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奈特(Knight)从高等教育机构(institutional)以及国家和行业层面(national,sector)对国际化的划分,本研究中的“大学国际化”属于高等教育领域内发生在院校层面的国际化;以大学为代表的高等院校是其最重要的载体[30]。如果说国家和行业层面的国际化是通过政策、经费、项目和规章制度对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维度产生重要影响,大学国际化则是国际化在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展现形式,因为“真正的国际化过程往往发生在机构层面”[31][32]
结合西方主要高等教育强国出现的各类国际化现象与特征,以及前人积累的研究成果,奈特先后归纳了四种用于描述大学国际化的方法/路径(approaches)和两股主要潮流(streams)(表1-1)[33]。总体而言,这些分类旨在反映国际化概念的动态发展、国际化对高等教育发展动向的影响,以及对当前环境和行业需求的回应。在应用层面,各类别之间相辅相成,不存在明显互相排斥的情况。
表1-1 用于描述大学国际化的不同分类方法
(www.xing528.com)
①De Wit,H.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nd Europe:A historical,comparative,and conceptual analysis[M].Westport,CT:Information Age,2002:116-118.
②Knight,J.&De Wit,H.(eds.)Quality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Paris: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1999:1416.
③Knight,J.Internationalization remodeled:Definition,approaches and rationales[J].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2004,19.
奈特基于“过程”方法提出的定义,即“将国际化或跨文化的维度整合到高校教学、科研和服务等诸项功能中的过程”[34],是近年来学界认可度较高的概念界定。许多学术机构和研究者提出的观点与其存在共识。例如,欧洲教育协会(EAIE)认为国际化是“高等教育更少地趋向于本国,更多趋向国际发展”的一个总的过程。迪威特(De Wit)认为这一过程促使高等教育更加沿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②。也有研究者将大学国际化定义为“在各类高等教育机构的教育和科研领域开展交换活动的过程”[35]。当然,奈特后来也承认其概念界定的局限性,指出能认识到“大学的国际化无法用一个简单、唯一或放之四海皆准的定义概括”本身已是一种成就[36]。
本书关注大学层面的国际化问题,因此采用奈特基于过程方法的概念界定。同时,考虑到研究所关注的国内高校当前主要依托本土校园发展的现实,将“大学国际化”限定为以本土校园发展为宗旨、旨在将国际化或跨文化维度纳入大学校园各项职能发展的一种过程。“本土国际化”(或称“在地国际化”)是本书特别强调的一个关键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