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间医家在方志中的资料及治疗效果

民间医家在方志中的资料及治疗效果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民间医家,在方志中多有资料,见于方技类、技艺类、术艺类。为了纠正这种鄙视观念,让人将方技之术视作有学问的技术。[25]《新城县志》卷10《方技》写医家的方法与前述《怀宁县志》不同,着重于对案例的交待。僧侣隆应,精于方药,对于创伤的治疗,断筋折骨,尤见效果。

民间医家在方志中的资料及治疗效果

民间医家,在方志中多有资料,见于方技类、技艺类、术艺类。民国安徽《怀宁县志》改《方技传》为《道艺传》,为提高医家社会地位张目。它讲述历史上人们对方技的认识过程,上古重视天文和医术,所以司马迁《史记》为扁鹊仓公立大传,而后人将这个职业神秘化,从业者中不肖之徒更以虚妄之说败坏自家职业的名声,令人贱视医卜,视为小人之业。为了纠正这种鄙视观念,让人将方技之术视作有学问的技术。该志写医家十余人,有人是弃儒从医,有人乐善好施,对贫困者施药,不收诊费,有人钻研医理,著书立说。如张天泽“少应童子试,屡冠军,后隐于医,能以药活人,贫病者不取一钱,著《行素斋秘要》《脉宗管见》诸书,年九十,有司旌其寿”。章光裕“究心岐黄,乾隆初以药济世,未尝受谢。常备药材,以待贫乏。著有《医理精蕴》《脉诀指掌》”。[25]

《新城县志》卷10《方技》写医家的方法与前述《怀宁县志》不同,着重于对案例的交待。比如张名弼,精于小儿科,新城解县令之子尿道不通,危在旦夕,群医束手无策,他用呕吐剂涌之,用药三服治好。杨居易,偶见已死半日的难产妇血滴到地上,即说人有救,遂运针刺产妇心窝,胎儿随即出世,产妇也苏醒过来。[26]乾隆《太谷县志》卷5《笃行》写杜亦衍,“不求闻达,自号‘泥穷野人’,遁迹医林,名其居曰‘互疗’,言我疗人疾,人疗我贫也。一时起死回生之功遍及里党”。[27]嘉庆介休县志》卷7《艺术传》记录医家梁御,“国学生,熟医宗金鉴,不拘古方,但按脉调剂,无不立效。邑中凡有病危,起死回生,十常八九。邑令胡相忠旌奖之”。僧侣隆应,精于方药,对于创伤的治疗,断筋折骨,尤见效果。郭择仁,用针灸治疗白内障,多见疗效。[28]道光仪征县志》著录当地清代医家著述多种,有郑重光《伤寒论辨证》《伤寒论条辨续注》《瘟疫论补注》,刘敞《瘟疫论辨》,陈宝孙《时疫大意》,李炳《金匮要略》,孙庚《医方诗要》,汪熊《医学真诠》等,从书名可知,他们着眼于流行病,重实际知识的总结和讲求实效。[29]

近年编修的方志,传承前人做法,亦有医家传记,如山东《滕县志》第8编《人物传》,写仇锡恩(1840—1915),“擅长外科,行医乡里五十余年,有外科名医之称”。[30]1995年印行的安徽《桐城县志》,记录清代名医俞霖,少业儒学,屡试不第,弃儒攻医,乾隆间瘟疫流行,乃父染疫而亡,逐发奋攻读医术,掌握生石膏治“热疫”方法,用于临床,每获奇效,至京用其法治疗有效,医名大振。创制“清瘟败毒饮”,治疗热性瘟疫。著《疫疹一得》,乾隆五十九年刊行于世。[31]1994年梓刻的江苏《仪征市志》,记载现代医家汪元臣(1900—1946)、黄瑛(1901—1964)夫妇,皆留学德国,获医学博士学位,回国创办江苏省立医院于镇江,抗战中迁医院于重庆,胜利后复原镇江。黄瑛还同乃兄共同创办江苏省各县平民产院。时逸人(1897—1966),1919年在上海创办江左国医传习所,兼任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及中国医学院教授,专授古今疫症及温病,1927年至山西,在中医改进研究会主编《山西医学杂志》,抗战时期在上海的中医、西医院校执教,并主编《复兴中医》杂志。[32]1996编纂出版的扬州《邵伯镇志》第18章《人物传》中的杜仲骏(1852—1922),医生世家,光绪三十四年(1908)应征进京为光绪帝诊病。[33]方志所著录的医生,在社会身份、医疗技术、社会影响方面,比起前述“正史”所载者,虽然略逊一筹,但也是地方精英,否则也难以进入官修的志书。

3.笔记类(www.xing528.com)

