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访谈调查反馈的信息来看,S大学青年教师基于科研产出的国际化参与原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推动科研工作进展(F05、F08、F18、F22);②促进科研成果产出(F04、F10、F15、F17、F18、F24)。
前者关注学术工作的过程推进,其运作机理在于青年教师因感知国际化对其科研工作潜在或直接的积极作用而将其纳入日常学术工作。例如,一位来自生命科学(后简称“生科”)领域的青年教师,通过分享个人参与院系搭建的、与美国南加州大学的科研合作经历指出,通过国际合作将自己在国外的研究延续至学院内的工作,“就是和我们学院的特点结合起来,相当于是(个人)和我们学院的研究都有发展了”(F05)。另一位农业生物(以下简称“农生”)领域的青年教师则强调个人的国际化参与和当前研究工作的实际需要相关,因此“主要是个人在推,跟研究方向有关,为了目前的研究发展”(F18)。(www.xing528.com)
后者更强调基于学术工作付出的成果转化,特别是促进以SCI等国际学术期刊论文为代表的科研成果的产出,以及提高这些科研产出的质量和影响力。如一位来自理学院的青年教师认为,与国际学者合作“可能会更加保证论文质量”(F15),也是实现由科研产出数量向质量转变的关键。通过进一步挖掘该教师的相关背景信息发现,由于该教师所在专业院系、甚至国内学术圈中也较少有与其研究方向相近的同行,因此参与国际合作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该教师促进科研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另有来自工学和社科领域的青年教师认为,“你认识的国外同行越多,文章也更好接收一点”(F10);参与国际交流合作对于学术论文的“推销(marketing paper)”不无裨益,因为教师自身“不可能整天待在海外去跟别人做沟通,你有一个国际合作者的话,他能够比较方便地去别的学校做演讲,或者跟期刊编委谈,帮助是蛮大的”(F1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