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化学品安全技术概述及立体管理制度

高校化学品安全技术概述及立体管理制度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危险化学品是指具有毒害、腐蚀、爆炸、燃烧等性质,对人体、设施、环境具有危害的剧毒化学品和其他化学品。具有以上特征的化学品在运输、储存、生产、经营、使用和处置过程中,容易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毁或环境污染,需要特别防护。遇湿易燃物品是指遇水或受潮时,发生剧烈化学反应,放出大量易燃气体和热量的物品。有机过氧化物其本身易燃易爆、极易分解,对热、震动和摩擦极为敏感,属于易燃易爆危险品。

高校化学品安全技术概述及立体管理制度

危险化学品是指具有毒害、腐蚀、爆炸、燃烧等性质,对人体、设施、环境具有危害的剧毒化学品和其他化学品。具有以上特征的化学品在运输、储存、生产、经营、使用和处置过程中,容易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毁或环境污染,需要特别防护。

危险化学品通常分为九类,第一类为爆炸品,第二类为压缩、液化、加压溶解或冷冻的气体,第三类为易燃液体,第四类为易燃固体、易于自燃的物质、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第五类为氧化性物质、有机过氧化物,第六类为有毒和感染性物质,第七类为放射性物质,第八类为腐蚀性物质,第九类为杂项危险物质和物品。

爆炸品是指受到撞击、摩擦、震动、高温等因素的激发,能发生激烈的化学反应的化学品。爆炸品能瞬时产生大量气体和热量,使周围压力急剧上升,发生爆炸时,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化学爆炸是由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引起的,按化学组成分为爆炸性化合物和爆炸性混合物。爆炸性化合物含有爆炸性因子团。常见的爆炸性化合物包括乙炔类化合物(乙炔银、乙炔汞)、叠氮化合物(叠氮化铅、叠氮化钠)、雷酸盐类化合物(雷酸汞、雷酸银)、氯酸或过氯酸化合物(氯酸钾高氯酸铵)、硝基化合物(三硝基甲苯、三硝基苯酚)、硝酸酯类(硝化甘油、硝化棉)等。

爆炸品的危险性主要表现为:①爆炸时反应速度快,通常在万分之一秒;②释放出大量热量,爆炸时气体产物依靠反应热往往能被加热到数千度;③产生大量的气体,压力往往可达到数十万大气压;④敏感性高,遇热、火花、撞击、摩擦等作用极易爆炸;⑤具有毒害性,有些爆炸品在发生爆炸时产生一氧化碳氰化氢、二氧化碳、二氧化氮等有毒或窒息性气体,可从呼吸道食道,甚至皮肤等进入体内,引起中毒。

爆炸品着火可用二氧化碳、干粉等灭火剂,如果爆炸品遇水不发生激烈反应,优先使用水和空气泡沫等灭火剂,因为水能够渗透到爆炸品内部,在爆炸品的结晶表面形成一层可塑性的柔软薄膜,将结晶包围起来使其钝化。灭火时注意防毒。爆炸品灭火注意事项:①迅速判断和查明再次发生爆炸的可能性和危险性,紧紧抓住爆炸后和再次发生爆炸之前的有利时机,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全力制止再次爆炸的发生;②不能用沙土盖住,以免增强爆炸品爆炸时的威力;③如果发生疏散可能,应迅速组织力量及时疏散着火区域周围的爆炸物品,使着火区周围形成一个隔离带;④扑救爆炸品堆垛时,水流应采用吊射,避免强力水流直接冲击堆垛,造成堆垛倒塌引起爆炸;⑤灭火人员应积极采取自我保护措施,尽量利用现场的地形、物品作为掩蔽体或尽量采用卧姿等低姿射水,消防车不得停靠在离爆炸品太近的水源附近;⑥灭火人员发现有发生再次爆炸的危险时,应立即向现场指挥报告,现场指挥确认后应立即迅速撤至安全地带,来不及撤退时,应就地卧倒。

易燃液体是指闪点不高于93℃的液体。易燃液体的燃烧是通过其挥发的蒸气与空气形成可燃混合物,达到一定的浓度后遇火源而实现的。闪点是指在规定条件下,可燃性液体加热到它的蒸气和空气组成混合气体与火焰接触时,能产生闪燃的最低温度。闪点是表示易燃液体爆炸危险性的一个重要指标,闪点越低,燃爆危险性越大。

易燃液体可分为低闪点液体(闪点<-18℃),例如汽油乙醚丙酮乙醛二硫化碳等;中闪点液体(-18℃≤闪点<23℃),例如甲醇乙醇、苯、甲苯、石油醚等;高闪点液体(23℃≤闪点≤61℃),例如煤油、医用碘酒、苯甲醚、氯苯等。

易燃液体的危害性主要表现:①具有高度易燃性、易爆性;②高度流动扩散性,勿在敞口容器中存放;③受热膨胀性,盛装容器应留有至少5%的空间;④强还原性,勿与强化剂混存;⑤静电性,勿存放于塑料桶中或以塑料管输送;⑥有毒性,多数易燃液体和蒸气具有一定的毒害性和麻醉性。

