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是以波动或运动粒子形式向周围介质传播能量,是一种能量传播的方式。辐射分为非电离辐射和电离辐射两大类。通常辐射防护上关心的对象是电离辐射。电离辐射包括高能电磁辐射和粒子辐射,高能电磁辐射是指X射线和γ射线产生的辐射;粒子辐射是指中子、α粒子、β粒子、质子、重离子等产生的辐射。电离辐射中质子、重离子为带电粒子,X射线、γ射线和中子为非带电粒子。
对于来自体外的电离辐射即外照射,辐射防护主要关心穿透力强的γ射线、中子;对于来自体内的电离辐射即内照射,辐射防护主要关心射程较短的带电粒子射线,例如氡-222产生的α粒子,碘-131产生的β粒子(能量大部分沉积在人体)。核电站发生事故时,泄漏的核辐射主要包括γ射线、中子、α粒子、β粒子等。
人体受到电离辐射照射的大小用剂量描述,根据射线种类和所需评价受照对象的不同详细分为:吸收剂量,即单位质量上因辐射照射所沉积的能量,单位为Gy,它是一个基本物理学剂量量,是实际可测量量;当量剂量,由于不同质的辐射照射所产生的生物效能的差异,引入辐射权重因子,吸收剂量与对应辐射权重因子之积是当量剂量,单位为Sv。
辐射防护的基本方法是通过合理的辐射防护和必要的安全管理措施,有效降低辐射所产生的危害。主要包括外照射防护和内照射防护。外照射是指来自体外的电离辐射对人体的照射。外照射防护是根据其特点,尽量减少和避免辐射从外部对人体的照射,使人体所受照射不超过规定的剂量限值。外照射防护方法的要点如下:①缩短时间,减少接触辐射源时间,因为人体所受辐射照射的累积剂量和照射时间成正比,时间越长,所受的剂量越多。②增大距离,增大人与辐射源之间的距离,因为人体所受辐射照射剂量和人与放射源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也就是说距离辐射源越远越好。③设置屏蔽,在人体和辐射源之间设置屏蔽,当缩短时间和增大距离的措施的有效性和方便性受到限制时,设置合适的屏蔽体是有效的防护措施。对于γ射线,通常可采用原子序数大的物质进行屏蔽,如铅等;对于中子,一般使用含氢、硼的材料进行慢化和吸收。另外还有内照射防护,核事故时释放的放射性核素组分复杂,能通过吸收、饮食、皮肤进入体内,对人类产生危害。当核电站发生核泄漏时,包括裂变产物放射性碘-131在内的放射性核素可能对人类产生较大危害,这主要是由于碘具有浓集在人体甲状腺的特性,放射性碘-131在甲状腺浓集后发射的电子可能造成甲状腺的严重损伤。内照射防护措施如下:①在即将处于放射性严重污染区域,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稳定碘片(即碘-127,成分为碘化钾或碘酸钾)。甲状腺对碘的吸收是有饱和性的,用没有放射性的碘-127饱和甲状腺,以预防碘-131在甲状腺的浓集。②采取室内隐蔽,关闭门窗、换气扇、空调。防止室外污染物进入室内,不要使用室外的食物和水源。如需在室外活动,尽量采取全身防护,减少皮肤裸露面积,从室外回来,须使用肥皂清洗全身。
放射性物品是指放射性比活度大于74000Bq/kg的物品。按照放射性大小细分为一级放射性物品、二级放射性物品和三级放射性物品。放射性物品在实验室的使用注意事项如下:
(1)放射性工作人员应佩戴个人剂量片,并委托有资质部门定期对从事放射性检测的工作人员开展个人剂量检测。(www.xing528.com)
(2)在不影响实验和工作的条件下应尽量少用放射性物品,并在工作中减少与放射性物质接触的时间,增长接触距离,采用适当的材料对射线进行遮挡。
(3)工作中应穿工作服,戴手套、口罩、帽子,实际操作尽量在通风橱中完成,实验室保持良好的通风和高度清洁。
(4)处理含一定放射性浓度的样品时要在磁盘中操作,并垫上吸水纸,操作完毕后,废弃物应放入放射性废物专用桶中。
(5)操作有挥发性的放射性物质以及高活度放射性溶液时,必须在通风橱中进行。
(6)严重伤风和外伤时,不准做放射性实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