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命之城市:基于怀特海有机宇宙论

生命之城市:基于怀特海有机宇宙论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怀特海接着写道:“然而城市也有城市的不利之处。迄今为止,没有哪个文明是自立的。每个文明都要经历产生、发展、衰落的过程。我们随处都可找到证据来证明,这一不祥的事实是由于拥挤的城市生活中内在的生物缺陷。于是慢慢地,开始时是朦胧地,出现了一种相反的趋势。更好的道路和更好的车辆首先诱使富有阶级住在城郊。”城市是天、地、人运行的生命之果。

生命之城市:基于怀特海有机宇宙论

城市是什么?“城”和“市”最初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古汉语中,“城”是指在一定地域上用作防卫而围起来的墙垣,《墨子·七患》中曰:“城者,所以自守也”,《吴越春秋》中说“筑城以为君,造郭以守民”,可见“城”是当时的军事设施和统治中心。与此对应的“市”则是指进行商品交易的场所,《管子·小匡》曰:“处商必就市井”,《周易·系辞下》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因此,“市”是古时候商品的流通中心。也就是说,“城”为行政地域的概念,即人口的集聚地;“市”为商业的概念,即商品交换的场所。在生产力发展的驱动下,商品交换日趋频繁,成为日常生活之必需,客观上要求为商品流通提供一个固定的场所,于是“城”与“市”逐渐融合,并最终走向了统一,形成它的血肉之躯,即城市。

怀特海在《观念的冒险》一书中写道:“在城市发展的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关于社会行为习惯以及随之而来的商业关系、财产的变动不居的价值的又一个例子。自有文明以来直至今日,被我们称为城市的那些人类聚居之地,一直紧随着文明的生长而生长。其之所以如此,是有许多明显的理由的,诸如用城市的高墙保卫聚集起来的财富;有利于聚集生产所需的材料;有利于聚集劳力,后来则是聚集热能;为种种商业关系提供相与交往的方便之地;有利于聚集审美的以及文化的种种机会以供人享乐;有利于集中政府和其他领导机构,比如行政的、司法的,以及军事的。”[15]他指出了城市的特点是聚集文明、财富、智慧、文化与美。

无论是细胞、生物体、生态系统、城市还是公司,高度复杂的、自我维持的结构需要其无数构成单元进行密切的整合,在生命系统内的网络系统需要不断进化和优化。网络决定了能量和资源被输送到细胞中的速度,这也就决定了所有生理学进程的速度。大象的体重差不多是老鼠的1万(104)倍,相应地,大象的细胞数也是老鼠的1万倍。但大象的代谢率(即保持大象存活所需的能量)只是老鼠的1000(103)倍。这里3∶4=0.75是指103和104的指数的比例。这是伴随着体积的增大而取得规模经济的绝佳例子。并且代谢过程中的细胞损伤率下降使得大象更长寿。作为人口规模的一个函数,城市的基础设施(如道路、电线水管长度加油站的数量)都以相同的方式按比例缩放。这显示出系统性的规模经济特性,但其指数大约是0.85,而非生物界的0.75。尽管有着不同的历史、地理环境和文化,但无论在美国、中国、日本、欧洲还是拉丁美洲,在全球范围内,如同生物体一样,城市也是彼此按比例缩放的版本,即大城市人均所需的道路和电线长度更短。它的工资、财富、专利数量、艾滋病病例、犯罪率教育机构数量都会以近似相同的比例增长(大约是1.15倍)。

如果只从物理特性角度看待城市,比如建筑物、道路以及为它们供应能源和资源的电线和管道网络,它们与生物体非常相似,这体现了以规模经济为内涵的类似系统性规模法则。然而,当人们开始组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社区时,他们就给地球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超越生物领域意义的动力学,也导致了规模经济的发现。伴随着语言的发明以及人们和群组通过社会网络进行信息交流,人们发现了如何创新和创造财富。城市也因此不再是巨大的生物体或蚁群:它们依赖人、商品和信息的远距离、复杂性交流。城市是吸引具有创造和创新意识的个人的磁石,是经济增长、财富创造、新鲜观念的刺激因素。城市已经成为文明的熔炉和推动创造与思想的引擎。超越性是人之为人的根本特性,是人对自身有限性、不完满性生存境况的一种克服与超越的渴望和欲求,是以实践为基础、朝着未来真善美的自由世界的永恒冲动和努力,是人的生命存在和发展的特有方式和内在的本质的要求。正是这种永恒的生命冲动,促使人类创造了城市。

