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通常的理解是指“二十四史”。《正史汇目》,郑鹤声著,郑一钧整理,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年梓行。这是一部什么样的书籍,著者无序言,整理者无跋语,亦无编辑凡例,在没有任何撰写旨趣说明的情况下,读者只有观其书而细加琢磨,于是笔者体会到它是绍述史部重要著作的文献目录学专著,是治史者尤其是青年学子的阅览指南。
郑鹤声(1901—1989),历任中央大学、山东大学教授,他的治学领域广阔,著作等身(160余种,2000多万字),突出成就在中国史学史和文献学、中西交通史和中外关系史、中国近代史三个方面,文献学的研究著有:《中国史部目录学》《中国文献学概要》《亚洲诸国史汇目》《近世中西史目对照表》《孔子研究资料目初编》《黄河志文献编》《山东地方志文献目录》《郑和遗事汇编》《郑和下西洋资料汇编》《中国近现代留学生资料》等,史学史的成果有:《中国史学史》《隋唐间之史学》《史汉研究》《司马迁年谱》《班固年谱》《杜佑年谱》《袁枢年谱》等。他被誉为“文献学独领风骚七十年”,是20世纪“中国历史文献学领域当之无愧的巨匠”。《正史汇目》是他的未完稿,我们看到上述书目和学术评价,就会毫不奇怪他有此种遗作问世了。
《正史汇目》由24部分组成,首列“正史总”,以下依次为:《史记》部,《汉书》部,史汉部,《后汉书》部,两汉书部,《三国志》部,《晋书》部,《宋书》部,《齐书》部,《梁书》部,《陈书》部,《北魏书》部,《北齐》部,《北周书》部,《隋书》部,南北史部,两《唐书》部,两《五代史》部,《宋史》部,《辽史》部,《金史》部,《元史》部,《明史》部。分类大多以二十四史中的某一部书为题,统观则是以《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齐书》《梁书》《陈书》《北魏书》《北齐》《北周书》《隋书》两《唐书》、两《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立目,加上《南史》《北史》,就是全部二十四史了。以断代正史为题,给人的感觉是一一论述它们的,其实不然,我们阅读该书的内容即可得知。书的编写方法是以二十四史为断代历史之纲,在那个时代范围内罗列有关史籍。在每一部分内区处为两节,第一节是某部正史写作之前有关该断代的史书,第二节是该部正史完成之后的有关史籍。而对于该断代的“正史”,并不立意解说,只是在有关著述的绍述中有所涉及,或者全未关照,如在“《明史》部”,全然没有二十四史中张廷玉《明史》的文字。所以它不是研究“二十四史”的图籍。
那么《正史汇目》究为何物?不妨再看看它的具体内容和写法。在每一部内,作者著录相关史籍,比如“《明史》部”,介绍的史书有:历朝《实录》、历朝《宝训》《明会典》,王世贞的《弇山堂别集》,邓元锡的《明书》,傅维麟的《明书》,谷应泰的《明史纪事本末》,王鸿绪的《明史稿》,徐世湜的《明史纪事本末》,彭孙贻的《明史纪事本末》,尤侗的《明史拟传》《明史外国志》《明史艺文志》及《明史乐府》,杨豫孙的《明史宬》,贾健的《明史纂要》,陈鹤的《明纪》,王颂蔚的《明史考证捃逸》,佚名的《明史历志稿》,佚名的《明史断略》,邵远平的《建文帝后纪》,潘永孝的《读明史札记》,洪亮吉的《明史发伏》,夏燮的《明史考异》,牟廷相的《明史论》,汤斌的《明史稿》及《续编》,段玉裁的《明史十二论》,管幹贞的《明史志》,刘承翰的《明史削繁》,丁谦的《明史外国传地理考证》,杨守敬的《明地理志图》,刘承轩的《明史例案》等,约四十种。在述说每一部书时,首列其作者、书名、卷数,次及有关介绍,即抄录前人的议论,间有郑氏的理解,如“《后汉书》部”,述及刘昭的《注后汉书》,著录《梁书·文学传》《史通·补注篇》《隋书·经籍志》《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隋书经籍志考证》《十七史商榷》《唐书·艺文志》《容斋随笔》《读书丛录》《宋书·谢俨传》等11种图书对刘昭及其著作的评论。“南北史部”中的洪迈《南朝史精语》,录出《宋史·艺文志》《江西通志·艺文志》《浙江采进遗书目》《四库全书存目》《郘亭知见传本书目》《郑堂读书记》等有关文字。郑氏主要是过录前人论述原文,或节写其原意,间亦发表见解,如对《明会典》云:“凡史志之所未详,此皆具有始末,足以备后来之考证。”
看来,《正史汇目》是汇集中国断代史的史籍目录,为研习中国通史及断代史提供史籍目录和说明。由于书目详备,介绍详明,甚为实用。对于初学者,或治史已入门径的学子,将起着津梁的作用,是习史治史的导读之作。(www.xing528.com)
郑氏之能够撰著此书,盖有其雄厚的阅读根基。他阅览宏富,前述刘昭书、洪迈书的释义,可证他博览载籍。其“《明史》部”,引述的图籍有:《明史稿》《明史》《明外史》《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简明目录》《郘亭知见传本书目》《适园藏书志》《郑堂读书记》《浙江采进遗书目》《书目答问》《书目答问补正》《浙江通志》《涵芬楼书目》《西堂余集目》《江南通志》《陕西通志》《浙江图书馆目》《京师图书馆善本书目》《安徽通志》《雪泥屋遗书目》《汤子遗书目》《东炭斋全集》《八千卷楼书目》《浙江图书馆丛书目》《观海堂汇目》等。内有正史、文集、方志、笔记诸种体裁的历史文献。
阅读此书,有一点联想式的收获:其一,该书具有以二十四史为纲的史书编年性质,据此可以制作简明的中国古代历史著作编年史。其二,与《四库全书总目》《书目答问》相比,后两部书是总汇各类图籍的文献目录学之代表作,《正史汇目》虽然限于史部类图籍方面,但以其精湛有足以媲美之处。其三,家学之值得关注。郑氏之《中国文献学概要》,系与其兄郑鹤春的合著,而《郑和下西洋资料汇编》,则与其子郑一钧合编,他出身读书世家,兄弟父子皆为学人。由此可见家学应为社会尊重。其四,前已述及该书基础在于作者熟谙史籍,在于他二十四史烂熟于胸,令他的书会成为传世之作,这就使我们想到另一位史学名家吕思勉,据说他通读二十四史五遍(或云三遍),留给后人多部名著,他们均以史料见长,说“史料即史学”,有其不准确的地方,“无史料则无史学”,确是不易之理,治史之功力在很大程度上视史料之搜集阅读和运用,郑氏再一次向我们证实了这一点。我们总得在史料上下功夫,有了根基,才会作出相应的成绩。
(2010年3月20日书于顾真斋,原名《阅读史部重要著作的津梁——郑鹤声著〈正史汇目〉评介》,载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2010年第4期,总470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