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中世纪城市看成一个整体,我们很容易从规划层面上找出中世纪城市的标志性特征。城墙、主教堂、集市是中世纪城市必备的公共建筑。城墙是中世纪城市的显著特征,它是中世纪城市的标配,有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和实际功用,对中世纪城市的存在与发展起到了各种或正面或负面的作用。
西罗马帝国衰亡以后,西欧大陆陷入动荡,随之而来的是蛮族劫掠,群雄割据,战火纷争不断。在这种背景下,安全成为居民关注的核心要素,城墙作为古代传统的防御工事得到恢复。无论是罗马帝国时期的旧城,还是择址新建的新城,城墙的修复、新筑和维护总是当务之急。城墙的直接功用在于防御劫掠,间接结果是人口集聚。这里,我们仍然可以拿芒福德的“容器-磁体”论作形象的解释。城市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求,作为城市一部分的城墙就满足了人们寻求安全庇护的需要,因而城市的容器功能激发城市的磁体效应,导致周边寻求安全的农民纷纷进入有城墙保护的城市。这种人口集聚最终为许多中世纪城市的产生奠定了人力基础。
中世纪城市与其他时期、其他地区的大多数城市不同,它是先有居民住宅,后有的街道。房屋临街密集分布,间距过小在现在看来或许十分平常,但对于中世纪城市来说则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由于就地取材,中世纪城市民居基本都是木质结构,加上常用蜡烛照明,寒冬要用火取暖,很容易发生火灾。由于房屋密集,一旦火灾发生就会出现“火烧连营”的情况。但凡研究中世纪城市史的历史学家都会专门谈到中世纪城市的火灾问题。在经历许多次大火的摧残之后,直到13世纪,居民才开始利用石灰水刷墙隔火,并鼓励用石材建房。然而这种补救措施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世纪城市居民区频频失火的问题。(www.xing528.com)
主教堂是中世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其对中世纪城市发展的影响丝毫不亚于城墙。一般而言,主教堂位于城市的市中心。这里的市中心概念并不是地理意义上的城市正中心,而是街道汇聚的中心焦点。把主教堂放在城市中心区的位置上体现了中世纪城市规划的特点和关键。在战火纷飞、物质匮乏的时期,基督教所能提供的精神指引显得弥足珍贵,这种精神上的依附直接体现在居民对基督教堂建造的慷慨上。人们会用核心地带的广阔区域建造主教堂,教堂正门前配有广场,这对于用地紧张的中世纪城市来说十分奢侈,也直接影响到了市场的布局。人们会用稀缺的石材建造教堂,技艺精湛的工匠会给教堂嵌以最华丽的装饰,以至于后人在考察中世纪城市的教堂时会将它当作艺术品一样来欣赏。人们会把主教堂建得很高,以至于在城市的任何角落都能看到主教堂的尖顶,这样的天际线满足了人们虔诚的朝敬需求。主教堂的建筑和布局体现出宗教是中世纪城市的核心功能之一,这使中世纪城市充满了宗教文化色彩。祷告、弥撒、盛装游行、宗教仪式、露天表演是城市生活的一部分,而教堂是这些城市生活的核心、起点和终点。因为教堂的存在,城市的社会生活才变得如此丰富多彩。
集市是中世纪城市的重要公共场所,它和教堂被莫里斯称为中世纪城市的两大核心。市场是商人聚居的原因。因为市场的存在才造就了城市里富贵的商人阶层。而又因为商人阶层的存在,中世纪城市才出现新修的教堂、救济院、医院、大学等一些公共机构。这使得中世纪城市的公共空间不再稀少,从而充满更多的人文魅力。不过中世纪的集市并不算固定设施,它位于主教堂附近的空地,而且空间布局受主教堂以及周边民居占地的影响,因而呈现出各种不规则的几何图形,包括椭圆、长方形、三角形、多边形等。中世纪城市的许多集市主要用于大规模的商品交易,而且并不是长年存在。集市是人们世俗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城乡之间的货物交换主要通过集市来完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