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访谈(in-depth interview)通常主要指的是半结构式访谈(semi-structured),是社会科学质性研究的一种主要方法。它是调查者通过与被调查者深入交谈来了解某一社会群体的生活经历和生活方式,探讨特定社会现象的形成过程,并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思路和方法[83]。深度访谈的关键在于“深度”,以实现从研究对象视角深入了解研究主题的目的。其核心包括访谈提纲设计、与受访者建立关系、技巧性提问并激励受访者讲述等重要环节[84]。本节重点从访谈提纲设计、访谈资料收集、访谈资料分析和访谈质量评估四个方面对深度访谈在本研究的应用作简要说明。
(一)访谈提纲的设计
访谈提纲(interview protocol)是采访者使用的问题清单,在访谈时能起到提醒采访者的作用。访谈提纲虽不同于调查问卷,但根据研究问题的类型、研究目标、研究目的以及所采用的实地调研途径,依然或多或少具有一定的结构性。本研究的访谈提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①基本情况:介绍性要点,以提醒采访者在访谈开始时要告知受访者的内容;②开场问题:包含一些简单的问题,旨在继续促进采访者与受访者之间的融洽关系,并引导受访者以相对平顺自然的方式进入访谈的核心问题;③关键问题:包含研究主题的必要问题,其目的在于采集关键信息,从而解答研究问题;④结束问题:笔者通过询问受访者“您目前最希望从学校或者外部获得哪些资源、帮助或者支持”以及“您个人觉得学校在哪些方面的具体策略方面能再改进一下会比较好”等比较通俗易懂的问题,使受访者慢慢从深度叙事的状态中抽离出来,“淡出”访谈。
访谈提纲的设计并非一蹴而就,其内容也不可能一成不变,要求研究者始终保持开放和灵活的态度。虽然访谈提纲的设计包含上述所有要点,笔者在实际访谈过程中仍然保持着对访谈提纲的及时修改,前一次访谈结果都不同程度地为下一次(或下一个受访者)的访谈设计提供依据[85]。
(二)访谈资料的收集
通过在前一阶段问卷调查末尾的访谈邀请,笔者在问卷调查结束时共回收并确认79名潜在受访谈者的联系方式,包括邮箱地址和(或)电话号码。在访谈对象的选择上,笔者采用了非概率抽样(non-random)中的最大变异抽样法(maximum variation sampling)[86],通过发送电子版访谈邀请函、电话及短信确认等多种方式,从中选取了25名具有不同背景特征的青年教师进行深度访谈。这些受访者在年龄、入校时间、隶属学院、职称、岗位、学历授予国别、学科背景等多个方面呈现差异性。具体抽样和访谈实践包括三个阶段。首先,笔者在2016年9月至10月中旬期间从拟参与调查者中选取了15名青年教师进行深度访谈。在完成对这些受访者反馈信息的初步整理之后,笔者于2016年10月下旬邀请了另外6名青年教师加入访谈调查。在此基础上,笔者在2016年11月中旬至12月初进一步收集了4名青年教师的访谈资料。笔者在决定访谈对象数量时遵循“意义饱和”(meaning saturation)原则,即通过不断挖掘新的访谈对象以最大可能获取新的观点与信息,直至确认“不会再有新的惊奇或洞察出现”[87]。笔者在后两个阶段不断增补新的访谈对象的目的正是为了“选择那些有助于进一步修正、完善理论的调查对象进行访谈”[88],以实现最大程度上对不同类型青年教师的深度了解。
本研究采用半结构式、一对一的个别访谈形式。笔者在确认受访对象接受访谈邀请之后进一步通过短信或邮件方式与其确定具体访谈时间和地点(以受访者便利为优先)。笔者在得到受访者允许后对访谈全程进行录音,并在访谈过程中随时记录访谈要点。本研究累积访谈时长1 010分钟,人均单次平均访谈时长为40分钟,其中最短访谈持续20分钟,最长为80分钟。除了与一名身处海外访学的青年教师使用视频语音访谈之外,其余访谈都采用面对面访谈方式。
访谈录音首先通过在线语音文本转译平台进行初步转译。在此基础上,笔者通过逐句听译的方法,对文本初稿进行二次校对和修订,最终形成累计24万字的逐字转录抄本。该抄本完整记录了受访者的措辞、短语和表达方式,以方便作者发掘其文化意义;同时移除了涉及受访者个人信息的所有显著标识,以确保其匿名性和隐私权。
表3-13呈现的是笔者结束一场访谈后即时写下的备忘录。为了最大限度地保留、还原和记录每一场访谈的内容及其中的相关细节,笔者在此过程中始终坚持“随访随译”的原则,即在单次访谈结束的当天或至多1~2天内上传访谈录音进行机器转译、手动听译校对、补充访谈记录,并做好访谈备忘录。
表3-13 访谈备忘录片段
(三)访谈资料的分析
访谈资料是质性数据的一种主要形式,对这类数据的分析实质上是研究人员浸濡于数据中的过程,是其通过数据来了解和诠释研究参与者的体验。研究者既要遵循既定的程序,采用得到认可的方法和技术来分析文本数据,同时也要了解、解释和诠释被访者的体验,揭示隐藏在其行为背后的个体、社会和文化意义①。质性资料的分析往往既与资料的整理工作有重合之处,又有其独立的环节。陈向明将质性资料的分析分为资料的整理和初步分析、归类和深入分析、理论建构和写作成文四步[89]。哈特和亨宁克(Hutter&Hennink)[90]则把数据准备和确定代码、数据描述和比较、数据分类和概念化以及构建理论视为质性数据分析周期中的关键环节。本研究结合多方观点,主要通过如下步骤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
1.建立编号系统
