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类型大学青年教师参与大学国际化并思考青椒学术职业困境

研究类型大学青年教师参与大学国际化并思考青椒学术职业困境

更新时间:2025-01-15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结合奈特的国际化分析框架,理论视角下的大学国际化内涵集中体现于利益相关者、理据/动机以及实践路径等要素。狭义的大学国际化政策指的是高校使命、目标、价值观以及职能中与国际化相关的战略规划,包括国际化使命陈述或指令,内容涉及海外学习、招生、国际联系与合作、跨境教育服务以及国际学术假期等。

尽管国际化正越来越多地进入高等教育机构的战略文本[20],其定义在学界仍然存在“模糊不清之处”——不同利益相关者往往基于各自立场和目的予以诠释。例如,佩奇(Paige)和梅斯腾豪萨(Mestenhauser)重点关注国际化对个体有效应对全球化所带来变革的影响,他们认为国际化是一种“观念模式”(mindset),是“复杂多维度的学习过程”[21]。斯特奎斯特(Stromquist)认为在全球化的压力之下,国际化更多成为一种使大学增加“国际存在感”的有力武器,大学借此得以增加自身在国际市场(如与其他大学竞争优质教师、学生和排名)的主导地位[22]。而奈特被广泛应用的定义则强调国际化就是一种“将全球化或跨文化维度融入高等教育目的、功能或传播的过程”[23]。对此,弗里森(Friesen)指出,定义大学国际化的关键可能不在于回答什么是国际化(what),而是解释不同实践主体为什么(why)以及怎样(how)使机构内变化着的高等教育世界变得有意义[24]。结合奈特的国际化分析框架,理论视角下的大学国际化内涵集中体现于利益相关者(stakesholders)、理据/动机(rationels,motiavtions)以及实践路径等要素。

(一)利益相关者

利益相关者是回答“国际化因谁而起”问题时不可忽略的一个核心概念。从机构/院系和个体这两个层面来看,代表机构利益的高等教育管理者以及作为高校主要职能承担者的教师,是大学国际化进程中最重要的两类实践主体。他们在大学国际化进程中分别承担着管理者/决策者,以及实践者/执行者的角色,并基于各自的视角和立场,形成不同的国际化理据,对具体实践产生影响。

(二)国际化理据/动机

理据意指将国际化维度融入高等教育的动机(motivations),解答的是为何要国际化的问题;不同动机通常意味着迥异的国际化内涵和结果[25]。迪威特和奈特将大学国际化的动机归纳为政治(political)、经济(economic)、学术(academic)以及社会/文化(social/cultural)四大类型,并分别作了详细描述[26]。这种分类为理解国家以及高校层面的国际化提供了一个宏观视角,但随着国际化内涵的日趋复杂和范围的不断扩大,它对于高校国际化动机的解读效能难免受限。为此,奈特此后重新对这些动机进行了修订和补充,提出了推动大学国际化进程的一些新的动力来源,包括树立国际化的品牌和形象、质量提升(或实现国际化标准)、创收、推动师生发展、建立战略联盟以及知识生产等[27]。此外,实现校园内师生构成的多样性、吸引全球范围内更多优质生源、应对公众对于知识创造、知识创新以及人才培养方面日益增长的需求[28],也是21世纪大学在国际化进程中致力于实现的目标。

当然,对于国际化动机的解读因利益相关者的立场差异也会存在不同观点。国际大学协会(IAU)针对全球100多个国家的高校领导的调查显示,高校管理者往往更强调“使学生在全球化时代拥有跨文化的能力以及更丰富的国际化知识”“创造和加强机构形象和声誉”,以及“加强科研和知识能力”等国际化发展动机;但很少提及“获得多样化收入来源”目的[29]。而弗里森针对大学教师的访谈研究则发现,受访者大都认为其所在学院推行国际化的目的在于提升学院形象和地位并获得经济回报,仅有一名教师认为其中包含社会/文化推动因素[30]

(三)国际化路径

对于如何实现国际化,奈特通过策略(strategies)、项目/计划(program)和政策(policies)这三个包含自下而上层级关系的概念,提供了基于大学管理者视角的理论指导。(www.xing528.com)

“策略”指的是为实现特定战略目标所制动并开展的一系列具体行动、思考或选择[31]。它代表最基础和具体的层面,意味着更有计划性、整合性和战略性的国际化实践路径,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国际化活动”概念。基于“过程论”的概念界定,奈特等人将大学国际化策略划分为活动(program)和组织(organizational)策略两大类,并对各类别作了详细描述(见表2-2)。这一概念框架也反映了大学国际化进程中不断加强的商业化倾向以及对于“本土国际化”(IaH)活动的关注[32]

表2-2 高等教育机构层面的国际化活动策略和组织策略

(续表)

参考文献:Forest,J.J.F&Altbach,P.G.(eds.).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higher education(Part one):Global themes and contemporary challenges[M].The Netherlands:Springer,2006:221-222.

“项目”是大学国际化政策和策略之间的中间层级,主要表现为围绕高等教育机构开展的一系列学术活动,包括学生交换项目、外语学习、国际化课程、区域和主题研究、海外工作和学习、国际学生、教与学的过程、联合和双学位项目、跨文化培训、教职员工流动项目、访问讲师/学者、在活动策略与其他策略之间建立起来的联系,等。其内容与表2-2中“学术活动”子类别呈现的内容一脉相承。

“政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大学国际化政策指的是高校使命、目标、价值观以及职能中与国际化相关的战略规划,包括国际化使命陈述或指令,内容涉及海外学习、招生、国际联系与合作、跨境教育服务以及国际学术假期等。广义的政策涵盖所有对国际化有意义或具有国际化含义的声明、指令或规划文件,内容涉及质量保障、战略规划、资助、人员配置、教师发展、录取、科研、课程、学生支持、合同和项目工作等[3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