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物界与城市:植物提供食物与药源,生态功能价值巨大

生物界与城市:植物提供食物与药源,生态功能价值巨大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推算,地球上的植物为人类提供约90%的能量,80%的蛋白质,食物中有90%产于陆生植物。植物也是医药的重要来源,仅中国就有11000种药用植物。据研究,地球上16类生物群区具有17大生态功能与效益,其年总值3.3×1012美元,相当于全球1994年生产总值的1.8倍。国家大力支持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而森林城市恰好可以发挥这一作用。

生物界与城市:植物提供食物与药源,生态功能价值巨大

生物界的发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随着地球历史的发展,由原始生物不断演化,其间大约经历了30亿年。有的种类由兴盛到衰亡,新的种类又在进化中产生,形成地球上现存的已知50多万种植物,包括藻类、菌类、地衣类、苔藓、蕨类、裸子和被子植物等七大类群。地理分布、大小、形态结构、寿命、生活习性、营养方式、生态习性和繁殖方式等各不相同的多种多样的植物体,共同组成了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植物界。伴随着人类刀耕火种,狩猎和开垦荒地,是动物物种灭绝的过程。据考证,在认知革命发生的时候,地球上大约有200属体重超过50公斤的大型陆生哺乳动物。而等到农业革命的时候,只剩下大约100属。动物的第一波灭绝浪潮是由于采集者的扩张,第二波灭绝是由于农业的扩张,第三波灭绝是工业活动。如今人类社会走向后工业的信息化城市化时代,是否可以畅想,人类如果都住进了城市,则有更多的原野和丛林得到修复,让更多种类的受保护的野生动物栖息、生存。当前中国正在开展的对于“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实行易地扶贫搬迁的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居民搬迁进安置点,对迁出地进行生态修复,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植物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它们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以及对环境的适应性各不相同,千差万别。植物的分布极为广泛,从平原到冰雪常年封存的高山,从严寒的两极地带到炎热的赤道区域,从江河湖海到沙漠荒原,到处都分布着植物。而且植物在形态结构上表现出多种多样,有肉眼看不见的单细胞原始低等植物,也有分化程度高,由多细胞组成、结构复杂的高等植物——种子植物;低等植物的结构简单,多以孢子繁殖后代,而种子植物则结构复杂,用种子繁殖后代;植物的生活周期长短也不一致,一些低等植物几分钟即可完成一代生活史,高等植物中的被子植物有多年生木本及一年生、二年生和多年生的草本。

植物界是由最初的原始植物逐渐进化而来的,进化过程中,有不同的适应方式。随着进化过程的推进,出现结构和功能上的特殊化,因而有不同的形态结构,发展成为各种各样的植物,其中种子植物是现今地球上种类最多、形态结构最复杂、和人类经济生活最密切的一类植物。树木、农作物和绝大多数的经济作物都是种子植物。

(一)植物的作用

植物是生物圈中一个庞大的类群,它们在生物圈的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处于最关键的地位,在自然界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植物是自然界的第一生产力

人类和各类生物生存主要是直接或间接地依靠绿色植物提供各种食物和生存条件。据推算,地球上的植物为人类提供约90%的能量,80%的蛋白质,食物中有90%产于陆生植物。人类食物约有3000多种,其中作为粮食的植物主要有20多种。植物也是医药的重要来源,仅中国就有11000种药用植物。以绿色植物为主体的生态系统功能及其效益是巨大的。据研究,地球上16类生物群区具有17大生态功能与效益,其年总值3.3×1012美元,相当于全球1994年生产总值的1.8倍。中国1998年长江流域和松嫩流域发生的特大洪水,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上游的森林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丧失了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功能,以及中游的湖泊湿地生态系统丧失了水分调节功能。

2.植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与生态平衡中的作用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量的CO2和放出大量的O2,以维持大气中CO2和O2的平衡;通过合成与分解作用参与自然界中氮、磷和其他物质的循环和平衡。有机物分解的主要途径:一方面是植物和其他生物的呼吸作用;另一方面是死的有机体经过非绿色植物细菌真菌的作用发生分解,或称为非绿色植物的矿化作用,使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再回到自然界中,重新被绿色植物利用。

3.植物界是植物种质保存的天然基因库(www.xing528.com)

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千姿百态、种类浩瀚的植物界,是一个天然庞大的基因库,是自然界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据分类学家估计,全世界现有植物50多万种,高等植物23万多种。植物界所包含的极大种质资源,为人类驯化野生、改良新品种提供了广阔的遗传基础。

4.植物对环境的保护作用

植物在调节气温、水土保持以及在净化生物圈的大气和水质等方面均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补充大气中的氧气。有些植物具有抗性及吸收累积污染物的能力,如银桦、桑树垂柳等具有较高的吸收氟的能力,杨树槐树具有较高的吸收镉的能力,植物还有降低和吸附粉尘、调节气候、减弱噪声等作用。另外水生植物能吸收和富集水中有毒物质;有些植物对污染物表现得相当敏感,可以用来检测环境污染的程度。植物具有水土保持的作用。植物的存在可减少雨水中地表的流失和对表土的冲刷,防止水土流失,防止水、旱、风、沙等灾害,进而改善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环境。[5]

(二)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

2018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家大力支持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而森林城市恰好可以发挥这一作用。森林城市是以城市及周边地区林木为重点的生命支持系统,是以建设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为主体的生态功能稳定且结构完善的现代近自然型城市,是以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城乡绿化、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目标,为经济社会服务的复合系统。[6]

森林城市的建设是要建立一种人造环境下的森林生态运作系统。城市森林可以增加城市生态环境容量。森林在生态上可以使得城市成为一个空气清新、湿度适宜、温度可调、水土保持良好且适宜人类居住的场所;森林城市在精神健康方面可为居民提供一个能消除疲劳、增强自我调节能力与场所认同感的森林休闲环境。

从全球视角来看,森林城市的建设还能够对维护物种多样性与应对气候变化作出积极的贡献。一方面,森林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能够创造和增强有利于不同物种生存的综合生态环境,有助于维护生物多样性;另一方面,森林城市中高覆盖率的绿色植被和系列绿色基础设施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节约能源消耗,并降低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从而降低城市发展对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的负外部性影响。

《全国森林城市发展规划(2018—2025年)》指出: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有机生命共同体的战略思想,将发展森林作为森林城市建设的中心任务,充分发挥森林对维护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特殊作用。同时统筹兼顾湿地保护、河流治理、防沙治沙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等方面,推进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发展。

规划总体布局是构建“四区、三带、六群”的中国森林城市发展格局。“四区”为森林城市优化发展区、森林城市协同发展区、森林城市培育发展区、森林城市示范发展区。作为森林城市建设的主体区域,需要充分结合区域发展程度,分类侧重推进森林城市建设。主要目标是形成有区域特点的森林城市建设模式。“三带”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森林城市防护带、“长江经济带”森林城市支撑带、“沿海经济带”森林城市承载带。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城镇、城市发展带,需要提高生态支撑能力。主要目标是为国家发展战略提供生态支撑,通过城乡统筹发展提升城乡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六群”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长株潭、中原关中天水六个国家级森林城市群,作为各区域的森林城市群建设示范,需要提高城市的生态承载能力,主要目标推动森林连城,加强城市间的生态空间一体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