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架道路与地面道路靠匝道连接,即匝道是为沿线及相交道路提供高架道路出入口的道路。匝道布置的多少,将直接影响高架道路的作用和功能发挥,对工程的使用效益至关重要。匝道设置位置的合理与否,也将影响高架道路的使用功能发挥。所以,在高架道路设计中,对沿线交通及出入口要逐个研究,实地进行交通量调查和分析,做出比较方案。
1.匝道的布置方式
(1)匝道设于交叉口的前后。在交叉口前设下坡匝道,出交叉口后设上坡匝道,以便车辆进出相交道路。这种布置方式适用于:沿线单位进出车辆较少的路段和该交叉口有一定量转弯车辆需要与高架道路互通。
这种设置方式虽便于与相交道路及时互通,但是交叉口交通组织极为复杂,即除原有地面直行车流和左转车流有冲突(无信号时有16处冲突,设信号灯时有两处冲突),还有地面交通直行车流上下高架匝道的相互冲突,以及高架匝道至相交道路转弯车流与前述两种车流的冲突。如果设置信号灯,则可使车流冲突减少。倘若高架匝道车流在匝道上等候,则不利于高架干道出入口的交通。如不设置信号灯,则冲突点为平面交叉冲突的1.8倍。由此可见,高架道路沿线与交叉口相遇,不宜多设匝道,以免匝道出入形成合流、分流、交织、冲突,使地面交叉口更为复杂混乱。这种匝道的设置,使高架道路对解决交叉口交通问题的使用有所削弱,解决交通混乱的措施是设信号灯,甚至是禁止左转弯,由此也说明,相同高等级道路主要交叉口仍要建造互通式立交。
(2)匝道设在两交叉口之间的路段上。在进交叉口之前设上坡匝道,在交叉口之后设下坡匝道,以使高架直行车流到达交叉口时,跨越该交叉口,而不能下来(可以提前下来)。由相交道路欲上至高架干道的车流,则在通过平面交叉口后一段距离上匝道。这种布置方式减少了交叉口处的额外冲突,使高架车流与地面相交方向的车流真正成为简易立交,交通秩序良好,但高架行驶率会降低。这种布置方式适用于沿线有较多的企业单位车辆要上高架作远程出行的地段和相交道路转弯交通比例相对较大的情况。
2.匝道的布置原则
由上述两种匝道布置方式的利弊可得出处理高架道路沿线出入口的原则。
(1)出入口的设置应以交通规划为前提,符合路网总体布局需要,适应交通量发展的需要。(www.xing528.com)
(2)匝道位置的选定应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到实施的必要条件与可能性,前者指交通流的上下与转换,后者指用地的可能性。
(3)保证高架路的快速行车要求。匝道的设置与否及其设置方式对不同等级道路的交叉口应区别对待:
1)高架道路与一般道路或支路相交,应不设上下坡匝道,以提高高架干道的车速和通行能力。
2)与主要干道相交,可设置上下坡匝道,但应控制一定的车流比例。超过时,则宜设置三层或简易立交。这类匝道间距,在市区宜控制在1.5km。
3)高架道路与快速道路或高架道路相交,应采用互通式立交。国外控制间距为3km,应事先做好交通量预测。
无论高架道路与何种等级道路相交,在交叉口处均应合理安排桥墩位置,以保证地面车流的左转弯。设置有匝道的交叉口,至少应拓宽长度至200m,并应进行交叉口的拓宽与渠化设计。
因地制宜在路段中间使匝道与地面道路合流、分流,或采取匝道伸向横向道路的布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