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国际化已不再是望而不及的学术理想。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国际化已成为大学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实现大学使命、提高国际竞争力、加强品牌建设与提升学术声誉的重要手段与途径[1]。尤其对于那些倾心“世界一流大学”[2]地位的大学,如萨尔米(Salmi)所言,国际化无疑是其寻求发展的核心所在[3]。例如,东南亚一些顶尖研究型大学——以香港科技大学为例,自创建伊始就明确了国际化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并将其纳入政策文件之中。在学校高层支持下,学校采取全面的国际化实践,通过坚持国际化人才战略、实施国际化课程、秉承国际化管理制度以及开展全球交流合作等方式,使自身在经历短短二十几年的发展后就跃升为亚太地区乃至世界范围内后发型大学跨越式发展的典范[4]。
国际化符合我国政府探索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需求[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步伐,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6]的战略目标;并在第十六章“扩大教育开放”中旗帜鲜明地将“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纳入今后十年我国的教育发展规划中[7]。《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意见》将“加大对外开放和开展高水平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力度”作为一项主要任务。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十三五”规划指明要“提高我国教育的国际化水平”[8]“深化中外学校间交流与合作”[9]等。由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将“吸引国外优质资源、加强国际协同创新、营造国际化教科环境、积极参与国际教育规则制定、国际教育教学评估和认证”等内容作为推进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方向和突破口[10]。另外,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也将“加强高端引领,提升我国教育实力和创新能力”作为新时期的一项重点部署工作,包括“引进世界一流大学和特色学科,开展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和科学联合攻关”[11]等,以助推我国高校“双一流”建设。
国际化也是国内顶尖研究型大学寻求创新发展和追赶世界一流的普遍共识。自天津大学颁布《天津大学国际化战略实施纲要》以来,我国许多大学先后制定了各自的国际化发展战略,或在本校战略规划中加入了国际化的内容[12]。例如,北京大学明确将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作为全面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的一项具体目标[13]。清华大学将“大力推进全方位、多样化的国际合作,建立高质量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提升高层次国际师资延揽能力”作为“迈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的战略选择[14]。复旦大学提出“在未来10~15年努力跻身世界同类型大学的前列”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并将加强国际课程建设和来华留学生培养等内容纳入本校战略发展的主要任务中[15]……尽管如此,仍有研究者指出,我国大学的国际化战略整体上还处在“明晰的文档规划”层次,各大学虽有明晰的国际化文档和目标,但对于如何具体实施、如何调动全校资源为国际化服务仍语焉不详[16]。(www.xing528.com)
对于中国顶尖的研究型大学而言,制定和实施行之有效的国际化策略,不仅是应对全球化冲击、适应全球化模式下发展的必要反应,也成为自身追求卓越、缩小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以及履行时代使命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手段。因此,深度关注与探讨此类大学的国际化问题,既呼应了当下我国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理论热点,也符合这些高校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需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