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国际化:青年教师参与的机会成本及思考

大学国际化:青年教师参与的机会成本及思考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本研究中,青年教师在国际化参与决策时同样面临着类似于这种所谓成本和收益的考量。具体“不”参与理由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①国际化参与无益于本校内的学术工作;②经费和时间成本过高;③可能造成某些潜在的学术利益的损失。

大学国际化:青年教师参与的机会成本及思考

趋利避害是具有能动性人类在应对不同选择时的本能反应,关乎实际行为决策中的所谓“机会成本”得失。机会成本也被称为择一成本或替代性成本,在经济学中的基本定义是“放弃相同要素在其他用途中所能获得的最高(净)收益”[1],现在也泛指在作出选择后其中一个最大的损失。在本研究中,青年教师在国际化参与决策时同样面临着类似于这种所谓成本和收益的考量。通过对被访者的质性访谈发现,对因国际化参与而造成的在学术工作其他领域实际收益的估计不足,以及对因国际化参与而导致在学术工作其他领域产生过高成本的顾虑,是造成青年教师难以积极投身某些国际化活动的一大症结所在。具体“不”参与理由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①国际化参与无益于本校内的学术工作;②经费和时间成本过高;③可能造成某些潜在的学术利益的损失。

(一)国际化参与无益于校内学术工作

从国际化参与的收益来看,影响S大学青年教师国际化参与的很大一个原因在于,这些教师并未从某些国际化活动中获取或挖掘出对其当前在校内的学术工作真正有价值的资源,因此也就缺乏积极参与的根本动力。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理由陈述中,一是认为国际化参与对推进当前科研工作进展没有直接或显性帮助(F06、F10、F12、F13、F14、F18、F23);二是认为国际化参与对完成聘期考核要求没有明显作用(F06、F10、F11、F12、F20);三是有青年教师指出,部分国际化参与所涉及的研究导向与经费类型与学校主导偏好存在偏差(F07、F10),是影响其参与积极性的一个主要原因。

第一个理由很大程度上源自青年教师对于某些国际化活动(特别是中长期海外交流)能为其科研工作带来收益的信心不足。多名青年教师认为,部分国际化活动的直接效应未必多于通过其他成本更低、更易于实践的方式所获得的收益,因此,参与此类活动似乎有点“劳民伤财”,不是很有必要。例如,一位来自工科领域的青年教师指出,“学校现在提供的一些设施都挺好的,包括学校图书馆的资源、网上资源,其实跟外国已经没有太大差别。有了这些东西,你有没有去外国,其实没有太大关系”(F06),许多教师在此设施环境下已具备不出国门、照样做出国际水准的科研成果的外部条件和可能性。另一方面,青年教师所从事学术工作的特性(如学科特点、研究方向或职能安排),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参与部分国际化活动的积极程度。例如,一位来自工科领域的青年教师指出,由于其所在学科“是试验性科学,必须在实验室里面做实验”,海外交流与其当前从事的科研工作其实未必匹配,原因是境外交流机构实验设备以及研究思路等细微差异,都有可能为已有研究工作增添额外负担,比如“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是,我在这个实验室做了一部分工作,到了另外一个地方是不是可以接续起来?这个研究方向匹配、思路匹配很重要,但这块是比较难把握的”(F10)。

第二个理由主要反映了青年教师对于某些国际化活动(特别是国际科研合作)能为完成考评要求带来的直接或显性收益的信心不足。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认为通过国际性科研合作项目所能获得的经费有限,对于完成科研经费的考核要求作用不大。例如,一位来自工科领域的青年教师指出,开展国际性科研项目合作“可能没什么用,比如跟美国通用公司做项目,一年大概就30万(经费资助),满足不了学校的考核要求”,相较于他从国内获得的绝大部分经费,“对S大学来说,这种国际交流项目的经费都有点太少了。而且要拿国外项目挺难的,毕竟国际性趋势也不是很乐观”(F06)。二是认为国际性科研项目的实际价值通常难以在学校的考评制度中得到充分肯定,“除非是获得国际大奖,一般性参与对晋升没有实质性帮助”(F11)。三是由于某些制度规范方面的问题让国际性科研项目潜藏风险,如境外经费无法顺利到账,或无法被认定为教师个人经费(F01),往往不能为教师应对科研经费考评提供实质性帮助。

除此之外,另有青年教师指出,学校对于相关研究方向以及科研经费类型的潜在偏好或导向,本质上也并不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某些国际性科研合作(F07、F10)。在研究导向方面,一位来自工科领域的青年教师指出,学校对于项目研究方向的某些明确或隐性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师在未来若干年间的科研导向,这与追求更加长远的、具有国际前沿性的科研议题的需求多少存在一些偏离。如该教师提到,“为了满足这一两年的考核,我们甚至会在研究方向上做一些调整。但是对于那种很长远的、很前沿的科研,可能就没有精力去做了”。当然,该教师对此也给予了相对客观的评述,指出“这其实是一种牺牲,但这也不全是学校的责任,很大程度上与当前国内整体的科研大环境有关”(F07)。在经费类型方面,另一位工科领域的青年教师认为,教师在考核方面的普遍压力来自经费考评额度,“这个标准年年提高,而且对我们来说纵向的(来自各级政府部门的项目经费)肯定更拿得出手”(F10),因此,申请被定性为企业横向的国际性科研项目往往难以成为那些疲于应对考核的青年教师的首选。

