效益。城市里的金融体系促进资金的循环资源的配置。工业化与城市化就紧密结合在一起,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二者互为因果、互相推动。工业化有力地促进了初始城市化进程,城市化的发展反过来给经济增长注入强大的动力,工业化和城市化之间形成一种互相促进的机制。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以后,基础设施逐渐完善,产业逐渐由工业转为商业、贸易、金融、证券、房地产和咨询等服务业中心。人们的生态意识增强,奉行绿色城市主义,城乡逐渐融合,差距逐渐缩小。未来的信息社会城市化,城市功能多元化、多样化。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发展,产业以信息流通、管理、服务为中心,将更加集约化、信息化和节约化。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普遍提升,将逐渐实现城乡融合一体,城市与自然和谐。

工业革命不断迭代推动着城镇化的迅速推进,在当前,由于城市的过度过快膨胀,也出现了交通拥堵,房价高企,空气污染,环境破坏等诸多“城市病”,城市从规划到建设审美氛围的缺失,建筑与规划不能根据地形地貌和居民的需求有机协调,单调乏味的街区、“千城一面”市貌的现象比较严重。当前,一些城市存在片面强调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和环境需要,土地使用不合理的问题;一些城市存在交通拥堵,人车不分,相互干扰和混杂,基础设施短缺简陋的问题;一些城市存在建筑布置得各自为政而忽视整体环境,杂乱无序,缺乏城市特有风貌的问题。在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中,城市需要理清城市设计与建设的关系,特别是城市土地、投资、现状、基础设施、交通等市政设施在建设中的相互协调和制约关系。如何建设美好的城市,是当前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也是一个不断演进的命题。工业革命后面对当时的困难和问题涌现了一批卓越的城市设计思想家,梳理城市设计思想脉络,将有利于启迪智慧,借鉴前行的方向。城市设计致力于研究城市空间形态的建构机理和场所营造,是一门在不断创新发展的学科。城市设计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面对涌现的问题,探索创新,凝聚着一代代人的创造力和智慧,是我们当下建设美好的城市需要学习借鉴的宝贵财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