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上述理论构建本研究选择综合视角来展开研究,其中主要涉及两部分的实证探索。针对第一个问题,即S大学青年教师以何种方式参与国际化,本研究结合已有文献提出的分类,选择从本土教学、本土科研以及跨境交流[52]三个方面,对S大学中符合抽样条件的全体青年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以便从整体上了解这一群体的参与行为特征。不过,从已有研究提供的信息来看,不同研究者对于如何界定这三类活动仍然存在一定分歧。由于本研究聚焦青年教师对于本土校园国际化发展的推动作用,因此在具体调查内容的构思方面——特别是针对本土和跨境国际化的界定,主要依据教师参与活动过程中的实际流动情况来决定。例如,已有研究将“独立承担国际性科研项目”和“合作开展国际性的科研项目”等内容统统作为考察教师跨境交流情况的重要内容[53],而本研究则将其归入本土科研活动范畴——其主要依据是,笔者通过对S大学部分青年教师的预访谈发现,尽管教师在参与此类活动时需要多次跨境流动,但其实际工作场地和依托处所依然是本土校园。基于同样的理由,本研究对于青年教师跨境交流活动的调查仅局限于教师实质性、以会议和访学项目等为载体的海外停留行为。
本研究的第二个问题探讨的是青年教师国际化参与的影响因素,即回答这些教师在大学国际化进程中能动性生成的推动力,以及受到的结构性制约。鉴于问卷调查对于问卷题项之外的信息和观点通常缺乏灵活与深度探知能力,本研究在此阶段转而针对被调查青年教师中的部分群体进行质性访谈,以实现从研究对象视角深入了解上述问题的目的。由于被访教师往往很难尽数其行动的影响因素,但通常能“就其为何如此行事提供某些理由”,笔者在此阶段首先对被访者选择参与以及不参与(包括主观不愿和客观不能)某些国际化活动的原因进行系统梳理,分别归纳出了10个促成以及抑制其国际化参与行为的具体理由,并据此提炼影响这一群体参与决策的客观推动因素以及结构性制约或阻碍的来源。
图3-3呈现的是用于指导本研究实证调查开展的理论分析框架图。(www.xing528.com)
图3-3 本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
本研究的第三个问题是对上述两个问题所获得的研究发现与结论的进一步升华,探讨的是大学国际化策略在青年教师国际化参与中的角色和作用。鉴于社会制度中权力关系以及支配结构的变化机理,笔者在此阶段主要探讨的是大学现有的、以国际化策略为表现形式的制度因素如何“支配”青年教师的国际化活动以及“被支配”(实然);以及基于现实需求,大学制度因素在推动青年教师发展(包括使学术职业国际化)的过程中应当扮演怎样的角色,发挥何种作用(应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