在正式分析资料之前,笔者对每一份访谈资料进行编号,建立服务于本研究的编号系统。所搜集的资料以人为单位,每位受访者对应一份资料。为了在后续分析中呈现受访者个体之间的区分度,笔者将受访者的岗位(教学岗-1,科研岗-2,教学科研并重岗-3)、职称(教授-1,副教授-2,讲师-3)、最高学位授予国别/地区(中国大陆-C,大陆以外其他地区-O)、学科门类[91],以及性别(男-M,女-F)信息综合纳入编码。具体编码方式为:
F[代表“教师”]+访谈号-学科门类+岗位+职称+性别+最高学位授予国别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编号系统主要服务于笔者本人回溯和比对资料使用。由于编码字符过长,下文仅以简明编号(如F01)来指代对应青年教师。
表3-14 质性访谈样本及编号表
(www.xing528.com)
(续表)
①编号F16的教师任职于S大学中外合作办学院系,学院采用与国外高校同步的学术职称,等同于讲师。
②编号F22的教师以S大学长聘轨(即终身教职体系)教师身份入职,其学术职称为本校特设,本研究将其等同于教授职称。
2.开放式编码
编码(coding)也称“登录”,是搜集质性数据和形成解释这些数据的生成理论之间的关键环节[92],其目的在于找到对本研究问题有意义的登录码号(code)。“码号”或“代码”,即数据中显而易见的议题、主题、想法和意见等,是资料分析中最基础的意义单位。研究者可通过判断相关词语或内容出现的频率来寻找码号。如果某些现象在资料中反复出现,形成了一定的“模式”(pattern),说明这些现象是资料中最为重要的部分,需特别关注和重点登录[93]。针对此阶段及其后续相关工作,笔者使用MAXQDA12.0 Plus质性文本分析软件,对访谈资料进行编码分析。
码号寻找的最初阶段通常都是开放式的,因此这种开放式编码过程也被称为“一级编码”[94]或“开放式登录”[95]。本研究主要通过多次仔细阅读数据来发掘原始资料中表达与研究问题有关的独立意义的词语或短语。在此基础上,通过不断修正确定契合数据的码号,用相应的数字代表。这一阶段的工作经历了不断修正实践,直至发现已无法从数据中识别新的主题方才停止。
表3-15呈现的是笔者在登录码号过程中的一个实例。最初标注的码号会在随后反复登录过程中出现变更,包括因出现频率过低被删除,或因意义重复被合并。同时,随着登录和分析的推进,一些码号之间的关联性逐渐显露。如在表3-15中,1(生活压力)、2(房价高)和6(时间投入)存在联系,可归为影响教师国际化参与的内部(个体)因素;3(行政事务)、7(学术氛围)、8(科研资助)和9(学术大师)存在联系,可归为影响青年教师参与国际化的“外部(制度)因素”。
表3-15 访谈资料登录实例
3.建立编码框架
经过上述开放式登录实践,本研究针对“参与”和“不参与”两个维度,共形成了45个初步码号。在此基础上,根据这些码号出现的频次以及重要程度进行综合权衡,最终归纳了两组分别包含三个维度10个要素的编码系统。以此为基础,作者结合这套编码系统对资料作进一步归类,构建了用于指导后续分析开展以及研究结果组织的编码框架。具体信息如图3-6所示:
图3-6 质性分析的编码框架图
(四)访谈质量的评估
针对一项质性访谈研究的质量评估相对不易,原因之一是此类调查通常在自然环境中进行,很难原景重现和复刻。亨宁克(Hennink)等人认为访谈研究的品质主要可以通过诠释性、适应性、连贯性以及饱和性等标准进行判断[96]。科恩(Cohen)等人也指出质性研究同样涉及信度与效度的问题[97]。殷(Yin)归纳了四种判定案例研究质量的标准,包括建构效度、内在效度、外在效度和信度②。本研究结合多方观点,重点从结构效度、外在效度和内在信度这几个方面来评估深度访谈的质量。
建构效度(Construct validity)也称“结构效度”,指的是对所要研究的概念形成一套正确的、可操作性强的且成体系的研究指标[98],强调应用于某个案例研究的测量方法能准确操作对被试概念的程度。本研究在访谈调查部分的主要被试概念是教师参与行为的原因;测量的方法是通过与受访者的一对一面谈来获取第一手资料与信息反馈。为了增强研究的建构效度,本研究多次检测所选取的研究视角和理论基础的合理性,同时查询并比较其他相关研究中采用的测量方式以及所获得的研究结论。
外在效度(External validity)是研究成果可以被推广到更广阔人群、事件或情境中的程度。也有研究者认为,对于一个具有质性特征的案例研究的目标不在于使其研究结果具有概括性,而是希望通过提供详尽的、有助于其他人理解类似情境的描述,扩展对该研究的理解[99]。为了增强外在效度,本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尽可能及时并且详尽地记录访谈过程中的细节以及参与者的个体特征,并在研究中以微妙的方式呈现所研究现象与同类一般现象的共通与形成反差的维度。
内在信度(Reliability),也就是研究过程的一致性(consistency)以及研究能在多大程度上被重复(replicability)[100],强调的是研究结果的稳定性、精确性和准确性;其目的是确保当同一研究被重新按原来步骤操作之后能呈现同样的结果,降低、减少研究中的错误和偏见[101]。本研究中,笔者在开展深度访谈调查的同时将详细记录研究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程序以及所有基于访谈调查获得的相关数据,确保各项工作有迹可循,所有记录有据可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