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青年教师参与大学国际化的维度及对学术职业困境的思考

青年教师参与大学国际化的维度及对学术职业困境的思考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检验这些因子的信度系数都处于可接受范围,说明用这4个因子来测量青年教师在本土校园的国际化参与具有一定的可靠性。此外,青年教师在国际化教学相关领域的表现一般,且呈现积极参与者与非积极参与者比例相近的“两极化”趋势。另一种解释是,多数青年教师对于“什么是国际化”以及“为何参与国际化”的理解还比较狭隘和拘谨。

青年教师参与大学国际化的维度及对学术职业困境的思考

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些青年教师在本校工作期间究竟是如何落实或者说呈现他们的国际化参与行为,笔者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EFA)对上述量表进行了降维处理。根据计算结果显示,KMO值为0.840(>0.8),Bartlett's球形检验值显著(统计量为2 157.704[df=153],p<0.001)[6],说明问卷数据符合因子分析的前提要求,适合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原量表C设计了18个题项(7个教学、11个科研),采用主成分分析正交旋转法进行因子提取和分析后发现量表C包含4个因子,累积方差解释能力达到63.599%,表明筛选出来的这4个因子具有较好代表性。但其中涉及“国际化培训”“国际期刊编委”“国际期刊建设”以及“国际会议筹办”的四个题项在两因子上的交叉载荷均大于或接近0.5,经考虑后予以删除。删题后的量表C包含14个题项,重新检验后的相关信息如下:KMO值为0.809(>0.7),Bartlett's球形检验值显著(统计量为1 541.082[df=91],p<0.001),依然适合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在此基础上,重新对保留题项做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Varimax orthogonal rotation)后获得4个新的因子,累积方差解释能力达到68.230%,表明筛选出来的这4个因素具有良好的代表性。通过检验这些因子的信度系数都处于可接受范围(0.68<α<0.88),说明用这4个因子来测量青年教师在本土校园的国际化参与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图4-1、表4-3、表4-4呈现了各因子的聚合和载荷情况。结合图表数据信息可以发现:①本研究涉及两个与本土教学相关的因子,一是以课堂为中心的国际化课程建设(T1~T4),将其命名为“课程教学”;二是以学生为核心的国际化教育和指导(T5~T7),将其命名为“学生指导”。②包含两个与本土科研相关的因子,一是以个人为核心或主导的各类探索性科研活动,包括定期查阅国际前沿学术动态,以及在国际性平台发表科研成果等(R1、3、4、9),命名为“科研探索”;二是以项目为中心的国际性科研合作和交流(R5、6、8),包括参与或者独立承担国际性科研合作项目,命名为“项目合作”。③从各因子均值来看,青年教师在个人主导或可独立支配的探索性科研活动方面的参与程度是最高的(M=4.157);在项目合作方面的参与程度较低,其均值未达到平均值(M=2.648)。其中可能存在的原因是,国际性科研合作项目对于人员、物资甚至设备场地等要素的需求通常较多,此类资源和活动往往具有一定的稀缺性。此外,青年教师在国际化教学相关领域的表现一般,且呈现积极参与者与非积极参与者比例相近的“两极化”趋势。

图4-1 “教师参与大学国际化”题项的主成分分析载荷图(本土校园)

表4-3 “教师参与大学国际化”题项内容与维度划分(本土校园)

(续表)(www.xing528.com)

表4-4 “教师参与大学国际化”维度划分及内部信度(本土校园)

通过对定量和质性两部分信息的比较可以获得以下判断:青年教师将国际化视角和知识融入日常课程教学,定期查阅国外学术前沿动态,以及与国外同行保持交流联系等行为,通常源自一种经由学术训练逐渐发展形成的本能或者无意识举措。他们虽然在问卷调查中呈现了类似参与表现,但往往并不自知——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为什么他们在半开放式质性访谈中,很少有人会谈到个人在这些方面的行为。另一种解释是,多数青年教师对于“什么是国际化”以及“为何参与国际化”的理解还比较狭隘和拘谨。根据奈特提出的概念界定,国际化的本质是将具有全球化跨文化意识的内容融入高校的各项职能。对于多数国家的实际发展需求来看,其核心在于强调学习和借鉴更具开阔视野和先进知识的内容。不过,从反馈信息来看,结果或目的导向是多数教师对国际化的重要界定标准,即国际化必须要有与外界的实质性交流接触,或者能在短期内产生具体效果。以下一位人文社科领域青年教师的陈述佐证了上述观点:

我们写文章的时候都会看外文文献,这个算不算国际化?我觉得不算。这怎么会算国际化呢?我们现在只是自己看外文的文献,这不是国际化,这只是写文章最基本的搜集文献的方式。国际化至少要有,比如说跟外方教授要有沟通,比如说我要做这个课题,你能就这个课题给我推荐一些文章和书籍,这才叫国际化。就是要有实质性的合作,而不只是我们单方面去看别人的文章。我们看国外的文章,跟我们看国内的判例没有实质性的区别。并不能因为这个文章是用外语写的,这就叫国际化,我觉得不能这么定义。(F24)

当然,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源自我国高等教育制度环境投射到大学中的影响——这一点在青年教师有关国际化科研参与的陈述中似乎更能得到印证。已有研究指出,中国学术职业国际化本质上是偏重于科研的,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的主旨,即建设世界一流大学[7]。以论著发表和大型研究项目为表征的科研工作,往往能够在提升大学国际地位方面发挥关键性的作用[8]。因此,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学,我国的高等教育制度环境往往偏向于支持大学的科研国际化,并间接地对教师在国际性期刊发表论文(简称“国际发文”)以及参与国际性项目合作传递更为明确的需求与期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