笔记体史书,系随笔札记,不成体系,然而记事杂泛,颇有医家史料。司马光《涑水记闻》记叙医官贾德玄帮助宋太宗得位:“太祖初晏驾,时已四鼓,孝章宋后使内侍都知王继隆召秦王德芳,继隆以太祖传位晋王之志素定,乃不诣德芳,而以亲事一人径趋开封府召晋王,见医官贾德玄先坐于府门,问其故,德玄曰,‘去夜二鼓,有呼我门者,曰晋王召,出视则无人,如是者三。吾恐晋王有疾,故来。’”二人入见晋王,迎至宫中,得大位。“德玄后为班行,性贪,故官不甚达,然太宗亦优容之。”[34]又记医官宋安道事:“皇城使宋安道,故名国昌,始以医进,景祐初,累迁尚药奉御,职上药。”[35]明人张瀚《松窗梦语》卷6《方术纪》,笔录亲见的医家事情:杭州陈氏为宋朝以来的世代医家,在明朝妇科最著名,“余幼见荩斋者,靖于脉理,杭人归之如司命。闻吾母娠余时,延视,曰夫人当产贵儿,无恙也”。金陵杨某亦“善切脉,一日谓余曰,今夕主至亲来会,已而先大夫至。后余修辑黄船,昼夜程督,忽染寒疾,时当躬诣承天,候迎梓宫,杨欲偕行。值友人代,得毋往。杨意亦云厚矣。夫杨为白下名医,家居旦暮踵门求药者常满户外,乃肯一旦偕行,其重义轻利,有足多者。医,仁术也。彼视余疾甚,不忍舍去,杨亦仁人之用心者”。“华山李道者,善养生术,余时以僚友李楼源疾,安车迎之至关,入见长揖,席地而坐,惟饮水食生,黄冠草履,身衣一衲,寒暑不更。视人疾不施药饵,惟令人调气守神。”[36]前述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记有女医生事,其“女医贷命”条云:“慈圣皇太后久病目疾,屡治屡发,至癸丑年,有以妇彭氏者入内,颇奏微效,且善谈谐,能道市井杂事,甚惬太后圣意,因留宫中。”[37]又记堕民医生捐京卫经历,被同乡攻讦不敢上任的事:“浙东有丐户者,俗名‘大贫’,其人非丐,亦非必贫也。……男不许读书,女不许缠足,自相配偶,不与良民通婚姻。即集镪巨万,禁不得纳资为官吏,近日一甄姓者,绍兴人也,善医痘疹,居京师,余幼时亦曾服其药。后起家殷富,纳通州吏,再纳京卫经历,将授职矣,或为同乡掾吏所讦,谓其先本大贫,安得登仕版……其同乡终合力挤之,迄不敢就选,而行医则如故。”[38]李斗《扬州画舫录》卷6、卷9著笔医家数事:“宣立扬,工医,善泥嗉古器。”“宣瑞堂药肆在多子街,旌德江氏生业也。”“王氏收生堂,即媪婆也,年六十,谙妇人生产之理,刻达生编行于市。”[39]继昌《行素斋杂记》写陆润庠之父懋修行医之义行:“陆凤石阁学尊人,精岐黄,阁学及第后,求尊人犹以医应人之招,徒步往来,不少吝,或劝辍医,辄曰吾不能以子贵改劝常而得罪乡党也。盛德如此,可以风矣。”[40]钱泳《履园丛话》讽刺医生捐官:“陈见山,苏州人,尝卖药邗上,以此起家,开有青芝堂药材,为扬城第一铺。得郑侍御林园为别业,捐同知衔,居然列于诸缙绅商人之间。每有喜庆宴会辄著天青褂五品补服,一日在席上,有刻薄少年云,我有一联,曰‘五品天青褂’,诸公能对否?旁一少年应声云‘六味地黄丸’”[41]朱克敬《暝斋杂识》写叶桂(天士)医术精进的过程及治病的奇效:“浙有某举人入都,道经苏州,得疾,就诊于叶天士,叶诊之,问将何往,曰应会试,叶曰:‘顷所患风寒,一药可愈,第内热已深,陆行必患消渴,寿不逾月,毋往死也。’因制风寒方与之,服药果瘥,行动如平人。”同伴劝其继续北上,行至镇江,在金山寺遇老僧,“亦以医名”,就诊,“僧言如叶”,然命其渴则食生梨,饥则食熟梨,果然,数月往返无病,归见叶天士,叶大惊,知老僧所为,变姓名往学,僧纠正他为病人的拟方,果见效,更加心服,“学三年,尽得僧奥而归,自是所药无病疗矣”。[42]

李光庭《乡言解颐》卷3《人部·医》,讲医史及其家乡宝坻林亭口镇的医士,“以余所见,如蓟州王天行之善针灸,本镇张展成之医痘疹,崔某虽号催命判官,而医痰症具有成效。玉田周祥瑞,在对宇开瑞草堂药店百余年,至彼已三世矣,虽不著名,亦尚平安,且不分门户,有求辄应”[43]。王有光《吴下谚联》有“药医不死病,佛度有缘人”条。[44]

笔记体书籍记载的多为耳闻目见的医家历史片段资料,而非完整的传记,亦非人人事事实录,如司马光《涑水记闻》记叙医官贾德玄帮助宋太宗得位事,就与“烛影斧声”记载迥异,不过所述之事,多系一个人的大事、要事、趣事,因之生动,引人注目,史料价值较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