当然,城市的演进与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一条充满艰难险阻的旅程。此时此刻在地球上还有约10亿贫穷人口生活在不良环境中。到2050年,世界城市人口预计将增加近一倍,资源环境、城市建设与治理都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怀特海接着写道:“然而城市也有城市的不利之处。迄今为止,没有哪个文明是自立的。每个文明都要经历产生、发展、衰落的过程。我们随处都可找到证据来证明,这一不祥的事实是由于拥挤的城市生活中内在的生物缺陷。于是慢慢地,开始时是朦胧地,出现了一种相反的趋势。更好的道路和更好的车辆首先诱使富有阶级住在城郊。”[16]各地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不同程度的膨胀、城市病及可持续性问题。有些发展中国家则表现为生态环境恶劣及贫民窟状况堪忧的现象。人口、经济活动、社会和文化互动以及环境和人道主义影响越来越集中在城市,这对住房、基础设施、基本服务、粮食安全、卫生、教育、体面工作、安全和自然资源等方面的可持续性发展构成重大挑战。

空间也是生产力,空间和时间一样也是丰富的、多产的,有生命力的和辩证的。时间连续性和空间同存性交织在一起,我们是时间的后代,是空间的居民。我们不仅处于历史的洪流之中,我们也处于人文地理创造性的构建、社会空间的生产,各种空间交叉在一起的网络经验,地理景观永无休止的创造和再创造之中,同时无论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多么细小,都是推进空间变化和历史演进的力量。城市是空间的创造与成长。从空间的角度看,乡村如同平面,在广袤的原野上延伸;城市如同立体结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创造出众多的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环境。公共汽车、街道、楼宇、商店、车间、草坪大学……城市生活与空间不断变化,空间方位、尺度氛围丰富多样,一步一景一角度一个世界。“同时性事件的发生没有相互的因果关系”[17],而每一刻每一个事件又会对下一刻全部世界产生因果关系,城市是活的,彼此关联的。熙熙攘攘的城市,地理上具有同存性,历史的潮流和空间网络交织在一起,日益发展的数据化、信息化,将城市连成有机协同的一体。同时,城市的聚集功能也是解决一系列全球性问题如气候问题、消除贫困问题和环境治理问题的催化剂和引擎。

城市是天、地、人运行的生命之果。人类创造了早期城市文明、中世纪城市文明和近代城市文明,形成了现代世界城市网络。世界城市网络是一个包含结点、流线和区域的复杂的网络系统。结点之间通过各种渠道相互连接,相互作用。世界城市间的相互作用,可以称为世界城市流,重要的世界城市流包括人员流、商品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城市是人类进行种种活动的集中场所,是各种网络的结节点。城市之间在持续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人力和信息的交换。这种城市之间的交换就是空间相互作用(spatial interaction)。这种作用既包括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又包括城市与区域之间的相互作用,各种大小不等、形式不同的作用形成一个相互交织的网络空间。正是城市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才把地表上彼此分离的城市结合为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即城市系统。

古往今来,无数的城市研究者、学者思索着、寻找着,提出了许多学说,发展出一系列的学科门类如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城市生态学城市交通、地理信息系统……这些学科从各个角度探索城市某一方面的问题和规律,丰富了人们对城市的认识。正如怀特海在《过程与实在》中写道:“思辨哲学力求构成一种融贯的、合乎逻辑的、必然的普遍观念体系,通过这样的观念体系可以解释我们经验每一个要素。”[18]怀特海有机宇宙论为未来城镇发展之路开辟了一扇独特的哲学大门,呈现出光明开阔的应用前景。我们希望运用怀特海有机哲学揭示城镇的奥秘,以更好地建设我们栖息的家园。

[1]菲利浦·罗斯.怀特海[M].李超杰,译.北京:中华书局,2014:2.

[2]高鹏.从量子到宇宙[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

[3]怀特海.过程与实在[M].李步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5.

[4]怀特海.过程与实在[M].李步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40.

[5]怀特海.过程与实在[M].李步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40.

[6]杨富斌.怀特海过程哲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www.xing528.com)

[7]怀特海.过程与实在[M].李步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41.

[8]怀特海.过程与实在[M].李步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43.

[9]怀特海.思维方式[M].刘放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10]陈养正,刘明峰.怀特海文录[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278.

[11]方东美.生生之德:哲学论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2013:236.

[12]曾永成.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论怀特海有机宇宙论的生态美学意义[J].美与时代(下),2017(1):32-37.

[13][美]小约翰·柯布.论有机马克思主义[J].陈伟功,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5(1).

[14]菲利普·克莱顿,贾斯廷·海因泽克.有机马克思主义[M].孟献丽,于桂凤,张丽霞,等,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15]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观念的冒险[M].周邦宪,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5.

[16]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观念的冒险[M].周邦宪,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5.

[17]怀特海.过程与实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61.

[18]怀特海.过程与实在[M].李步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