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石流防治决策流程如图6.2所示。通过用户接口进行信息收集,在模型库和方法库中提取适合天山公路地区的泥石流危险度评判模型。计算出危险度(在[0,1]的范围内)后,根据危险度值进行决策,用户根据实际情况和经验选取泥石流堆积物的分布位置以及泥石流发展阶段,最后,从知识库中提取相应的防治方案和对应的防治措施。
图6.2 泥石流防治决策流程
具体来说,泥石流的防治决策主要分为两部分,其一为泥石流危险度计算,其二即根据危险度选择合适的防治方案。
(1)泥石流危险度计算。目前国内在研究公路泥石流危险度方面,理论尚处于探索阶段。而对于区域泥石流危险度的研究,开展工作较多。本书在借鉴成都理工大学唐川教授、中科院成都山地所刘希林研究员等人危险度评判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正,最终建立适合本地区的泥石流危险度评判模型。具体计算方法见5.1节。
(2)防治决策方案及措施。形成区、流通区泥石流防治措施如图6.3所示,堆积区泥石流防治措施如图6.4所示。
防治方案与措施构成了知识库中的结果信息,泥石流防治方案如下:(www.xing528.com)
1)展线抬高路线方案。这种方案在绕过路线病害地段经常使用,其缺点是路线爬高,线路长,附近需有开阔地形来展线。
2)横向通过泥石流地段的方案。常采用经过冲积扇顶部喇叭口的上线方案,或沿冲积扇下部边缘通过的方案。
3)跨河回避的方案。多应用于病害严重,无法直接通过,河的另一岸敷设线路有利,但需修建造价昂贵的桥梁。
4)隧道方案。若对岸没有可供改线的地形条件,另外也可作为上述跨河回避方案的比选方案,可考虑在山体内以隧道的方式通过。
在泥石流的防治工程措施方面主要有拦、固、排、通。“拦”主要指在泥石流沟的形成区和流通区内修筑重力坝、拦渣坝等,起到改善纵坡、减少沟床比降、抑止泥石流发育、拦挡巨砾及控制水流的目的;“固”主要指在形成区和流通区采用工程措施,起到稳定沟床岩土环境,防止沟床下切、水流摆动、切蚀沟岸坡脚的作用,控制松散物质参与活动,从而达到控制泥石流的发生和发展的目的;“排”主要指在泥石流的沉积区内修筑排导槽、速流结构、渡槽等,配以最佳水力断面,起到迅速排泄泥石流体的作用,达到不产生累积性淤积的目的;“通”主要指采用明硐、底埋隧道、深埋隧道等,横穿泥石流区并从泥石流沟堆积扇底部通过,使泥石流体从防治结构上部排泄并确保交通运输有序进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