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量是指在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地点或某一断面的车辆数量或行人数量。前者称车流量,后者称人流量。交通量是道路规划、设计和交通规划、交通管理的依据。交通量的大小与经济发展速度、文化生活水平、气候、物产等多方面因素有关,并且随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而变化。常用的交通量介绍如下。
(一)年平均日交通量(AADT)
将全年统计的日交通量总和除以全年总天数,所得平均值为年平均日交通量,单位为pcu/d。它是确定道路等级的依据。
(二)平均日交通量(ADT)
将观测期间内统计所得车辆的总和除以观测期间内的总天数,所得的平均值为平均日交通量,单位为pcu/d。平均日交通量可采用抽样观测的方法获得,也可按月或按周观测统计得月平均日交通量(MADT)或周平均日交通量(WADT)。
月交通量的变化与各地区季节和气候有很大关系。一般来说,北方第一季度的月交通量比较小,因为天气较冷,出车不多,而二、三季度的交通量显著增加。我国公路一周内交通量变化要比城市的小,这是由于城市道路在节日或休假日货运交通量明显减少所致。而国外在节假日由于外出游览的小汽车多,交通量反而增大。因此不同地区或城市不能机械套用,宜各自建立观测站,长期观测。
(三)高峰小时交通量
一天中各小时的交通量不均衡,一般上下午各有一个高峰。交通量呈现高峰的那一个小时,称为高峰小时。所以一定时间内(通常指一日或上午、下午)出现的最大小时交通量称为高峰小时交通量。
作为道路规划和设计依据的交通量,称为设计交通量。进行道路规划和设计时必须考虑交通量随时间变化出现高峰的特点,若以平均日交通量或平均时交通量作为设计依据,必将在很大一部分时间内不能满足实际交通量的通行要求而发生交通拥挤组塞;若按年最大的小时交通量作为设计依据,又嫌偏大而浪费。美国和日本的研究认为:取一年的第30位最大小时交通量作为设计小时交通量。即将1年中测得的8760个小时交通量按大小顺序排列,取序号为第30位的小时交通量作为设计交通量。研究表明,采用第30位小时交通量做设计,全年只有29个小时的交通量超出交通设施的容量,保证率达99.67%。
第30位小时交通量与年平均日交通量的比值,称为第30位小时交通量系数,以K表示。我国国家干线公路9个省的10个观测站资料统计得出,K值的分布为11%~15%,平均为13.3%。
我国《城市道路设计规范》把系数K称为设计高峰小时交通量与年平均日交通的比值。K值的分布在9%~14%之间。当城市道路交通量饱和度较高时,则K值较小,反之较大。(www.xing528.com)
一般可按如下标准取值:城市道路用11%;公路:平原区用13%,山区用15%。
设计年限年平均日交通量的推求,一般应由规划部门整理的OD调查表,并经远景出行分布分配到道路上的数据取得,如无此数据,改建道路可以调查年的交通量为准,推算增长交通量、吸引交通量与发展交通量从而核算出远景年平均日交通量或平均日交通量。新建道路可根据邻近道路转移到新路的交通量进行估算。
一条道路往返两个方向的交通量,在较长的时间内可能是平衡的,但在某段时间内两个方向的交通量会有差别。主要方向交通量与断面双向交通量的比值,称为方向分布系数,用δ表示。按国外资料上下班路线δ=0.7,主要干道δ=0.6,市中心干道δ=0.5。我国郊区主要干道上来往变化不大,根据六个城市的观测资料,机动车高峰小时δ值为0.51~0.56,为安全起见,δ值可取0.6。
交通量观测是道路规划或设计的重要前期工作。观测的方法有人工与计数器相结合的方法,也有用自动观测仪进行长期连续观测的方法,目前多采用人工与计数器相结合的观测方法。其步骤如下:
(1)选定观测地点。观测路段上的交通量,宜选择在车流比较稳定的断面;观测交叉口的流量流向,则设在交叉口的四个进口断面(停车线附近)。
(2)确定观测日期和时间。永久性观测站一般进行系统长年观测;人工观测选择有代表性的日期和时间进行抽样观测,决定一年中观测的次数、每次观测的天数和一天观测的时数。
(3)统计表格的设计。根据观测类别的不同,可设计各种统计表格。
(4)绘制流量流向图。交通量观测并整理后,可绘制下列图:①路段流量分布图;②交叉口流量流向图;③全市干道网流量流向图。
交通量观测所得结果是混合交通量,为确定交通量,应将各种车种在一定道路条件下的时间和空间占有率进行当量换算,从而得出各车种间的换算系数。将各种车辆换算为单一车种,即当量交通量(pcu)。国外多以小客车为标准换算车辆;我国高等级公路和大城市道路亦以小客车为标准换算车辆;其他等级公路以普通汽车为标准换算车辆;中小城市小型汽车比重尚未超过20%,可以普通汽车为标准换算车辆。进行道路结构计算时,由于主要考虑车辆荷载作用,故以载重汽车为标准,按照对道路作用程度等效的原则作交通量换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