(二)国际化参与的经费和时间成本过高

从国际化参与的成本来看,过高的科研经费(F09、F25)和时间精力(F07、F17)支出,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S大学青年教师参与某些国际化活动的热情。(www.xing528.com)

首先,科研经费支出成本较高是许多青年教师在决定是否参加国际性会议时面临的主要顾虑。显然,相比境内或者区域内的各类交流活动,教师的跨境或者远距离流动往往需要更高的出行费用及相关支出。从S大学青年教师的反馈情况来看,多数青年教师通常可获取以及可用于国际化相关活动的科研经费比较有限,基于“把钱花在刀刃上”的普遍心态,是否值得将较大比例的科研经费投入这类活动是许多青年教师必然会考虑的一个问题。如一位来自社科领域的青年教师指出:“如果出去的话,一般我们都是从自己科研经费中的一般差旅费里面支出。虽说没有用自己钱包里的钱,但是相当于占用了原来可以用在其他科研活动上的钱。去一趟国外,我可能要花费国内可以出行十次的钱,所以对教师来说,出国是很好的机会,但也一定会考量,毕竟都是自己出钱,还是要计划好”(F25)。

其次,参与国际化活动可能耗费过多本可用于其他常规学术工作的时间和精力,这是部分青年教师在决定是否有必要参与国际化活动时的另一个顾虑。在国际性会议方面,除了经费因素,时间精力成本也是令部分青年教师“望而却步”的一个主要原因。一位来自工科领域的青年教师指出:“现在老师的大部分精力是在考核上,除非对于这个科研(工作)非常有必要的国际会议他才会去参加,他才有心思参加,平常的一些活动,可能他有兴趣,但是综合权衡一下,就不去了。特别是对于以科研为主的老师,说实话真的是很忙,压力很大”(F07)。

在学生指导方面,帮助学生获得国际化的视野和知识本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天然使命。但个别青年教师仍难免感慨因参与此类工作而不断为个人增加不必要的工作负担、与个人实际发展需求产生客观背离,进而产生“力不从心”的疲惫感。一位来自社科领域的青年教师基于自己指导学生国际发文的体验,道出了其在现实工作中的压力与困扰:“在我们学科领域,学生的论文就是他的制胜法宝。如果真的发了好论文,找工作是不愁的,而且薪水蛮高。但学生通常是没有能力自己投稿的,主要问题是他缺乏这个能力,要把‘故事’讲得很好,必须有一个很好的框架。在这种情况下,我作为导师必须对他负责。我会有一个学术上的判断,我给他改了之后,他的文章就有可能发表在国际水平的B或者C类杂志上。但问题就在于,这些文章对我没有用,我必须要发A类杂志。所以现在就存在这种问题,带学生就等于要让我帮学生写文章、发文章,那我可能会觉得没必要做这个事,我宁愿不带学生。”(F17)

(三)国际化参与造成某些潜在利益损失

因国际化参与而造成在学术工作其他方面的某些潜在利益损失,是造成青年教师在某些国际化活动方面不那么积极投入的一个主要理由。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际化参与影响校内工作进度以及职能履行(F10、F11、F12),二是国际化参与可能会与部分本土学术工作的利益产生冲突(F21)。

前者主要涉及中长期的海外访学。多名青年教师表示,担心因离岗而影响校内工作进度以及必要职能的履行,是他们并不特别热衷于在海外停留过长时间的一个重要原因。例如,一位来自工科领域的青年教师指出,“年轻老师应该还是希望有多一点跨境交流的机会,但对我们来说,这边(校内)在做一些东西,让我们出去待一年半载的,不是有很多人愿意这样做。就我自己的意愿,也不是很愿意。你说去那么长的时间,那我这边的事情怎么办?”(F12)另一位工科领域的青年教师指出,对于在团队或课题组工作模式下的教师,非必需的海外出行影响“深远”,因为“年轻老师一般是在课题组里工作,这个课题组通常是有要求、也有压力的。你如果在外面停留一年、半年,课题组会有牺牲,会耽误整体进度”(F07)。

后者主要涉及在国际性期刊上的学术发表。在S大学中,在以SCI和EI为代表的国际性核心期刊发表科研成果几乎已成为所有自然科学类青年教师在学校获得职业发展的“立身之本”。少数人文社科领域教师虽未被强制要求发表SSCI或A&HCI论文,但国际发文在其职级评聘规定中仍然是一条重要的参考标准,也是教师“在学校大平台PK晋升名额”的重要竞争资本(F25)。尽管如此,仍有青年教师对于当前科研成果产出“唯国际发表‘马首是瞻’”的现象提出了质疑。其表达的核心观点是,过度强调学术工作的“国际化”可能会与本土工作的某些实际利益产生冲突。例如,一位来自工科领域的青年教师指出,一味追求在国外平台发表科研成果可能导致一些真正有需要的本土读者难以及时和有效地获取前沿信息,损失将科研成果服务于本土、实现产学研合作的潜在机会:“像我们学科的研究成果其实是适用于一些工程或者公司的。因为语言原因,纯英语的老外可能会看一下,但对于国内的那些企业家、技术人员,他们如果要上网搜资料的话,很多人首选肯定是看中文的。但他们现在看到的那些中文论文可能都是一些研究生为了毕业发表的,水平比较低,帮助肯定就不大。但你要他看英文,有些人看起来挺痛苦的,而且还不一定好找。”(F2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