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将针对青年教师国际化参与的研究置于特定时空背景(社会结构)中进行考察,避免了传统研究中以某种“二元论”方式展开论述的不足——比如从主体的视角来审视国际化参与行为,将推动或阻碍青年教师参与国际化的因素归因于外部影响;或者从客体的视角来描绘其国际化行为,使影响行动者行为选择的各类因素形成人为分立。本研究坚信任何事物都有其复杂性,且都与其所处的时空环境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研究大学青年教师的过程中,笔者始终将研究对象视为具有高度反思性和主观能动性,能够“在结构的制约中再生产制约他们的结构”的独立个体。因此,研究相对真实、立体地呈现了青年教师在大学国际化进程中的学术活动图景,客观剖析了存在于教师自身、高校及其外部环境的各种推动和阻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作用于(或产生叠加效应,或出现抵消效果)特定个体、国际化活动时所产生的某种“化学效应”。研究无意将青年教师这一群体塑造成高校制度影响下的“弱势群体”或“受害者”形象,同时也坚持客观反映以S大学为代表的国内顶尖研究型大学在制定和实施相关国际化策略过程中存在(以及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
与此同时,本研究在数据收集以及数据分析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数据收集方面的不足在于,囿于多方因素影响,问卷调查部分虽然耗时五个多月,但问卷回收率依然还有待提高,甚至也存在包含极少数抽样样本的小规模院系中无人回复的情况,限制了笔者对于“少数派”国际化参与情况的深入了解。(www.xing528.com)
数据分析方面的不足主要体现在笔者对于质性数据的分析与把握还有待精进。与量化研究相比,质性分析对于研究者理论素养、知识积累,以及观点把握和提炼能力的要求更高。笔者由于研究经验等方面的局限,可能对于青年教师的某些参与现象背后的成因分析还不够全面或深入。另外,由于研究时间局限,笔者也很难对S大学相关国际化策略的变革情况及其后续影响开展进一步的追踪调查。这些都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予以完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