易燃液体最好存放于如通风药品柜等专柜中,保持阴凉通风,勿敞口存放;使用时应轻拿轻放,防止摩擦撞击。操作过程中保持室内通风良好,必要时戴防护器具。

扑救易燃液体火灾时应及时掌握其危险特性,如品名、比重、水溶性,以及有无毒害、腐蚀、沸溢、喷溅等危险性;小面积液体火灾可以用干粉、泡沫、二氧化碳灭火器或沙土覆盖。发生在容器内的火灾可用湿抹布等覆盖;扑救毒害性、腐蚀性或燃烧产物毒性较强的易燃液体火灾时,必须佩戴防毒面具,采取防护措施。如有头晕、恶心等症状应立即离开现场。(www.xing528.com)

易燃固体是指燃点较低,遇湿、受热、撞击、摩擦或与某些物品(如氧化剂)接触后,会引起强烈燃烧并能散发出有毒烟雾有毒气体的固体。常见的易燃固体有磷及磷化物(如红磷、三硫化磷、五硫化磷)、硫磺、一些金属易燃粉末(铝粉、镁粉)、松香、樟脑、萘及其衍生物、碱金属氨基化合物。自燃物质是指在无外界火源存在时,由于氧化、分解、聚合或发酵等原因,可在常温空气中自行产生热量,并逐渐积累,从而达到燃点引起燃烧的物品。常见的易于自燃的物质有白磷、还原铁、还原镍、煤、堆积的浸油物、硝化棉、金属硫化物,以及多种作为聚合催化剂的金属有机化合物(三乙基铝、三丁基硼)、硝化纤维等。遇湿易燃物品是指遇水或受潮时,发生剧烈化学反应,放出大量易燃气体和热量的物品。如金属钠、二硼酸等,遇水反应剧烈,不需要明火,即可直接燃烧和爆炸。常见的遇湿易燃物品包括一级遇湿易燃物品,如活泼碱金属(钠、钾)、碱金属的氢化物、硼氢化物、碳化钾、碳化钙、磷镁粉等;二级遇湿易燃物品,如铝粉、氢化铝、氢化钠、磷化锌、锌粉等。

扑灭易燃固体火灾时可以用雾状水、砂土、二氧化碳或干粉灭火剂。扑灭易自燃物品火灾时不能用水,一般用干燥的砂子或泡沫灭火器;扑救遇湿易燃物品火灾时,严禁用水、空气泡沫、化学泡沫、酸碱、二氧化碳、氮气、卤代烷等灭火器;金属锂火灾不可用砂、磷酸钠干粉等扑救;金属铯火灾不可用石墨扑救,禁用有压力的灭火器,可用偏硼酸三甲酯、黄土、石粉等灭火;金属钾和钠火灾可用干燥食盐、碱面、石粉等灭火剂。

氧化剂可分为强氧化剂、中等强氧化剂与弱氧化剂。按其危险性大小,分为一级氧化剂和二级氧化剂。有机过氧化物是指过氧化氢中的氢原子被烷基、酰基、芳香基等有机团置换而形成含有—O—O—过氧官能团的有机化合物。有机过氧化物其本身易燃易爆、极易分解,对热、震动和摩擦极为敏感,属于易燃易爆危险品。扑灭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的火灾一般用水。碱金属过氧化物引起的火灾不宜用水,要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或砂子灭火。

毒性物质是指经吞食、吸入或皮肤接触后可能造成死亡或严重受伤或健康损害的物质,其毒性用LD50和LC50衡量。常见剧毒物品有:无机剧毒物质,包括氰、砷、二价汞、磷化合物、铅化合物、铊化合物、氰化钠、氢氰酸、氯化汞、硝酸汞、三氯化磷、三氧化二砷、亚硒酸钠、硒酸钠等;有机剧毒物质,包括含有磷、汞、氰基、卤基、硫等的有机物;含有氮、硫、氧的一些生物碱,如烟碱等。储存和使用剧毒物品时,应严格实行“五双制度”,即双人收发、双人运输、双人使用、双人双锁和双人保管。

腐蚀品是指能灼伤人体组织并对金属、纤维制品等物质造成腐蚀的固体或液体。腐蚀是指物质与腐蚀品接触后发生化学反应、表面受到破坏的现象。常见腐蚀品的特性包括强烈的腐蚀性、强烈的毒性、易燃性(如甲酸、冰醋酸、苯甲酰氯、丙烯酸等)、氧化性(如硝酸、硫酸、高氯酸、溴素等)。

腐蚀品按化学性质可以分为三类,即酸性腐蚀品、碱性腐蚀品和其他腐蚀品。其中常见的酸性腐蚀品包括硫酸、硝酸、氢氯酸、氢溴酸、氢碘酸、高氯酸、王水等。常见的碱性腐蚀品包括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氢氧化钾、硫氢化钙等。另外还有二氯乙醛、苯酚钠等腐蚀品。

腐蚀品的储存条件应该为阴凉通风,远离火源,酸性腐蚀品应该远离氧化剂和遇湿易燃物品,有机腐蚀品严禁接触明火或氧化剂。使用腐蚀品时应保持环境有良好的通风,注意配备防护手套口罩等防护用品,受到腐蚀后应用大量水冲洗。

扑灭腐蚀品火灾时应穿防护服、戴防护面具,使用隔绝式氧气或空气面罩。一般可用雾状水或干砂、泡沫、干粉等灭火剂灭火,不宜使用高压水。遇酸类或碱类腐蚀品最好调制相应的中和剂稀释中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